摘要:浙派纪录片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浙江广电集团借助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定位,探索在人文纪录片领域的新赛道。浙派纪录片呈现出主题化、规模化、品质化的鲜明特色,充分体现了浙江广电集团在纪录片创作、传播上的担当和实力,将浙江广电善于传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打造文化精品的决心勇气、人文纪录片创制上的深厚实力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凸显出来,这也让浙江卫视全年纪录片播出时长居全国省级卫视前列。尤其是在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探索期后,浙江广电集团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纪录片风格——用“浙派记录”的人文风格和艺术追求展现了全方位的文化之美。文章以浙派纪录片为例,对多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聚焦优秀文化遗产,分析浙派纪录片的发展背景,提出浙派纪录片的创作方向,促使浙派纪录片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让中国和世界透过浙江了解中国地域纪录片流派的发展情况,并立足于浙江看中国和观世界。
关键词:浙派纪录片;守正创新;“东西南北中”系列;“一带一路”系列;人文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60-03
中华文明之美上下五千年,东行西走,南北纵横,为中国地域纪录片流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中国地域纪录片流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浙派纪录片以浙江本土为核心,兼顾辐射全国文化的文化视野,立足浙江优越的文化资源,以全国视野、国际视角、时代眼光聚焦优秀文化遗产,这也是浙江广电集团大型纪录片创制的追求[1]。
1994年1月1日,浙江电视台第一套节目(4频道)开始利用卫星传送[2]。浙江电视台在社教部和文艺部共同努力下,深度挖掘江南文化,站在浙江辐射全国,并走向世界,关注人类命运,与国际接轨,拍摄了大量专题片、纪录片。1991年至1999年,浙江电视台先后拍摄了“三极”系列电视片:《南极与人类》共6集,该片在世界南极科学大会播出获得好评,并获广电部授予的一等奖[3-4];《北极纪行》共20集;《穿越地球之巅》共20集,1996年入藏拍摄专题片《穿越地球之巅》,这是浙江电视台“极地系列”专题片的最后一部。还有《话说澳门》《环球看香港》《跨海看台湾》,形成“三看”系列,这些专题片、纪录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同时,《风雅钱塘》是关于江南的一种历史记忆,吴越文明的一次感性之旅,文化浙江的一张特别名片[5]。《亚妮专访》节目采用纪实风格,广泛关注社会文化变迁,揭示文化人物的命运。
2004年8月,浙江卫视推出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与浙江》,共4集,这是一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献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6]。该片从历史视角再现了邓小平在浙江的足迹,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及其平易近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2006年初始,浙江卫视斥资千万全力创制“四大精品工程”:《百年越剧》共10集,以编年体时间顺序讲述了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7]。《西湖》共10集,以全新的点位展现与西湖相关的人物、景物、文物与风物。这些纪录片为之后的浙派纪录片精品纷呈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品牌基础[8]。
2011年4月,“中国蓝新锐人文季”的纪录片集群横空出世,在浙江卫视精心策划、缜密编排,并在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中国蓝新锐人文季”是浙江卫视除重大项目、日常栏目之外的又一人文新赛道[9]。同时,浙江卫视公布“大型人文项目亿元工程”首批执行名录,斥资亿元打造4部共36集大型人文矩阵:《先驱》于2011年7月献礼,其深情回望90年前那场彪炳中华史册的开天辟地,以翔实的史料、珍贵的影像和逼真的再现,生动讲述北大校长蔡元培、《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以及俞秀松、施存统、邵力子、沈雁冰、邵飘萍等浙江先进知识分子,从五四运动到嘉兴红船,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的不灭功绩和留给故土的启迪骄傲[10]。
8集电视纪录片《走向蓝海》于2011年12月播出,其纵览中国最长海岸线外的浙江波澜,以海陆空多路交错磅礴大气的全息视角,以实访海内外十大世界大港的国际视野,见证浙江蓝色国土的壮阔神奇,解读世界蓝色文明的因缘肌理,展望浙江海洋经济的无限未来,呼唤人文海洋、环保海洋和生态海洋的美好情怀[11]。之后相继完成了《南宋》《艺术:北纬30度》这两部纪录片。
