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软新闻因其富有人情味而深受观众喜欢,极具宣传效应,对提高城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因此,对软新闻翻译展开研究意义重大。但由于软新闻的自身特点和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难点。文章旨在探讨软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负载词概念意义不清、语气生硬和信息结构混乱等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文章从语域理论出发,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软新闻的本体特征和语域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发现软新闻的翻译需要以实现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为导向,并在翻译方法方面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首先,须对文化负载词的内涵进行拼音加注,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避免译文词汇意义模糊,正确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进而实现语场对等。其次,需要采用非正式表达和疑问语气,解决用词极为正式、语气较为生硬等问题,再现原文的交际意义,进而实现语旨对等。最后,需要采用照应和调整信息顺序等手段,解决译文缺乏衔接和连贯等问题,增强译文的语篇意义,进而实现语式对等。然而,文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对有限的案例进行分析,因此结论的适用性可能有所欠缺。总之,软新闻的“软”使其在翻译时与传统寻求对等的翻译模式不同,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他学者进行软新闻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希望对软新闻翻译工作有所启发,以便更好地为对外交流服务。
关键词:软新闻翻译;语域理论;语域分析;语域对等;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18-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近年来,西安统筹发挥好历史、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优势,与各国各地区开展多领域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此外,在新媒体背景下,西安充分认识到自身拥有的独特发展价值和发展优势,创建了英语新闻节目“西安之声”。“西安之声”节目紧贴共建“一带一路”,以国际视野报道国内及西安重要新闻资讯,旨在用国际语言讲述西安故事,以西安视角聚焦世界热点,展示陕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让外国人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让中国故事朗朗上口,让陕西形象跃然纸上,给世界了解西安打开一扇魅力之窗,搭建一座西安通往世界的桥梁。
“西安之声”软新闻故事题材广泛,涉及西安文化、教育、经济和民生等方方面面,用词鲜明活泼,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极具宣传效应。为了传递软新闻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文章提出在语域理论指导下软新闻的翻译路径。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涉及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语义内容的传递。深入理解语言本质,把握语言使用规律,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前提。因此,语言学可以为翻译提供诸多指导。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为中心,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话语领域(语场)、话语模式(语式)和话语主旨(语旨)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1]。语域的概念大体上可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语域代表语言的功能变体;第二,语域是一种语义潜力,可供选择;第三,语域是通过情境来描述的,即语域是由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定义的。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的性质,通常表示交际活动的主题和话题。语旨彰显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交际媒介和修辞有关。语场、语旨和语式三者关系密切,有助于促进对语境的理解,揭示语言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三者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带来交际意义的变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影响着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说话者使用语言来描述发生的事情及其内心世界[2]。概念功能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和及物性来实现。人际功能指的是说话者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推论,甚至影响听者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人际功能通常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语篇功能关注如何组织信息并在语篇中衔接和连贯呈现。实现语篇衔接的方法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等[3]。
施拉姆首次从受众的角度来区分新闻,他从延迟报酬和即时报酬角度对新闻进行了比较,为区分硬新闻和软新闻铺平了道路。从那时起,西方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关于什么是“软新闻”和“硬新闻”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理解软新闻的定义有很大帮助。休梅克等[4]试图从及时性的角度对软新闻和硬新闻进行分类,认为硬新闻应及时加以报道,以避免过时,而软新闻报道可不按时间表或计划报道。帕特森[5]表示,硬新闻是包括热点问题或重大灾难在内的突发新闻,而软新闻则在缺乏强烈时效性的情况下重视人类关切,并且不那么遥远和制度化。甘惜分[6]指出,软新闻具有较强的人文情趣和轻松活泼的写作风格,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并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软新闻进行了定义,但新闻主题、语言风格和新闻焦点仍旧是主要考虑因素。以下是被广泛接受的软新闻的定义:“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法轻松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并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新闻[7]。”与以倒金字塔结构为特征的硬新闻相比,软新闻在总体结构中不受固定形式的限制[8]。
就功能而言,软新闻具有本体信息性和感召性,即传达客观事实的同时激发观众的兴趣。例如,在描述人们自发前来悼念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情景时,“西安之声”新闻报道如下:话剧《白鹿原》的演出现场,一支支素净高雅的康乃馨插满了花篮,一位位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神情肃穆,一句句高亢的老腔回响在演出大厅。这篇新闻用词使人泪下沾襟,用句让人热泪盈眶,展示出了强大的感召功能。软新闻的这些特点可为进一步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提供灵感。
软新闻具有独特的语场、语式和语旨特征。语域分析可以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了解软新闻,并为识别翻译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语场通常表示交际活动的主题和话题。软新闻故事题材广泛,其中包括文化、旅游、时政、科技、商业和民俗活动。此外,语场与概念功能有关,概念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词汇选择和及物性来实现。“西安之声”软新闻使用大量文化负载词,以期更好地展现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
语旨与语言在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并指明交流媒介(书面的或口头的、即兴的或准备好的)。软新闻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在语旨框架中发挥作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正式程度。软新闻话语正式程度较低,语气生动活泼,参与者之间距离较小,比如一篇报道的描述:“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说,丢了一辈子的垃圾,过去的习惯是一股脑全扔。”
