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观念的更迭以及个人审美需求的提升,AI主播应运而生。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AI主播将给传媒产业带来一场深远的变革。文章将深入探讨AI主播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以及传媒产业如何在AI主播的赋能下更好地践行内容生产工作。
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传统人工主播与AI主播在传媒工作中的差别,研究探讨AI主播将对传媒产业以及传统主播产生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AI主播将突破“模拟论”的桎梏,朝着“演化论”方向发展,未来将更加互动化、拟人化、感性化,同时这也会对传媒产业格局、真人主播的职业生涯、公众视野进一步产生影响。
文章认为,在未来的传媒产业中,主流媒体不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应用好AI主播,让新闻播报更加智能化、更具科技感,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还要深入研究如何平衡好传统主播和AI主播之间的关系。而且,媒体要深入思考如何拓展AI主播的应用面,让其更好地担负起新闻生产、编辑以及播报等任务。
对此,文章将从AI主播对传媒产业的深远影响、智媒时代AI主播的发展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帮助传媒产业更好地在智能时代实现新闻传播价值,践行好社会责任。
关键词:智媒时代;AI主播;传媒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066-03
AI主播既包括屏幕中的虚拟形象,也包括舞台上的实体机器人[1],可以是新闻播音员,也可以是综艺节目主持人等。总而言之,它是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担负着主持与播报任务的智能化科技产品。可以预见,AI主播的出现将会对传媒产业带来一场深远的变革。
AI主播的出现对传媒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对真人主播的冲击、重构产业流程、延展公众视野三个方面[2]。
(一)AI对真人主播产成巨大冲击
自AI主播出现以来,观众们时常拿真人主播与其进行对比,这使得真人主播的劣势不断被放大,例如知识面不足、语速过快、废话较多等[3]。文章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缺乏高素养的真人主播将被AI主播取代。但目前AI主播尚不具备对新闻的捕捉能力以及在主持播报时的即兴发挥[4],对真人主播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其技术上的“留白”也是技术人员亟待开发之地,同时也减少了某些素养不高的“大喇叭”主播滥竽充数的可能。
虽然一段时间内AI主播难以动摇真人主播在传媒界的地位,但真人主播一定要保有警惕性,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使AI主播成为提高自身的外在动力[5]。从这点上来看,AI主播的出现实际上为真人主播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促进传媒产业格局的剧烈革新
2015年9月,腾讯上线了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能够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生成稿件,仅需一分钟就可将新闻传递给受众。其后新华社第一位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于2015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主要用于对体育、财经、突发事件等领域的新闻报道。“Dreamwriter”与“快笔小新”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6],它们的上线运行正式开启了我国媒体智能生产内容的大门,同时也重塑了传媒产业格局,使媒体正式迈向智能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的产业格局及生产流程将被重塑,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将和AI主播融为一体,构建起一套自主采编、自主播报、自主传播的智能化系统[7]。而且人工智能还会对媒体的部门架构、人才需求、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革,使其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此时的AI主播而言,它就像“纤夫”一般,不仅促进着业内产业资源的重构,同时也推动着学术界的专业革新。
(三)延展公众信息视野
无论在何时,绝大多数公众的视野及认知都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及时代发展的限制。而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年轻群体获取信息以及接收信息的习惯将不断进化[8]。
可以试想一下,新一代的公众成长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未来,其视野范围、审美标准、认知程度与当下可能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早已习惯人工智能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对人工智能已经习以为常[9]。因此,AI主播的出现对当代公众的视野和认知有着开拓和延展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AI主播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目前AI主播的声音、表情、语气均来源于对真人主播的模拟,其播报的内容则来源于预设稿件,虽有拟人化特征,但整体形象仍然较为机械。AI主播若想在智媒时代大有作为,首先必须突破“模拟论”的桎梏,朝着“演化论”方向发展。
(一)专属定制,定准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人都有AI主播”也可能成为现实,以“分身术”为核心的AI主播,不仅能帮助真人主播实现新闻信息的分身播报,更可以帮助网络受众圆了“主播梦”。就像新闻聚合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阅读喜好进行精准推送一般,AI主播在未来也可以根据用户画像、个人特质、深度需求等元素,生成专属AI主播,为他们生成专属内容、播报信息。
实际上,AI主播的专属定制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目前的媒体应用中已初具雏形。2019年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上就首次运用了AI主播,撒贝宁、朱迅等主持人都拥有自己的“分身”,这些“分身”与主持人共同主持网络春晚。为与真人主播进行区别,这些“分身”都在形象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如分身“小小撒”的身高就要比原型撒贝宁要高一些,也更健谈一些。这些“分身”的运用给广大观众朋友带来了全新的春晚体验。而且制作一个“智能分身”也仅需30分钟,真正实现了“立等可取”。另外,在综艺节目《我是未来》中,主持人张绍刚的搭档“小冰”就是一位AI主播,它和张绍刚之间的搭配颇具喜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
(二)互动交流,增黏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是否愿意相信并接受新闻主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媒体维持自身影响力、公信力,提升传播力的核心要素[10]。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主播能否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电视媒体由于缺乏与观众之间有效的互动渠道,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晓观众的需求和反应,所以当新媒体时代来临之时,传统的电视媒体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就有了之后电视媒体的融媒化发展。然而目前的AI主播也仅限于将文字稿件可视化、语音化,未能寻找到与受众间合适的交流互动方式,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灌输式传播别无二致。