当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充斥电视荧幕时,人文纪录片开始淡出,各大卫视都存在纪录片创作产量不足、水平不高的情况。浙江卫视逆流而上,依然保持着一支人文纪录片队伍,并且创立了文化专题部和人文工作室。
2011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蓝新锐人文季”5部人文纪录片:黄坚导演的《四十朵花花》,摄制组用了两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和西部大山深处68个孩子的故事[12]。由杭州民间自发援建云南省维西县山区的四十朵花花小学已经第五年了,勾画出民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实验,用不同人物身处其中的理念矛盾和情感经历折射出感人的传奇故事。
金华青导演的《长湖的渴望》是一部反映甘肃人民与沙尘暴抗争的纪录片。该片不仅讲述了一则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更是让全国人民知晓了甘肃人的坚韧[13]。
在史鲁杭执导的《镜像光影》中,无论是富春的山水及艺术画卷,还是禅茶及青瓷的意蕴,均在摄影师独特的影像感悟中得到了升华。
由王欣执导的《江南》则是将抒情、叙述、思辨等手法以大文化的视野加以呈现,使传统文化的意象犹如浑然天成,在无须额外装裱的情况下,便能将社会的发展文脉、乡土建筑文化及东方农耕文明汇聚为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心生向往[14]。
由沈芸团队出品的《三看浙江》,将目光分散到了浙江省内的90余个县市,就近30年来的沧桑巨变予以全景记录。此外,该节目还从浙江人的拼搏历程中展示了浙江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精神。利用宏大的影像力量,从“空中看”“省外看”“全球看”角度重现浙江人远渡重洋、跨国闯荡的足迹,也让世界认识了浙江,并深深地被其风土人情所折服。
2012年推出新栏目《人文深呼吸》:潮涨潮落,是大自然的呼吸;光阴流转,是时间的呼吸;历史与现实交叠,是人文记忆的呼吸。2013年开始推出季播节目《人文·大家》(第1~4季),为浙江广电集团纪录片矩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17年初,浙江广电集团重磅出击,精心打造“东西南北中”和“一带一路”大型纪录片工程,构筑浙江广电文化品牌新高地的战略。
纪录片是一门关于叙事的艺术,优秀的纪录片能搭建起自身独特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东西南北中”系列人文精品工程有5部纪录片:《东向大海》描绘了浙江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画卷。《西泠印社》细腻展现了西泠印社创社传奇人物和百年辉煌历史,呈现了传统文化经典。《南宋》追溯中华文明历史血脉,生动还原了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南宋[15]。《艺术:北纬30度》用艺术的视角,寻找文明的脉络,用当下的努力,接续人类的未来。《中国村落》通过中国村落里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寻找每个中国人曾经的记忆。该片的创制是一次部校共建、产学融合的初探,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创新,师生有一次产业化的尝试机会,纪录片也能获得高校学术支撑,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像新力量。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纪录片是人类文化的形象档案,具有资料价值上的共享性。“聚焦新时代、记录新时代、彰显新时代,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也是浙江广电集团的使命。”作为浙江广电集团人文精品创制的初心宗旨和艺术追求,“东西南北中”系列人文精品工程巧妙地以方位进行串联,在形成整体品牌矩阵的同时,各个单元纪录片又自成一体、各具特色,真正实现了“形不散神也不散”。这5部共30集1230分钟的人文纪录片,历时多年精心创作打磨。
“东西南北中”系列人文精品工程是影像叙事中国艺术的再继续,一方面,建立起了浙江的叙事逻辑,以浙江为立足点,既能讲中国,又能讲世界;另一方面,5部作品带领受众用浙江的立场、角度、价值观看中国和世界,通过向“东西南北中”辐射,最终可以让世界、中国向浙江聚焦,发现浙江。2020年12月,随着最后一部《东向大海》纪录片播出,历时多年精心打造的“东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圆满落幕。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随即推出献礼片《红船领航》《大运河》,形成了“红大东西南北中”系列。
“一带一路”系列人文精品工程则以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为抓手,将节目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该节目第二季在G20(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播出4集。《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延续以书观城的基本线索,探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城市的人文精神。
