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新闻对于纸媒来说是一座富矿,要把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同时,面对众多体育新闻的结合体——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也为纸媒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研究非体育类纸媒如何高质量报道大型体育赛事,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科技日报在冬奥会、大运会、亚运会报道中的优秀作品,对大型体育赛事宣传在纸媒宣传报道中的定位进行探讨,分析非体育类纸媒报道体育新闻面临的问题,以及非体育口记者编辑提升体育新闻专业水平的现实困境,而后提出相应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体育新闻报道是最具国际化、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是纸媒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高质量把握党的舆论工作的一块试金石,但非体育类纸媒若想报道好体育赛事,必须克服对体育类新闻本领恐慌、作品平庸、“水土不服”的缺点。在未来非体育类纸媒进行赛事报道时,除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统筹报道力量、充分调动编辑记者参积极性外,还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培育专家型记者编辑队伍,策划出吸引读者的体育赛事全媒体产品,并强化作品链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感,推动体育赛事报道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非体育类纸媒;大型体育赛事;科技日报;冬奥会;专家型记者编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14-04
对于媒体机构而言,体育新闻报道是最具国际化、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都将体育新闻报道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1],但非体育类纸媒要以纸媒定位报道好体育赛事,有以下两个难点。
第一,部分纸媒的专业领域并非体育赛道,如经济日报偏重经济民生,科技日报偏重科技领域,法治日报偏重法治建设。当宣传主体为体育赛事时,相关报道经验过少,导致作品缺乏新颖观点,不能贯彻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使命要求[2]。
第二,常年深耕非体育口的记者编辑若对体育知识储备不足,面对体育赛事报道时会畏首畏尾,难以将行业特色与体育赛事相结合,不能充分讲好体育“中国故事”,难以刊出主动发声、切中要害、为人民群众所接纳的作品[3]。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现结合科技日报冬奥会、大运会、亚运会相关报道,提出三方面建议。
对于体育大赛的新闻报道,让非体育口记者直接“上战场”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可能出现文章专业性不强、难以发掘出新闻材料闪光点、文字难以引起受众共鸣等弊端。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所以要想写好体育“中国故事”,发挥体育人才优势,须培养专家型新闻工作者,让非体育口记者能提前感受赛事氛围、接触行业专家、积累写作经验。对于培育专家型新闻工作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赛事预热阶段提前锻炼记者
媒体针对国际特大赛事一般会进行预热报道,以北京冬奥会为例,一场体育盛宴在全国人民期待的目光中走来,媒体会高频率发布预热稿件,如对冬奥场馆、冬奥理念、冬奥火炬路线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这些都为记者提供了最真实的“练武场”。没有体育新闻采写经验的年轻记者可亲临在建冬奥场馆、冬奥技术试验一线,在一篇篇一线稿件中锻炼体育新闻文字能力,以量变实现质变,为运动会正赛期间成为成熟的专家型记者打好基础。以科技日报为例,报社冬奥策划团队在前期将冬奥报道团队人员确定稳固下来,并让预热稿件的见报频率随着冬奥会开幕式的临近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既实现了记者团体从本领生疏到熟能生巧的渐变科学过程,还避免出现记者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快、记者缺乏经验、记者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4]。
在2021年初到2022年2月21日冬奥会开幕式前的科技日报预热报道中,以未参与过体育报道的年轻人为主力军的科技日报冬奥报道团队,共采写110篇见报高质量文章,为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增添了打赢冬奥正赛报道这场硬仗的信心。
(二)记者与专家建立紧密联系