人类的互动需求是根植于心理需求之中的,它是证明人类自身存在感的重要方式。而且实践证明,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也有着交流和互动的需求[11]。例如,2017年在网络中风靡一时的“SimSimi”就是“人机对话”的雏形,“SimSimi”的界面十分软萌可爱,深受各个年龄阶层的网民喜爱,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调戏”它的截图和视频,刮起了一阵“人机对话”的风潮。另外“siri”“小爱”“小冰”等人工智能助手,都是人们在闲暇之余调侃的主要对象。这些事例很好地例证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交互需求的存在。虽说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达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流畅度,但也极大激发了人类与智能机器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兴趣。
(三)提高人性,提温度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AI主播大多都十分“高冷”,但无可置疑的是,人性化、温度化是其未来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12]。只要给予人工智能充足的参考资料,智能技术就可以从海量的人类语言、表情、行为中学会揣测人类当时的情绪,进而学会如何向人类进行回应。此外,还可以从语言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对AI主播进行设计,使其更具人性、更具温度。微软“小冰”在给予人类回应方面相较于其他智能机器人就略高一筹,如用户对小冰说“给我唱首歌吧”,其他人工智能会调用手机中的APP给用户播放歌曲,而微软小冰则会真的“唱歌”给用户听,显得极为人性化。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即使AI主播能够做出快乐、兴奋、悲伤等表情,其本质是基于算法的技术游戏而已。对于AI主播而言最为困难的是自主生成情感,而后再像人类一样准确地表达,这是AI主播未来发展中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四)智慧发展,立高度
未来AI主播发展路径应当从智能产品向智慧产品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当前对真人主播的模拟,只是作为预设稿件的传播者而存在,也应当具备独立思维、辨析的能力。
在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内,AI主播除了作为播音员存在之外,还可以作为公众的导师、朋友、同事,帮助人们实现更科学的发展[13]。
实际上,这个愿景并不难以实现,例如,2016年在人工智能界火爆一时的AlphaGo,它打败了柯洁、李世石等围棋高手,一时间排名为世界第一。AlphaGo就是通过学习数百万人类围棋专家的棋谱,再结合自我训练而成为围棋“高手”的。
而2017年推出的AlphaGo Zero相较于AlphaGo在技术上又更上一层楼,AlphaGo Zero在学习围棋时并不需要棋谱,它只是在棋盘上随意下棋进行自我博弈。而且AlphaGo Zero还以100∶0的成绩战胜了AlphaGo Lee,而AlphaGo Lee曾以4∶1的成绩击败了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
就在短短40天后,AlphaGo Zero就以89∶11的战绩将曾经战胜所有人类选手的AlphaGo Master远远甩在了后面。AlphaGo的不断进化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其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在不断增强[14],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对人类的发展提供帮助。
与人类相比,AI主播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数据库的存在能够帮助AI主播成为知识储备极为丰富且能够自主与人类交流的角色[15]。此时的AI主播才能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能够集采、编、导、播等角色为一体,能够在对信息整合和研判之后像人类一样做出选择和取舍。可以认为,在不远的将来AI主播会像目前的真人主播一样,作为一家媒体的形象而存在。
(五)多样发展,拓宽度
2019年2月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的首个站立式主播“新小浩”正式面世,它不仅能坐着播报新闻,而且还能站起来,再辅以多种肢体动作,声情并茂地播报新闻。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会跳舞的主播、会唱歌的主播、会采访的主播也都会相继出现,其应用场景也将会得到拓展。
以电视剧《异人之下》为例,其中的“二壮”就是由数字人“厘里”扮演的,其漂亮的装束、精致的五官、灵活的表情,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由此可见,AI主播未来的应用领域一定非常广泛。
未来AI技术将对传媒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如伦理、与人类相处、自我意识的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研究者,令他们踟蹰不前。
但在人工监督的状态下,一个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思辨等能力的智慧型AI,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AI主播未来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且光明。
[1] 宫京成.人工智能在当前传媒业崛起的推动力及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6-18.
[2] 史昆,岳彦慧.浅析“AI合成主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9):72-74.
[3] 赵随意,陈燕.人工智能构建传媒新业态:以南方财经的实践为例[J].新闻战线,2019(1):70-72.
[4] 何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新突破:从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9(5):93-95.
[5] 匡文波.人工智能时代假新闻的“共谋”及其规避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4-112.
[6] 郑子睿,孙昊. AI主播的平台实践、技术演绎与伦理审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9):75-78.
[7] 全会.冲击·融合·协同:ChatGPT对传媒业的影响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9):17-21.
[8] 肖蕾.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闻播报创新探析[J].传媒,2022(16):75-76.
[9] 崔洁,童清艳.解构与重构:“人格化”虚拟AI新闻主播再思考[J].电视研究,2022(2):62-64.
[10] 李颖.疫情背景下的智能传播与人文关怀:AI主播传播效度[J].中国电视,2021(9):72-76.
[11] 许志强.新基建:赋能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出版,2021(4):3-6.
[12] 徐琦,赵子忠.中国智能媒体生态结构、应用创新与关键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0(8):51-58.
[13] 李凤萍.价值共创与协同创新:基于智媒时代价值平台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大学,2020(3):107-116,121.
[14] 高昊,薛建峰.人工智能在日本传媒业的应用及功能探析[J].编辑之友,2019(10):101-106.
[15] 郭琳.“AI主播”技术挑战下新闻主播传播角色重构与策略优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8):30-33.
作者简介 何力,美联社资深商务拓展总监,研究方向:创新技术对内容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