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社交的重要工具。但是,用户在享受移动社交媒体极大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体验效果。为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领域个人信息使用的主要途径、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领域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隐私侵犯问题突出、信息安全风险增大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二,移动社交平台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往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用户隐私的保护;第三,用户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普遍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意识。研究认为,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应采取以下对策:法律法规层面,应尽快制定移动社交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为用户信息权益提供法治保障;移动社交媒体企业层面,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杜绝非法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用户层面,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和信息管理技能。
关键词:新媒体;移动社交;个人信息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076-04
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平台成为人们交流、分享、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给个人信息的安全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个人信息保护是维护个人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新媒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1]。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探讨移动社交领域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移动社交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变得更为频繁和多元化,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息的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常常分享个人信息,如照片、视频、文字等,以记录生活、表达观点和与朋友交流。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个人喜好、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社交互动:用户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互动,如评论、点赞和私信等[2]。这些互动可以加强社交联系,但也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披露。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地理位置、浏览记录等,用于个性化推荐、广告投放等目的。第三方授权服务:为了方便使用,现在很多网银、支付类的App都会和一些第三方服务相绑定,得到用户的授权后在消费时可以自动扣款[3]。
随着移动社交领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视,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加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制定。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作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规定,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对个人信息保sd13gKSM0PtYdBk3PTgEmCbHrgzhG1aJxFqc20MmsyA=护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机构加大了对网络运营者、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了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4]。然而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当前移动社交领域个人信息保护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
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平台的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不断增加。
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社交活动,这些设备上存储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一些恶意软件和黑客利用各种漏洞和攻击手段获取这些数据,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安全问题[5]。另一方面,一些移动社交平台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和不当数据处理行为,导致用户数据泄露和滥用。例如,一些平台在用户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使得用户数据容易被窃取或滥用。一些平台还存在数据泄露的历史记录,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收集用户主动提供的信息,还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如位置、设备信息等。很多应用程序会收集用户的通讯录信息,无论用户是否授权[6]。还有社交媒体平台要求用户绑定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才能使用某些功能。然而,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目的,如身份盗用或垃圾邮件发送等。
(二)隐私侵犯问题较为突出
移动社交领域的隐私侵犯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移动社交平台在用户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例如,一些平台要求用户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超出其实际需求,并对其进行不必要的跟踪和分析。这些行为不仅给用户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还可能引发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和反感[7]。此外,一些移动社交平台还存在算法歧视和信息茧房等问题。算法歧视可能导致平台对用户进行不公平的推荐和排序,影响用户的权益和信任度。信息茧房则可能导致用户被局限在自己的信息舒适区,无法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和观点,从而限制了其视野和思考能力[8]。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不当使用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安全,可能导致用户遭受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三)信息安全风险加大
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领域的信息安全风险加大。一些黑客等不法分子会利用各种手段攻击移动社交平台,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给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一些黑客可能会利用平台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恶意软件则可能潜伏在应用程序中,记录用户的输入和屏幕截图等敏感信息,并将其发送给攻击者。此外,移动社交领域还存在大量的钓鱼攻击和欺诈行为[9]。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伪造电子邮件、虚假网站等方式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欺诈交易。这些行为不仅会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其声誉和信用记录。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畴还不够明确,个人信息泄露后的责任追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目前,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众多,但这些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一些法规针对特定的行业或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而另一些法规则涉及具体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之间缺乏统一的框架和协调机制,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重叠、冲突和漏洞等问题。二是法律规定缺乏实施细则。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和抽象,缺乏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导致相关部门在执行中难以掌握具体标准,也增加了执法难度和不确定性[10]。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等原则,但对于如何界定个人信息的范围、如何评估和处理个人信息泄露等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三是法律责任不清晰。在部分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中,对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清晰,或者存在漏洞。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也让受害者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或救济。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规定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对于一些具体情形下的法律责任认定和处理方式缺乏明确的规定。
(二)企业自律意识不强
一些移动社交平台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往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用户隐私的保护,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制度。一是缺乏对用户信息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一些移动社交平台在处理用户数据时,缺乏对用户信息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往往把用户数据作为商业资源进行滥用。例如,社交平台曾经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用户的个人数据共享给第三方,导致用户隐私泄露。二是内部管理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一些移动社交平台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得平台容易遭受外部攻击,导致用户数据泄露和滥用[11]。例如,因为内部人员疏忽,将用户的敏感信息存储在未加密的数据库中,导致用户隐私信息被窃取。三是对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承诺缺乏公信力。移动社交平台在承诺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时缺乏公信力,很多社交平台曾经在用户协议中承诺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但实际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漏洞。四是对用户反馈和维权诉求的回应不够积极。一些移动社交平台在面对用户反馈和维权诉求时,回应不够积极和主动,往往采取拖延、推诿或忽视等态度,导致用户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面对用户投诉时,总是借口“技术原因”或“无法核实”等理由进行推诿,导致用户维权无果。
