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电视人物专题节目的策略探析

2023-12-29 00:00:00季晓涓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2期

摘要:随着传媒业的迅猛发展,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人物专题片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其选题、采访、制作、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完美配合,才能产出高质量的节目。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做好电视人物专题片,以天津市北辰区融媒体中心《星共北辰》栏目为例,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电视人物专题片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人物选题无新闻性、视角狭窄、采访前期准备不充分、结构混乱、审美缺乏、语言逻辑不严密、人物细节刻画不生动、社会反响平淡等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包括精心策划人物选题和采访方案、精制电视人物专题片结构、精巧突出主题和细节刻画,将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重点通过高质量的电视人物专题片体现出来。

关键词:电视人物专题片;《星共北辰》;优化策略;细节刻画;主题提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50-04

电视人物专题片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表现的客体和对象。除具有电视专题片的一切特性外,还更注重对人物的细致表现。其运用纪实手法,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细节以及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从而达到弘扬人物精神,引导、启迪受众思想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支持和助力受众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以及陶冶性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做好电视人物专题纪录片已被众多从事电视艺术的新闻工作者所重视[2]。在全流程制作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避免,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提出问题,阐述观点,并用实践范例加以说明,探索好的电视人物专题节目的成功之路[3]。

一、电视人物专题节目容易出现的问题

电视专题片通常采用纪实手法,借事件、加细节,运用镜头,配合解说词,融入画外音、同期声,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在电视荧屏呈现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达到弘扬正能量、引领风气的目的。

在当今自媒体兴盛的时代,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加重,电视人物专题片在摒弃媚俗化的前提下,从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更加吸引受众,保持关注度,是制作人员要思考和致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但做人物专题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题材、手法、创作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策划、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提升专题片的魅力。以下就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典型的选择和采访、结构和主题、语言和细节等方面加以探讨[4]。

(一)人物选题和采访问题

1.人物选题忌无新闻性、高大上和视角狭窄

电视人物专题片典型人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物选题是做好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前提。成功的电视人物专题片各有各的精彩,但不成功的电视人物专题片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就可能不尽如人意。如果人物缺乏典型性,本身没有让人感动的事迹,事件本身的价值和分量不足,就难以引发受众关注和共鸣。

以往一些电视人物专题片在宣传先进人物的时候,宣教味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多选择“高大全”的人物,导致人物个性不够鲜明,仿佛戴着“面具”,显得“千人一面”。

此外,在人物选择上容易存在视角狭窄的问题。如今,受众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在不断提升,在普遍强调个性潮流的趋势下,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拓宽视野,展现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发掘真善美,选择有个性、有趣味的人物个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镇村、社区、田间地头、机关、学校等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平凡不是被淹没的理由,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其实各有境界,凡人善举,身边好人,这些人物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大多数民众,所以选择身边的平凡人物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专题片会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如今电视受众的年龄存在两极分化,年轻人普遍青睐新媒体,守在电视机前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他们更容易被身边人的故事吸引、打动。

所以,要让人物专题片放下架子,不再板起面孔说教,更具人性化、更有生命力,充分发挥其平民化、生活化、普遍化的优势,使其回归本真,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2.采访前期准备和过程不充分

电视人物专题片取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采访。成功的采访才能有出彩的片子。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容忽视,这是记者的职业素养之一,采访提前做功课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要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必要的知识储备[5]。

在确立采访对象后,要预先通过各种材料和途径了解被采访者的从业经历、主要事迹、生活环境以及周围人对其的评价,要未见其面心中有数,一见其面犹如旧友,尽快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顺畅、有效的沟通是提高采访质量的前提。最好通过思考或讨论,提前列出采访提纲和拍摄的主要镜头,合理构想重现发生的现场,采访时更要按部就班,忌忙忙乱乱没有章法,当然这也依赖前期的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在现场捕捉新的灵感,同时忌挂一漏万,尽量避免重补镜头,浪费人力物力以及被采访者的时间。

(二)专题片结构和主题提升问题

1.结构忌混乱

在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如何编排顺序场景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有搭建故事架构的能力,这直接决定着专题片的成败。有的人物专题片,故事的叙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颠三倒四,主线主题不清晰,就会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血肉丰满的人物也许只要抓住人物的脊柱就能毫无悬念地立起来。好的片子塑造的人物是清晰的,而不是面目模糊的,所以一定要有一条主线,顺着这条主线引出故事、人物、矛盾、高潮。而没有主线就没有清晰的脉络,这个人物就无法鲜活,更难出彩。

2.主题提升忌求全和缺乏审美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主题就怕没有升华,从而平庸不感人。再好的人物选题,再好的事件故事,如果没有说到重心上,没有深入挖掘主题,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不能触及受众的心灵,一切都是徒劳。提升片子的主题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忌“大而全”,不断往人物脸上贴金,造成人物脸谱化、扁平化,标签化,虚假生硬不可亲,否则失败在所难免,想表达的越多,就越不“讨好”。

