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画片作为儿童群体不可缺少且在儿童群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在政策、技术、渠道等的多元赋能下,获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涌现出大批优质动画作品,在国际动画市场上的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增强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动画产业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动画产业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故事内容、情节设置,IP制造、合作制作、国际发行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简要叙述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支持,并从大IP、大版权、大发行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我国动画产业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对策。文章认为,我国动画产业要动员动画上游生产方,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通过精准性定位、引导性布局,定向培养国产动画海外粉丝群体;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样态,精准绘制海外受众画像,树立“本土化+国际化”思维,通过精准投放,切实增强国产动画产业的海外市场渗透性;要加强与国产动画电影生产方的联动合作,以提高动画产业海外市场回报率;要加强与国外优秀制作团队的版权合作,以共创模式提高作品影响力;要积极带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动画市场,通过多维合作凸显中国动画产业文化先行的先锋者优势。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动画产业要脚踏实地,依托产业优势,全面拓宽动画产业的价值边界,激活内生动力,从而推动中国动画的国际传播,释放中国动画国际传播的多维效能,增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动画产业;国际传播力;提升路径;大IP;大版权;大发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036-03
从1922年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诞生算起,到2022年,中国动画已走过了漫漫百年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动画加快步伐走出国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稳中有升的良好局面。
华经情报网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动画产业产值为1114亿元,到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产值已达2212亿元,同比增长13.96%。2021年,我国发行电视动画作品332部,时长近8万分钟,全网上线网络动画359部,总时长7.6万分钟,同比增长15%。另外,截至2021年,我国动画产业出口额已经突破50亿元,成为真正的动画产业大国[1]。
近年来,我国正在将包括动画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十四五”中国电影规划》(2021)、《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2022)等政策相继出台,从税收优惠、限制播放、版权界定等方面助力中国动画产业转型发展,在海外众多平台收获无数粉丝[2]。
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中国动画产业要脚踏实地,依托产业优势,从大IP、大版权、大发行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动画产业国际传播力。
国产动画要树立IP运营思维,聚焦二次元,深耕亚文化,加强对动画产业链的整合,增强动画产业的国际兼容性,以吸引更多受众关注[3]。据CIC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2021年快看漫画、腾讯动漫、哔哩哔哩漫画三个平台的注册用户数依次为3.9亿、1.5亿、1亿,二次元动画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领地[4]。
一方面,动画上游生产方要制定战略发展规划,通过精准性定位、引导性布局,定向培养国产动画海外粉丝群体KOL。充分利用二次元动画文化的自发机制及二次创作机制,广泛吸引海外流媒体、社交媒体、二次创作平台等头部资源,通过议程设置形成热点话题,利用动画作品大IP聚集性培养国产动画的海外忠实受众群,并通过同人创作促进更多衍生IP的形成,完善国产动画IP生态系统。
在此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优质同人持续进行二次创作,促使动画产业中游传播方转化为优秀文化深层挖掘与持续输出的核心主体,打造海外受众与国产动画多维交互、共生共进的生态格局,为产业下游衍生变现生态的系统构建提供充足的受众支持[5]。
目前,全产业链整合、“IP+亚文化”扩容的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国际传播的主流趋势。如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国际化创作团队,加强动画技术创新应用,积极打造全产业链闭环,最终形成了集群化、国际化商业模式,将《阴阳师》《银之守墓人》《璃心战纪》等作品成功输出海外,并取得了不俗成绩[6]。
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样态,精准绘制海外受众画像,树立“本土化+国际化”思维,通过精准投放,切实增强国产动画产业的海外市场渗透性。
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动画IP积极开发国潮、盲盒、手办、玩具、海报、数字藏品等衍生品[7]。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盲盒市场规模为139亿元,同比增长37.62%;2021年中国手办市场规模为52.1亿元,同比增长42.35%。可见,我国动画下游产业有着非常大的“IP+”模式的盈利潜力。2022年,依托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IP,《我们的冬奥》动画电影横空出世,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部授权商业电影[8]。
该动画电影采用中国动画不同时代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技巧,在动画与竞技的碰撞交融中,向全球受众展现了国产动画历史和当代中国风貌,是中国“动画宇宙”走出去的成功实践,也为动画产业“IP+”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在美国、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整个产业链条正在出现全新的媒体融合趋势,产业上游的生产方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要与中下游其他市场主体协作连同,在版权上进行高度共享开发[9]。这样一来,动画产业的市场产出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收视率收入,更多转向以版权为根本依托的后续开发,并成为整个产业链价值生产的核心。