(三)用户缺乏必要的个人信息保护方法和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移动社交平台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用户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普遍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意识,给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带来了风险。
首先,用户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许多用户在注册社交媒体平台时,往往为了追求便利而轻率地同意平台的隐私政策和条款,不仔细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平台收集、使用和共享,甚至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目的。
其次,用户缺乏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在移动社交平台上,用户通常需要绑定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等个人信息才能使用某些功能[12]。然而,一些用户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此外,一些用户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使用社交媒体,这也增加了个人信息被窃取的风险。
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其广泛的应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首先,法律法规应该明确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政府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13]。
其次,法律法规应该明确信息保护的范围和内容。信息保护的范围应该包括个人信息、商业机密、国家安全等方面。其中,个人信息是重要的方面之一,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被非法获取、泄露、滥用等行为[14]。对于提供跨国服务的外国企业、服务器不在中国境内等现有法律未监管到的情形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监管措施。
再次,应及时调整相关法规。现代社交媒体行业发展迅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日新月异,因此,要及时调整相关法规,保护用户的知情权。对于运营网站、App或者小程序的企业,应梳理运营过程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并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等规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使用第三方工具开展自查,制定或修订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并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最后,法律法规应该明确信息保护的措施和手段。为了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手段[15]。例如,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加大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获取、泄露、滥用等行为。
(二)强化企业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在移动社交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不断增加,强化企业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制定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流程。企业应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环节的流程和规范,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并遵守。同时,企业应公开向用户告知个人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并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二是强化技术保障措施。采用最新的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等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此外,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问题。三是建立内部监管机制。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该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法律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四是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企业应建立方便用户投诉和举报的渠道,确保用户在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其他违规行为时能够及时反馈。企业应积极响应并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五是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安全操作技能等,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此外,企业还应承担法律责任和处罚风险。企业应明确了解并承担因个人信息泄露等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和处罚风险。在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企业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用户损失。
(三)用户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移动社交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的保护外,用户自身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内容做法。
1.强化密码管理
用户应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避免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同时,定期更换密码,以减少被破解的风险。通过开启双重认证等安全措施,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2.加强隐私设置,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用户应仔细阅读移动社交平台的隐私设置条款,并设置适当的隐私级别。在移动社交平台上,用户常常会分享个人信息,如果不加区分地分享,就会增加信息泄露风险[16]。因此,用户应谨慎地选择分享的内容和对象,不要随意发布个人敏感信息,如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在分享之前,应考虑信息泄露的风险,并确保信息接收者值得信任。
3.安装安全软件,注意公共网络
用户应安装正版的移动社交应用和安全软件,以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的攻击。同时,定期更新软件和操作系统,修复已知的漏洞。在公共网络上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时,用户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避免在公共网络上进行敏感操作,如网银交易、登录重要账号等。
4.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
在移动社交平台上,用户应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避免轻易通过陌生人的好友请求,特别是未知来源的请求。如果收到可疑请求,应立即报告平台管理员或相关机构。
5.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备份重要数据
用户应主动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关注最新动态,了解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注意定期备份移动社交平台上的重要数据,如照片、聊天记录等,以防发生信息泄露或设备丢失等情况。
新媒体时代,移动社交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信息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为此,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个人信息泄露防范。在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要加强自律,用户个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从而才能够在享受移动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
[1] 张学波,张嘉懿,李慧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与保护策略[J].新闻世界,2018(3):49-52.
[2] 潘银蓉,刘晓娟,张容旭.移动政务服务个人信息保护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生成路径:基于30省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5):92-101,136.
[3] 于孟利,沈文瀚,郑博雯.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删除行为的动因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4):84-95,121.
[4] 周敏,郅慧.感知信息过载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闻大学,2023(5):12-28,118-119.
[5] 孟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4):39-50.
[6] 唐静雯.用户主动规避社交媒体痕迹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技传播,2023,15(6):47-51.
[7] 莫祖英,王垲烁,赵悦名.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3,44(1):72-81.
[8] 彭丽徽,蒋欣.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2):55-65.
[9] 贾若男,王晰巍,范晓春.社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21,41(9):105-114,143.
[10] 王幸媛,张嘉友.权利与守卫: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信息安全防控策略探析:以微信平台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4):99-104.
[11] 马永保.社交媒体隐私政策文本视角下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5):530-536.
[12] 罗力.从脸书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谈我国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J].电脑与电信,2020(8):23-26.
[13] 范昊,王贺,付少雄,等.国内外社交媒体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研究及启示[J].现代情报,2019,39(10):136-144.
[14] 韩超.运用大数据分析加强运营商用户信息保护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1):49-50.
[15] 肖家明.控制与告知: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保护:基于Facebook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8,4(9):70-71,86.
[16] 张芳菲.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探究[J].文化学刊,2023(3):129-132.
作者简介 帅斌,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