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受众对象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科技新闻报道模式单一,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亟待改变。文章以科技新闻报道创新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特征,并从多个方面探讨全媒体给传统科技新闻报道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以此论证科技新闻报道模式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文章紧扣全媒体时代特征,结合实际工作,以传播战略、报道业务种类、报道深度、新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作为创新方向,提出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模式;报道特征;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111-03
(一)发布渠道复合化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发布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再依赖单一渠道,而是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进行同步传播,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新闻网站、户外LED媒体等,形成全面覆盖的报道阵容,且全新发布渠道的应用表现远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渠道。
其中,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的显著优势,采集到新闻素材后,记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在短时间内编辑、发布新闻报道,摆脱传统纸质媒体的时空限制,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与动态性[1]。
新闻网站兼具传播深度与传播速度,不仅可以发布文字新闻与图片新闻,还可以发布音频新闻与视频新闻,具备多种信息直播能力,如在各类科技峰会召开期间滚动播报新闻内容,实现前后方联动,取得全媒体传播效果。
户外LED媒体是全媒体发布体系的重要一环,具备短、平、快特征,在人流密集区域布置大型户外LED屏幕,在屏幕上滚动播报重要新闻,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以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印象[2]。
(二)报道内容全面化
在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受众在终端媒介上根据自身需求、喜好来组合选择多种新闻报道方式,包括听、看、说、录等手段,真实呈现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与现实场景。简单来讲,传统科技新闻属于平面式报道,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属于全景式报道。从新闻报道角度来看,随着报道方式的变化,对记者编辑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应了解全媒体时代特征、新工作模式,迅速掌握各项必备技能,才能保证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3]。从受众角度来看,全面整合受众使用的多类传播媒介形态,做到对受众信息感知的全面覆盖,通过全方位展示信息内容来加深受众对科技新闻的了解,为受众提供优质新闻服务,满足受众的信息接收需求与感知需求。
(三)信息资源共享化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最终形成全媒体新闻中心、报网合一、台网互动等发展模式。
其中,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是把机构旗下多家科技报刊的采编部门进行合并处理,建设全媒体新闻中心,统筹开展科技新闻采访、编辑、传播等工作,在媒体机构内部共享信息资源。
报网合一模式是把媒体机构下辖科技报刊、新闻网站的编辑部门和采编团队进行合并处理,建设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收集全部信息资料和新闻内容,同时运行多种媒体形态。
台网互动模式是采用图文、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的科技新闻报道方式,把广播、门户网站、数字广播电台、平面媒体等若干终端进行融合,全面整合人力资源、平台资源、节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再造新闻采编传播流程[4]。从新闻采编角度来看,在信息资源共享趋势下,新闻数量增加,素材质量有所提高,但也加重了工作负担,需要从庞大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且科技新闻报道内容重合度偏高,很难保证高质量、原创性。
(一)创新传播战略
在传统科技新闻报道模式下,传播机制存在渠道单一、传播范围受限、中心性过强的局限性,实际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很难引导受众对科技新闻内容自发进行裂变式传播。对此,需要着手创新传播战略,以融合化、社会化、平台化作为创新方向[5]。
1.融合化传播
对科技新闻传播内容进行融合处理,从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内容中提炼有效信息,搭配文字、影像、图片等多种表现手段,确保报道内容充分适用各类发布渠道,不会对受众阅读体验造成不良影响,包括电子图书、博客、视频、组图展映、系列科技杂志等。随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泛开展合作,双方共享新闻资源与渠道资源,从诸多渠道报道科技新闻,以此来扩大传播范围和受众规模。
2.社会化传播
全媒体时代,受众在科技新闻报道期间扮演着个体传播者的角色,不再以媒体作为传播中心,而是通过受众取得裂变式传播效果。社会化传播以充分调动受众裂变式传播热情作为核心思路,鼓励受众作为科技新闻撰稿人,开通留言分享区域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利用受众在社交网络上的关系网来传播新闻。以科学美国人网站为例,一方面,陆续邀请145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撰稿人,科研工作者定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在科技新闻中添加大量高质量原创性内容;另一方面,长期举办解决创新难题活动,受众尝试解决一系列科技难题,获取相应报酬,以此来调动受众参与及互动积极性[6]。
3.平台化传播
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以社交媒体平台、邮件资讯平台、用户订阅平台或用户咨询平台作为数字化传播平台形式,受众在数字传播平台上可以系统性浏览科技新闻,还需要推出多种数字化阅读形式,从而满足在线体验、平板视听、纸质阅读等需求。
(二)丰富报道种类
早期科技新闻报道存在业务种类单一的问题,以通俗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传播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核心业务,虽然可以培养一批高黏性的忠实受众,但受众群体总量有限,多数受众对科技新闻内容缺乏兴趣。同时,相较于民生、时政等新闻类型,科技新闻具有篇幅长、专业性强的特征,很难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最终造成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不佳、缺乏社会影响力的局面。对此,需要重点丰富科技新闻报道业务种类,报道内容贴合受众习惯和爱好,以微报道、可视化、趣味化、品牌化作为创新方向。
1.微报道
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关键信息,合理选择切入点,编辑篇幅较短的科技新闻,受众利用工作学习之余的碎片时间来阅读新闻内容。例如,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作为传播渠道,制作发布时长不超过60s,或者时长在1~5分钟不等的短视频,加快新闻报道节奏,满足“速阅读”需求[7]。同时,采用多层链状延伸报道方式,在科技新闻中标记相关链接,受众如果有深度阅读需求,则可以通过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
2.可视化
以图片、表格、示意图或视频作为科技新闻的核心内容,通过视觉形式生动呈现科学研究结果,并根据可视化内容辅以核心文字进行说明。例如,在报道地理类科技新闻时,在地形图、地理图上标记重要信息。
3.趣味化