人物专题的创作者应具备审美意识。一部作品的美,无外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创作者要增强审美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注重作品的风格化,使真上升到美,才是创作的根本目的和用意。能否把握好主题创作,与专题节目创作者的能力是分不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不被浮云遮眼,能拨云见日,至关重要。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实现风格多样化,保持创作的生命力。

(三)语言和人物细节刻画问题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语言包括解说词和镜头语言。粗制滥造的专题片一定包含粗俗鄙陋、毫无美感的语言和毫无章法的镜头剪辑,会败坏受众的胃口,影响人物专题片的声誉。电视人物专题难以出彩是各方面因素导致的,即使各方面都做好了,但缺乏上乘的解说词和优美精良的制作,同样会功亏一篑。

许多制作粗糙的片子都是细节处理不到位导致的。通过精心刻画细节,可以实现情景再现。有的片子平庸,人物平淡,就是没有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语言,抓不住人物活动的感人细节,如流汗、流泪以及四季的转换,可以借助一草一木的特写来完成。电视人物的选题好,采访到位,拍摄的画面优美,再加上精良的制作,这些都是产出优秀人物专题片必不可少的因素。应将解说词和镜头语言交相辉映。长镜头、中镜头、特写三合一,配上准确优美的解说词,片子想不出彩都难。

二、电视人物专题节目优化策略

尽管当下新媒体日益强盛,但电视仍然占据着主流媒体地位。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弘扬时代精神,是广播电视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电视人物专题片作为电视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凭借对人物的真实记录与记述,声情并茂地感召大众,备受大众青睐。

北辰区融媒体中心《星共北辰》是一档人物类纪实专题栏目,创办于2012年,每期10分钟。其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己任,走基层、接地气,将镜头对准模范,将话筒交给群众,低角度、高标准地宣传道德模范,宣传平民楷模、凡人善举。通过电视这个更为生动直观的媒介,用精彩故事述说人间温情,以细腻笔触展现人之精神,为普通人树碑立传,为平凡人记录人生。2012年3月11日,节目刚一亮相荧屏,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5年的时间,《星共北辰》栏目共播出250多期,总时长超过2500分钟,播出密度大,受众覆盖面广,通过电视荧屏把中华传统美德传递到千家万户,感染着千万民众,已经成为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使者,成为北辰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众心声、关注民众需求的渠道,成为展示美丽北辰、美丽天津的一张名片。

笔者作为栏目主创人员,感受颇深。针对前文提出的常见问题,笔者以《星共北辰》为例,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选题、采访、创作、制作等方面提出几点优化策略[6]。

(一)精心策划人物选题和采访方案

电视人物专题片创作选题至关重要,典型性是选题的秘诀。那么究意怎样才能称为典型性人物呢?应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和感召力的先进人物或者典型场景。《星共北辰》选取了北辰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人物安幸生、杨连弟,时代楷模邢燕子,体坛宿将穆祥雄,新时代农村发展领路人刘春海等人物作为主要选题。由于人物事迹突出,因此节目已经成功了一半。

还要选取有个性、有特点、鲜活生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不一定要有多典型,也许就是社区用砖铺路的老奶奶、买菜送菜的老爷爷、自娱自乐唱歌也教人唱歌的老教师、给人伴奏的盲琴师,但他们平凡的事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坚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就相当了不起。

也许是照顾车祸妻子的好丈夫,也许是照顾植物人的好妻子,也许是为丈夫治病努力打工赚钱的弱女子,也许是为女儿捐肾的好父亲,苦难的日子里他们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这就是平常人平凡生活的伟大。

百岁老人,舍生忘死的烈士,大爱无疆的母亲,默默耕耘的育种人,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孤独寂寞的守泵人,热心公益的普通社区居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爱岗敬业,从民间挖掘出一颗颗璀璨的道德之星[7],以纪实人物专题片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受众。

通过荧屏把这些美德传递到千家万户,感染着广大受众[8]。栏目推出的人物播得出,立得住,担得起。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事迹,在北辰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采访是整个人物专题片成功的基石。采访前应该做到胸有成竹。提前通过电话、邮件等对人物事迹进行细致的了解、核实,并根据掌握的材料列出采访提纲,包括典型事例的筛选、需要采访的辅助人员、重要场景的模拟等。采访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观察,掌握现场,把握节奏,抓捕细节,并注意录好现场声,为后期制作做好充足的准备。还应该采录好主人公的同期声,把握人物的情绪、心理。记者在采访前,要通过有限的线索,在脑海里重构人物。要联想主人公每天的生活,见到他要让他说什么,能不能让他在记者面前放松,敞开心扉。记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临场发挥,捕捉到有效和准确的表达。人物都是有故事、有坚守、有信念的人。记者要设身处地,与人物心贴心、零距离接触,换位思考。

(二)精制电视人物专题片结构

精制电视人物专题片结构,其实就是深度挖掘故事的叙述演进和主题,要做到抽丝剥茧、拨云见日,正叙、倒叙、插叙等方式灵活运用,有的可以娓娓道来,有的可以先声夺人。好的节目框架一定要有新颖巧妙的构思。