2016年至2023年,浙江广电集团又相继打造精品,创作了《杭州》《戚继光》《爱上中国》《26县纪事》《盛世修典》《初心》《江南》《李叔同》等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全面建构“文化强台”新格局,全面熔铸“文化之美”新气韵。
2021年浙江卫视大胆创新,对纪录片生产运作模式进行改革,相继成立了“蔚蓝工作室”和“阿鲁工作室”。依托浙江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蔚蓝工作室”已成功创制了《走向融合》《美美乡村》《钱江潮》等多部纪录片。“阿鲁工作室”也佳作不断,《良渚文明》《万年上山》均为近年所创。
通过“纪录片工作室”的市场化运作,浙江卫视的纪录片更符合社会需求,为服务促进“文化浙江”建设开辟了新的土壤。
“纪录片工作室”首先打破了“大锅饭”制,让纪录片运作与国际市场接轨,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以人带团队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走向市场以后,大大压缩了拍摄周期,制作成本也大大降低,投入小产出大,为接下来全面推广工作室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需要一群吃苦耐劳、热爱岗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既职业又专业的从业者,通过工作室的养成计划,特别是对浙江广电集团三个梯队的人才培养,让浙派纪录片的风格可以一脉相承。
2023年4月18日,浙江省文化重大平台Z视介上线,其注重守正创新,守文化灵魂、特质、形态之正,创互联网打法、玩法、说法之新。其推出了“纪录片”“戏曲”“非遗”等16个子频道。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小屏先行、大屏赋能,浙江广电集团大小屏联动的融屏传播方式以融合媒体的力量为纪录片赋能,努力实现优秀文化的创新创造和裂变传播。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纪录片呈现多点突破、质量总体提升的发展局面,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未来,浙派纪录片要坚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明确新的纪录片方向,不断创新传承,有序激发活力。浙派纪录片将继续守正创新、奋勇向前,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创新中华文化的浙江表达和国际传播,寻求在无远弗届的时空场域发出嘹亮悦耳的“中国好声音”。
参考文献:
[1] 王娟.浅析浙江卫视品牌运营的成功经验[J].今传媒,2010,18(9):56-57.
[2] 杨晓民.大型电视诗歌散文《江南》解说词[EB/OL].豆丁网,https://www.docin.com/p-1800254582.html,2016-12-02.
[3] 《三看浙江》介绍[EB/OL].央视网-纪实台,https://jishi.cctv. com/2012/12/15/VIDA1355558855862171.shtml,2011-04-22.
[4] 郝天韵.真实影像为今天奋斗的历史存档[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22/c419388-31975340. html,2020-12-22.
[5] 黄宬程.基于传播思维的纪录片创作生产研究[J].新闻传播,2023(10):109-111.
[6] 冯悦.网络纪录片创作的守正与创新[J].东南传播,2023(4):44-46.
[7] 张雪.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纪录片创新发展路径[J].文化产业,2023(10):31-33.
[8] 计青.微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应用探讨[J].传媒论坛,2023,6(7):19-21,77.
[9] 王刚.纪录片创作中人物拍摄的编辑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7):151-153.
[10] 尹雪晨.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与创作策略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6):160-162.
[11] 孙开彦.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传播,2023(6):107-109.
[12] 潘立春. 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比较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13] 郑荣.历史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叙事策略[J].采写编,2023(3):160-162.
[14] 刘芳宇.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分析[J].艺术评鉴,2023(5):161-164.
[15] 武钊婧.浅析CG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J].广播电视信息,2023,30(3):103-105.
作者简介 孙宇铭,导演,研究方向: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