科技新闻的通俗化表达,是建立在记者对科技领域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5]。除了在采访过程熟悉专业知识并采写高质量稿件外,合格的体育类专家型记者还要与专家建立紧密联系,因为专家可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前沿的知识点或者深度的研究成果,记者会在采访中学到很多知识,通过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及学者的帮助,记者就有了专家化的条件[6]。以科技日报冬奥会报道为例,冬奥新闻策划组积极与冬奥组委沟通,与专家构建好良性的沟通渠道,让记者在前线与专家们一起克服严寒,起早摸黑,走遍在建的场馆,穿梭于即将完工的赛场,共同构建独特的冬奥记忆,培养出专家记者“兄弟情”,在文章中嵌入前沿知识介绍专家们“传奇冬奥”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专家也能渐渐熟悉科技类媒体体育赛事报道特点及规律,长此以往,不但实现了共同讲好“中国冬奥故事”的目标,也实现了记者与专家的共同成长。
以科技日报2021年12月16日见报文章《克服“四无”困难,延庆冬奥“绿色赛区”蓝图变现实》为例,记者在半年内与专家多次亲临一线,将2022年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蓝图变为现实的自豪之情也给予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培育专家型编辑
编辑负责媒体产品内容直接制作,与稿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故除了专家型记者外,专家型编辑也不可或缺。专家型体育类编辑的培养须经受住大量赛事稿件编辑考验,当记者将作品文字提交给编辑后,编辑在编改过程中可学习体育赛事方面专业知识,提高其对同类型稿件编辑水平,如标题制作中找准体育精神主题词、文中专业术语转化为报纸语言等。编辑要成长为专家型编辑,除了自身在专业领域努力钻研外,出版单位也应积极创新编辑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专家型编辑成长的环境氛围[7]。
以科技日报工作机制为例,其设立的审读工作组拥有大量一线编辑,并加强报社对审读报告成果的应用,逐步带动年轻编辑学习交流,不断增强审读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随着审读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审读水平不断提升,各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已有了萌芽苗头。
同时,由于新媒体速度快、容量大,行进式报道随走随发,故科技日报针对大运会报道,鼓励年轻编辑多编审新媒体作品,这也是培育专家型体育类编辑的一次重要尝试。再以科技日报成都大运会新媒体产品为例,科技日报在新浪微博将“揭秘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科技亮点”作为话题标签,先后发布“蓉火如此明亮飘逸是因为用了航天技术”“为何让航天员火炬手领跑”“‘太阳神鸟’尽显科技与智慧风采”等报道,这些文章在标题、内容上均适应了自媒体时代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特点,点击量巨大,这些成绩均体现了专家型编辑培养的重要性。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8],同理,对体育赛事的报道,若非体育类纸媒仍以固有思路策划选题,报道未融入赛事体育精神的深层内涵,作品可能缺乏“灵性”,难以通过新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同时,纸媒高质量办报之路,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9]。所以,非体育类纸媒要做好体育赛事报道,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及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政治家办报,并将相关体育赛事精神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形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纸媒体育赛事报道作品。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深度把握赛事精神
以北京冬奥会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0]。
在此背景下,非体育口新闻工作者须倒逼自己克服本领恐慌,将冬奥精神铭记在心灵里,融化在脑海中,通过文字展现出体育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凝心聚力精神力量。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追求卓越”,该精神与冬奥会赛事相结合,深层次含义即为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以科技日报2022年1月18日见报文章《为刷新冬奥气象服务精度纪录,中国气象人苦练“预言”绝活》为例,7000多字长篇通讯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实现往届冬奥会从未实现过的气象服务目标,科研人员在与记者交流时所展现的不服输精神让记者感同身受,就如专家所说,“有种使命感,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下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在文章中,记者将他感受到的“追求卓越”精神用文字表达了出来,“与天争锋!北京冬奥会的气象追梦人,怎么打好这发令枪。只有人努力,才有天帮忙。来吧,北京冬奥会,中国气象人已做好准备,静待接招”。
(二)融入连接中外的使命
纸媒的宣传工作属于党的新闻事业范畴,其策划方案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连接中外历史使命,视角上呈现宽阔的国际视野。