大多数科技新闻以大众科普作为功能定位,为受众提供了解科学理论、分享科研成果的平台,如果过度追求新闻报道专业性而忽视趣味性,则会抬高新闻阅读门槛,很难发挥出应有作用。记者编辑在生产科技新闻时,必须重点体现出新闻内容的趣味性[8]。例如,开通视频栏目,贴近受众实际生活,策划新闻题目,通过情节化叙述方式,把新闻内容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得全新知识。
4.品牌化
集中资源打造科技新闻品牌,使得新闻品牌具备较高辨识度与社会影响力,再利用品牌吸引更多受众,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展深度报道
目前来看,为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巨大冲击,部分传统媒体机构秉持“渠道为王”的观念,把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作为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型方向,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新闻品牌社会影响力,扩大了受众群体规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新闻质量有待提高,没有满足受众的信息感知需求,科技新闻的阅读量、播放量持续下降,新闻传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9]。对此,媒体机构需要树立“内容为王”的正确发展观念,以开展深度报道作为科技新闻报道的转型方向,强调从深度、广度上拓展新闻选题与报道内容,采用由点及面的新闻策划方式,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来真实展现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10]。一方面,要求新闻内容真实、准确,以科技成果报道为例,要求记者保持冷静头脑与树立辩证思维,提前做好背景调查等准备工作,新闻事件与细节做到求真求准,严格核对成果发布时间、文中注释、科研地点、关联背景材料等内容,不得以偏概全或捏造事实。另一方面,注重挖掘人物细节,通过真实、典型的细节来感染受众,在科技新闻中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导受众沉浸到新闻事件中,并使科技新闻报道主题深刻鲜明[11]。
(四)提高科技新闻实用性
全媒体时代,时政、民生等类型新闻以探讨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重点拓展新闻传播范围和提高新闻影响力,通过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新闻事件,协助相关部门着手解决问题,进而打造更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12]。相比之下,科技新闻则以科普教育、成果转化利用作为出发点,如果盲目照搬其他类型新闻报道创新方案,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导致科技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在报道模式转型升级期间,需要把提高科技新闻实用性作为主要方向,一方面深入了解各项科学技术的前沿理论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调研科研成果在转化利用期间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将其作为科技新闻选题策划依据,把科技新闻报道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利用间的“沟通桥梁”[13]。以农业科技新闻为例,许多农业生产人员对前沿理论、新型生产技术缺乏了解,知识结构落后,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仍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有待提高。记者编辑需要以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验、新型农业生产设备操作方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进展情况作为新闻内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期间提供有力支持。
(五)培养复合型记者
在全媒体时代,早期科技新闻报道团队的配置结构不合理,由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组成,缺乏熟悉科技新闻报道全过程、掌握多项工作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具体来讲,传统记者思维6YqZXitG7TRDnVZkcan4s3oOapxI69b34W1ZIhJTVt0=方式较为僵化,所掌握工作技能种类单一,既没有突破传统思维界限,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仪器设备与多项网络技能,受人为因素影响,科技新闻报道质量、传播效果充满不确定性[14]。对此,媒体机构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培养复合型记者,建立一支专业的新闻报道团队,以多种媒介形式的科技新闻报道要求、视频剪辑与文字采写等多项操作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培养一批全能型新闻记者[15]。同时,全媒体记者很难在所有领域都有足够高的专业性,不能以牺牲专业性为代价来培养全面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新闻报道质量,还需要建设“一专多能”的新闻报道团队,重点提高新闻记者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
媒体融合已成为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媒体现象、社会现象,媒体机构要开拓市场,应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掌握全媒体时代发展特点,坚持走创新传播战略、丰富报道种类、开展深度报道、提高科技新闻实用性、培养复合型新闻记者的创新路径,为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 黄希.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创新研究[J].中国报业,2020(21):74-75.
[2] 李靖.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快”与“慢”[J].中国报业,2022(15):98-99.
[3] 李珂.主流媒体科技新闻报道影响力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1(21):88-89.
[4] 王学洋,丁劼.“时度效”原则打造科技新闻短视频的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3(15):5-7.
[5] 罗文鹏.地方媒体科技新闻报道VPS策略研究:以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9):103-105.
[6] 王曰芬,刘佳宁,王柳虹,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技新闻主题识别及其热点演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5):107-116.
[7] 王文丽.新媒体视阈下科技新闻的突破创新探析[J].新闻论坛,2022,36(6):85-86,97.
[8] 李庆.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3):73-75.
[9] 郑焱.融媒时代如何做好科技新闻传播[J].新闻战线,2022(5):84-87.
[10] 沙地克江·米吉提.科技新闻报道的重点与技巧探究[J].新闻前哨,2022(4):46-47.
[11] 强婷婷,郝琛.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传播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22):1-6.
[12] 符晓波.短视频语境下科技报道的机遇与挑战[J].报林,2021(5):73-74.
[13] 刘静.融媒体语境下对外电视科技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海河传媒,2021(1):50-58.
[14] 芈大鹏.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闻传播,2020(22):60-61.
[15] 赵晓丽.科技新闻传播创新的重要性及实践[J].科技传播,2020,12(18):108-109.
作者简介 王迎霞,主任记者,研究方向:科技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