语式与语篇功能息息相关,通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实现。中文的软新闻语篇在衔接和连贯方面隐蔽但客观。中文是“意合”的语言,软新闻结构又较为松散,因此呈现较为隐蔽的衔接和连贯手段。例如,在英译软新闻“想学英语却不好意思开口?朗诵古诗还差点韵味?如果能有一个专业的朗读亭,人人都可以当个朗读者”时,应补充隐藏信息“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想学英语却不好意思开口”等以帮助理解文本。
诸多学者积极探讨语域对等在新闻中的应用。王志娟[9]认为原文不同的正式程度和非正式程度应在语音和音位、词汇、句法方面的选用上体现出来,实现语篇的语域对等。张璐[10]在语域理论框架下,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语域理论对体育新闻翻译的适用性。于福清等[11]指出,语域对比分析是进行新闻翻译的基础和前提,语旨出现变异,由此需要相应调整译文的语式,包括词语选择与修饰、衔接和连贯。李新[12]认为,新闻标题的翻译须精准理解标题含义、吸引大众眼球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照顾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语域理论与新闻翻译的结合多从体育新闻、政治新闻等具体的新闻体裁出发,或局限在标题的翻译中,对新闻语篇的研究较少。
软新闻的“软”使它在翻译时与传统寻求对等的翻译模式不同。软新闻的翻译更加灵活,更注重受众期待,旨在让受众产生共鸣,以达到交际效果。而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论断,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使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翻译是一个通过语言代码或文字符号的转换传递信息的过程,一切翻译手段的目的都是基于原文文本实现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对等。
巴兹尔·哈蒂姆等[13]表示,语域对等的建立可以看作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在语场中找到等效的词汇,并以适当的语旨和语式实现目标语言的表达。
(一)语场对等:拼音加注
例1:
原文:“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俗称“破蒙”,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开笔礼共六个流程,其中,“开天眼”是极为重要的步骤。
译文: First Writing Ceremony,or Pomeng ( Enlightment ), represents a solemn ceremony and assume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Among the six steps,Opening the Wisdom Eye( give a red dot on pupil’s forehead ) is a very important one.
“开笔礼”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语场意义来说,“破蒙”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开天眼”指的是老师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寓意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文化内涵的传递极为重要。那卡雅玛等[14]提出文化平等的原则,强调在文化交流中保护自身文化的必要性。因此,翻译时可保留“破蒙”和“开天眼”的拼音,引导外国人感知真正的主题,追踪并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真实意思,进而保护和传播自身文化。但是,这些文化负载词对外国受众来说是极为陌生的,因此,译者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环境,通过添加注释来明确其文化内涵,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
例2:
原文:这座巨型花馍展示了手工艺人的匠心以及祈愿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译文: This giant Huamo (dough figurine) shows the handicraftsman’s ingenuity and wishes for a good harvest in the coming year.
“花馍”是由面团制成的形状各异的面塑品,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工艺,寓意好运,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不仅仅是馒头,更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在英语文化系统中,找不到花馍对应的单词,外国观众也很难把握该文化负载词的文化背景并深刻理解其含义。因此,需要对“花馍”进行音译(Huamo),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反映中国文化个性,并辅以英文释义进行解释(dough figu- rine),以实现语场对等。
总之,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文化内涵的传递极为重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解释文化负载词,以适当传达源文本的概念含义。
(二)语旨对等:采用非正式表达和疑问语气
例3:
原文:陕北有句俗话:庄户人不用问,人家做甚咱做甚。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春耕秋收,种什么庄稼,自己不用动脑子,只要随大流就可以。
译文:There is a say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peasants don’t need to ask others for advice on how to work on the farm, they can just go with the tide.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英语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两种[15]。翻译软新闻前,需要对源文本语言的正式程度进行分析,以避免在目标文本中不恰当地复制语言风格。例句引用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在语旨方面的正式程度较低。因此,翻译时,可使用较口语化的“go with the tide”,以再现原文的人际功能,而非具有一定的文学气息但不符合原文语旨特征的“Sail with the stream”。
例4:
原文:人们对马旭阳扮演石头人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能在这么热的天气坚持穿那么厚的衣服纷纷表示好奇。
译文: Why does Ma Xuyang play "Stone Man" How can he bear to wear thick costumes on such a hot day
语气可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范文芳[16]指出语气隐喻的重要性,认为语气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言语功能,例如,陈述语气也可以用来询问信息。选择合适的语气可以更好地呈现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例句是陈述语气,为过渡句,过渡句在建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翻译时可转换为疑问语气,旨在激发受众对马旭阳的了解兴趣。
语气对于实现语旨对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译者来说,仅单纯实现单词和句子对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分析情景语境,然后确定翻译实际所需语气。合适的语气可以更好地实现人际功能,从而实现语旨对等。
(三)语式对等:照应和调整信息结构
中西方读者价值观和期望的多元化导致了新闻关注点和语言风格的不同[17]。译者很难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因此译者应该根据新闻机构的规范和惯例调整信息结构,对新闻进行重写,增强文本的可读性[18]。
例5:
原文:赵师傅说,把孩子送到医院时孩子父亲已经在医院等着了,自己见状就先离开了,可心里一直操心着孩子的病情,得知孩子脱离了危险,自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心,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译文:Mr.Zhao said "when I took the girl to hospital, her father had already been there, so I just left. But I was worried about her. After knowing she was out of danger, I was totally relieved".