以科技日报亚运会报道为例,2023年9月23日亚运会开幕式上,“智能亚运”带来的“超密组网+双频段”技术让观众网络无线畅联,相关记者传给编辑的稿件中,标题内容技术性太强,若直接上报不利于民间宣传,笔者经过冬奥会、大运会期间报社的专家型编辑机制培养后,结合以往赛事标题制作经验,编辑出与亚运会精神相契合的标题——《“超密组网+双频段”保障亚运会开幕式网络畅通——让亚洲风采“飞”向世界》,通过生动的标题,不仅让全国读者感受到亚运会主场“大莲花”绽放的科技之光,还宣扬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亚洲风采”精神。
(三)发挥纸媒特色优势唱好和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体育事业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深化,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新的思想动能,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和历史意义[11]。
同样,纸媒要做好赛事准备工作及赛事报道,必须围绕主旋律,发挥纸媒特色优势唱好和弦。
以科技日报冬奥会报道为例,团队精心做好原创报道,创新表达方式,以特色视角报道赛事准备工作。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后,科技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深度报道《跟随总书记脚步看冬奥场馆科技含量》;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10天倒计时后,科技日报网站英文频道编译推送相关文章Enjoy the Charm of the Venues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欣赏北京冬奥会场馆的魅力)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奥运场馆行程,并解读先进技术,用理性叙事主动向国际发声;为报道好“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科技日报社所属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发布动态长图《奥林匹克发展的中国方案》展现世界奥林匹克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围绕中国政府对使用兴奋剂持“零容忍”态度,科技日报新媒体平台推出视频作品《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主任:中国代表团反兴奋剂工作要确保“万无一失”》。
可以说,科技日报的这些报道方案及创新方式为非体育类报纸如何报道赛事准备工作打造了样板间,中宣部2022年冬奥宣传舆情要览前11期中,有8期共10次点评了科技日报冬奥作品,效果斐然。
非体育类报纸在体育赛事报道发声须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特长。以科技日报为例,科技日报作为一份在科技界公信力很强的纸媒,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坚持为受众提供有温度的科技报道[12],纸质端口及新媒体领域的文字视频作品大部分具有清晰、准确、精炼、严密等特点,如何在重大赛事的宣传上摆脱原有科技类媒体思维的固有特征,将与冬奥相关的全媒体作品变成普通老百姓看得懂、能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传播范围广同时兼顾党媒纸媒宣传严谨性的重大宣传报道,就需要在报道上实现科技与赛事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重要时间节点新媒体发稿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了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13],随着新媒体作品发布渠道的增多,纸媒也通过多媒介的方式宣传国家重大活动,特别是在大型体育赛事关键时间节点上,更需要党媒结合自身赛道优势,“井喷式”量产优秀新媒体作品。
以科技日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报道为例,大运会开幕式报道组提前做了三项准备:一是在网站开设科技冬奥专项栏目;二是在科技日报微博建立科技冬奥话题;三是在相关报道中突出科技冬奥专项支持。
在开幕式前后,众多新媒体作品实现了运动赛事与科技领域的互动,如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为何要“最后三十一棒”共同点火,大运会开幕式“彩蛋”揭秘》图文,系统回答了大运会开幕式中应用的科技问题;科技日报抖音工作室主动跟进开幕式重要节点,7月28日开幕当天制作推出6条短视频,播放量达278万。国际新闻报道方面,7月27日、28日,推出Z世代专项《青年科技π》品牌视频栏目第四期——《燃!体育中的数字科技》。
这些新媒体作品在网站、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国内传播方面,相关文章得到人民体育、新浪财经、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数字体育专委会等转载。国际传播方面,双语视频及英文通讯发布后,在全球 411 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其中包括美联社等多个月均访问量千万以上的媒体平台。从科技日报开幕式前后爆发式新媒体报道可以看出,这些高质量新媒体作品结合了科技赛道优势后,受众群体反响强烈。
(二)最大程度突出行业报优势