《星共北辰》人物专题片每期10分钟。故事情节是人物电视专题片的骨架,能勾勒出整个片子的框架脉络[9]。只有避免采用“大而全”的表现手法,才能使片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星共北辰》主创人员一般要编排三个小故事,让整个片子充盈起来。如《社区京韵大鼓达人》开篇就以一曲大鼓同期声先声夺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分三段讲述主人公与大鼓结缘的过程,激荡的鼓声衬托出人物命运的沉浮,传神、感人。

语言是推进故事的主要媒介。这里的语言既包括文字,也包括镜头语言。语言准确流畅、优美生动是驾驭故事能力的体现。好的片子都有好的解说词相配,镜头语言的交代剪辑也非一朝一夕的功力,可以说,《星共北辰》栏目都有精美的语言文字相配,与准确的镜头语言构成了故事的骨架,才给荧屏留下隽永真挚的人物形象。

(三)精巧突出主题和细节刻画

电视人物专题片是利用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方式相互配合来表达主题的[10]。通过一些具体的情节,精心提炼主题思想。此外,恰当使用现场声、同期声,巧妙配乐可以渲染作品的气氛,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11]。

例如《永不停歇的爱》,主题突出人物的大爱无私,主人公多年来照顾两个失去母亲的女孩子直到她们出嫁,她以古稀病弱之躯带起一支百多人的爱心团队,走在公益第一线,她的爱心故事催人泪下。有天早上6点,主人公来到自己的小文具店,刚开门不久进来两个青年,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猜出他们是“不速之客”,当两人看到她背后墙上挂着爱心妈妈王秀敏的照片并认出就是小店主人时,他们遂转身退出。这个细节特别有说服力,大爱是有感染力的,大爱能够唤醒良知。该片获得了市级专题片类一等奖。

《爸爸,这次您真把我撇下了》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险象环生、生命攸关的瞬间,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紧紧扒着冰面,不远处一个小男孩在扑腾,随时可能沉入河底。这时一个男人匆忙跑进镜头,他看看女孩又看看男孩,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里救男孩,而他撇下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紧接着画外同期声,救人者大女儿哽咽着说:“我爸没管我妹,直接就下去了……”这些镜头都是从摄像头里调取的,也是救人英雄留在人间的最后影像,他是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农民张永楠。舍弃同在冰窟里的女儿,转头救掉进冰窟里的其他儿童,英勇献身,其大爱无私让人震撼。

在北辰发展的河北青县人张强带着妈妈谈生意,为了拍好他们的事迹,栏目主创匠心独运搭建故事结构[12],突出儿子的大孝,精心制作,通过荧屏传遍北辰大地,被央视播出,感动中国。

出色的人物专题抓住了事件发展的微观环节,重点落在对细节的刻画和渲染上,传达人物的奉献精神,增强感染力[13]。例如《哥嫂的眼睛》中,弟媳照顾盲眼的妯娌和大伯子,给他们炒鸡蛋,然后端到眼前,问他们“香么”,盲眼的夫妻大声说“香”,没有多余的语言,但这个镜头和对话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朴素、真挚,耐人寻味。

《星共北辰》栏目的每一期都饱含着栏目策划、创作人员的心血和智慧,鲜活生动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画面,细致到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标题。

综上所述,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选题、结构框架设置、主题提升、制作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贯通[14]。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新闻职业敏感性[15]。通过荧屏再现美、传递美,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与职责所在。

三、结语

高质量的电视人物专题节目是多种元素的优化组合,音乐、画面、台词、旁白、后期剪辑,每个部分都至关重要,每一个步骤都不容忽视。《星共北辰》落地北辰,精神品质又不局限于北辰。我们在构建一个个现象级人物形象的同时,正逐步向精神引领、文化自信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屈莹.如何讲好电视人物专题片中的人物故事[J].中国有线电视,2019(11):1253-1255.

[2] 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7-68.

[3] 董彬彬.电视人物专题片《面塑传人》创作阐述[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 滕秀伟.县级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探索[J].青年记者,2017(23):62-63.

[5] 曹振国.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1(2):177.

[6] 李似锦,宗可.简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三个重要元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51.

[7] 徐海星.扶贫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以《千年梦想决胜今朝》为例[J].电影评介,2021(16):73-76.

[8] 刘小龙.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37.

[9] 孟凡军.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兴媒体壮大:县级媒体发展与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突破重点[J].中国记者,2019(4):116-117.

[10] 袁敬宇.电视专题片剧作方法创新性表达的思考:以《主人翁逐梦路》第一集为例[J].青年记者,2020(17):87-88.

[11] 韩廷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J].新媒体研究,2016(14):108-109.

[12] 冯芸.浅谈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后期编辑[J].新西部(理论版),2013(5):92.

[13] 陈岭.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心得[J].当代电视,2016(12):47-48.

[14] 康景宇,刘侖.电视专题片人物情感表现方法分析[J].中国报业,2016(20):41-42.

[15] 张娟娟.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创作[J].新媒体研究,2016,2(12):176-177.

作者简介 季晓涓,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