His simple words tell a truth that if everyone gives a hand to others, our life would be better.
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西安之声”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西安。汉语由于意合而呈现隐性衔接,英语由于形合而呈现显性衔接[19]。例文中包含两个段落,它们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衔接。如若同样直译为没有衔接手段的“A truth comes from simple words”,受众将很难识别“simple words”所指的内容。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中显现原文的隐性衔接,通过照应和添加指代词“his”,隐性衔接被显性化,从而将看似支离破碎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使目标文本更具可读性。
例6:
原文:连杰说,刚来西安的时候,只知道西安是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慢慢对西安的了解,也看到了西安时尚的一面。西安的开放、包容与快速的发展,深深吸引着他。
译文: Lian Jie said when he came to Xi’an, he knew nothing but that Xi’an is an ancient city with a time-honored history. He gradually came to see a vogue Xi’an and became deeply attracted by its openness, inclusiveness and stunning development.
信息结构有助于文本功能的实现。一般来说,在信息结构中,句子以给定的信息开头,给定的信息是一个支点,以介绍旧信息。在原文中,信息焦点是连杰对西安的态度。其中,“连杰”是给定的信息,也是第一句话的主语,而下划线部分以“西安的开放、包容与快速的发展”为主语,出现了新的信息。翻译时,若直译为两个不同的主语的话,会造成信息和主题的混杂,进而导致文本连贯性差,因此,译者应适当处理信息的顺序。将给定的元素“He”作为下划线句子主语,可保证信息的畅通,从而增强文本的语篇意义。
文章针对软新闻的本体特征和语域特征,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宏观上,文章提出软新闻翻译应遵循的三个原则: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以实现软新闻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微观上,文章提出对文化负载词进行拼音加注以实现语场对等;使用非正式表达和疑问语气来实现语旨对等;通过照应和调整信息顺序来实现语式对等。希望文章提出的翻译路径能够为软新闻翻译提供帮助和借鉴。
[1] 韩礼德,麦蒂森.功能语法入门[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4:58-60.
[2] 韩礼德,韩茹凯.语言、语境和语篇: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语言面面观[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50-51.
[3] 韩礼德.英语的衔接[M].纽约:朗文出版社,1976:333-340.
[4] 帕梅拉·休梅克,阿基巴·科恩.全球新闻传播[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6:120-123.
[5] 托马斯·帕特森.做得好:软新闻何以减少受众,削弱民主?新闻出版机构应如何应对[M].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65-67.
[6]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1.
[7] 方幸福.编译在软新闻汉译英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6):64-67.
[8] 滕梅,胡青.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软新闻汉英翻译[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08-111,121.
[9] 王志娟.寓语域理论于新闻rZUvyoZFS+uBZORgU35LhWa4GHOZBnbEaab7SQM2KiY=报道的汉译之中[J].上海科技翻译,2002(3):11-15.
[10] 张璐.语域理论下英语体育新闻的文体特征[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11] 于福清,苏学雷.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22):132-133.
[12] 李新.语域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技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3):135-136,190.
[13] 巴兹尔·哈蒂姆,伊恩·梅森.语篇与译者[M].纽约:朗文出版社,1990:125.
[14] 托马斯·那卡雅玛,罗娜·多美古·哈鲁拉尼.批判性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M].新泽西:约翰威立出版公司,2011:73-75.
[15] 唐述宗.语体、语域与翻译:英汉翻译风格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34-39.
[16]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4):29-34.
[17] 张美芳.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1(32):50-55.
[18] 吴自选,许建忠.论电视软新闻英译的重写策略[J].上海翻译,2011(1):25-28.
[19] 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2):23-28.
作者简介 姜亚萍,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新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