特色化生存是行业报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正是特色成就了行业报,成为行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14],面对大型体育赛事报道,非体育类纸媒须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色。
科技日报相关报道在科技与体育赛事结合方面,有三方面比较出彩。
一是文章用心、用情,彰显赛事科技底色。以科技日报冬奥会报道为例,一系列重要通讯涵盖了从雪如意、冰丝带等智慧场馆建设,到风洞模拟训练环境、雪车雪橇等运动装备创新方面的运动成果,彰显了科技冬奥底色。
如2022年2月18日在微信端口推出的《减阻8%!武大靖戴的头盔,科技含量十足!》一文,抓住热点,科技解读速滑运动员“头盔的科技”,既“接地气”又科技含量十足,抓住了流量、科普和有趣三者的平衡点,技术赋能竞技体育,描绘着体育传播的未来图景[15],挖掘了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报道角度。而同年2月18日刊发的深瞳稿件《科技与冬奥,一起向未来!》,又从权威角度出发,用大量例证和采访,详解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在北京冬奥中发挥的科技力量。
二是文章出新、出彩,赛事外围科技文章质量高。以科技日报亚运会报道为例,记者场外围绕科技内容进行策划,报道了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相关惠民内容,介绍了民众如何通过该平台便捷获得“食、住、行、游、购、娱”及购票等服务,并描述了各国运动员和旅客通过该平台享受到的不同于以往大型运动会的全新智能体验。
再以科技日报大运会报道为例,在大运会接近尾声时,前方专家型记者通力合作,在“聚焦成都大运会”栏目上陆续刊发《成都超算中心:为大运会提供精准气象预报》《FISU 世界学术大会发布<成都宣言>》《赛场内外闪耀志愿者青春风采》等多篇稿件,并拍摄制作 20 余个赛事现场的精彩短视频。在大运会接近尾声时,前方专家型记者通力合作,在“聚焦成都大运会”栏目上陆续刊发《成都超算中心:为大运会提供精准气象预报》《FISU 世界学术大会发布<成都宣言>》等多篇稿件,并拍摄制作20余个赛事现场的精彩短视频。
三是文章求快、求精,赛事中科技领域成果能及时发声。以科技日报亚运会报道为例,在亚运会开幕式当日及次日,科技日报纸质端口从“智能亚运”角度出发,在火炬科技、场馆科技、气象科技等方面及时发布了7篇通讯,详细介绍且回应了“数字人火炬”等社会热点。
体育新闻对于纸媒来说是一座富矿,要把资源整合、利用好,更要把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好,非体育类纸媒在面对非行业领域宣传报道时,既要有敢于开拓新赛道的锐气和驾驭全局的智慧,又要保持报道穿透力与持续性。期望本研究能为非体育类纸媒做好做精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1] 李智.融合背景下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创新传播策略[J].传媒,2020(8):60-62.
[2] 高金萍.习近平国际传播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要素及价值意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5):158-159.
[3] 高维明.从《之江新语》体会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J].办公室业务,2021(20):189-190.
[4] 王建秀.广播电视台年轻记者队伍建设探析[J].记者摇篮,2021(5):28-29.
[5] 方田.科技新闻的“软”处理[J].新闻战线,2020(13):87-88.
[6] 章德庆.试论新闻记者的专家化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7(15):169-170.
[7] 何亮.浅析专家型编辑的素质与成长[J].出版参考,2020(6):69-70.
[8] 方晓伟,石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篮球课程思政教学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3(18):1-3.
[9]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10] 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4-09(02).
[11] 赵承磊,屈铭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体育治理思想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8(2):1-4,117.
[12] 林莉君.推进媒体融合,科技媒体如何答好时代问卷:《科技日报》6年来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新闻传播,2020(23):86-88.
[13] 刘静涛.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以北京日报体育新闻部报道团队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13):34-37.
[14] 刘娟.放大优势效应 提升行业报核心竞争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97-298.
[15] 张晔.科技冬奥 开启体育传播新篇章[J].视听,2002(4):6-8.
作者简介 郭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报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