这种以版权为依托且高度协同的产业链,是一种具有较强兼容性、开放性的企划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动画产业与关联性媒体产业结合,以产生更广泛的聚集效应,并凭借集团企业所具有的跨国业务市场优势和价值导向,连同意识形态价值得到聚合放大[10]。近年来,随着我国动画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动画在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的多维交互中,呈现多向度创新突破的格局态势。对此,中国动画产业要树立大版权思维,以横纵联动的方式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动画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动画产业上游生产方可加强与国产动画电影生产方的联动合作,以提高动画产业海外市场回报率。
例如,轻喜剧《十万个冷笑话》原本是改编于同名漫画的网络动画,随着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制作方开始与动画电影制作企业合作,联手推出院线同名大电影,以及日语版剧集和日语版大电影,成功实现海外输出,成为海外受众接触这一IP的核心渠道[11]。
另一方面,动画产业上游生产方要加强与国外优秀制作团队的版权合作,以共创模式提高作品影响力[12]。
2022年,B站与三体宇宙联合开启《三体》动画全球共创计划,邀请全球范围内优秀动画创作者,共同构建《三体》宏大叙事体系。中国动画产业必须真正形成全球视角,探索海外产能合作新路径,而B站这一大版权举措,无疑开启了国产动画产业国际传播的先河。
借助共建“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地域、文化的亲近性优势,开展文化产业贸易活动,有利于在文化互鉴中实现多维共赢。特别是在“双循环”格局的引领下,推动动画产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打造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输出力,而且能够加快建构动画产业开放、创新新格局。因此,动画产业国际传播要树立大贸易思维,做强内循环,锚定共建“一带一路”,以充分激活产业内生动力[13]。
一方面,国内动画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积极带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动画市场,通过多维合作凸显中国动画产业文化先行的先锋者优势[14]。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动画产业国际传播的根本诉求,带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动画产品贸易繁盛是能力面向,引领这些国家深化动画产品合作生产是责任使然,如此才能在共享中国动画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互通、经济共赢[15]。2021年,第七届“一带一路”(宁夏)动漫节成功举办,其集结了中、美、日人气IP及各类动画作品和衍生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动画产业带动力,并成为中国动画产业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同年,国产动画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宣发计划正式启动,《音乐公主爱美莉》《海豚帮帮号》《玉崆》《觉醒》4部动画作品,作为探路者进行海外宣发,加速了“大贸易”格局的形成。
另一方面,国内动画产业要凭借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联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构建动画产业资源互通共享机制。近年来,中国动画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创作团队利用3D、特效、渲染、AR等技术,成功复原了中国美学意境,将动画的民族化叙事提高到了全新境界。如《大鱼海棠》纯净唯美、亦真亦幻的诗意空间等[16]。
由此可见,中国动画产业在人才、技术、资本上已经形成显著优势,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动画产业的高度协作提供充足的产业要素[17]。目前,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同国家加快文化互鉴、加深彼此了解的最佳渠道之一,中国动画产业要凭借自身优势以及网络共享平台与机制运营的有利条件,拓宽动画产业合作的效能空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应加强对优质企业、优质人才的网络整合,借助双边市场、梅特卡夫等效应机制,广泛吸引聚合新的经营要素。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动画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传播力,而且可以充分释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动画产业的优势效能。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在政策、技术、渠道等的多元赋能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动画迎来百年发展史的重要时代节点,动画产业必须迎合发展潮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好新技术和新手段,加强思维转向,通过大IP、大版权、大贸易全面拓宽动画产业的价值边界,既要聚焦二次元,加强产业链整合,又要横纵联动,构建开放化企划机制,同时锚定共建“一带一路”,激活内生动力。
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动画产业国际传播朝纵深演进,释放中国动画国际传播的多维效能,助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长效实施。
[1] 王润珏,李荃.文化自信提升国家形象自塑能力:以山东“好客”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为例[J].新闻战线,2019(10):96-99.
[2] 廖阔,侯娴雅.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流变、瓶颈及对策[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4-150.
[3] 张爱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传播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基于网络传播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22(12):10-18.
[4] 邵鹏,朱钰嘉.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走向(上):以2013—2018年的324部动画电影为研究样本[J].中国电影市场,2019(8):13-15.
[5] 邵鹏,朱钰嘉.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走向(下):以2013—2018年的324部动画电影为研究样本[J].中国电影市场,2019(9):13-17.
[6] 司钰琦.经典重构视角下国产动画电影的融合与反叛: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青年记者,2020(5):69-70.
[7] 董云志.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J].中国电影市场,2012(4):26-27.
[8] 才让卓玛,薛新媛.论中国科学家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结构与价值取向:以电视剧《激情的岁月》为例[J].电影评介,2023(7):6-12.
[9] 王凯旋.环形叙事结构的生成、裂隙及形式表意:以电影《暴雨将至》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4):129-134.
[10] 韩宜轩,魏兵.不止于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寓言:解读美剧《使女的故事》的影像转换与社会隐喻[J].美与时代,2022(10):132-135.
[11] 马颖寅.东方暗黑美学与反乌托邦的二重奏: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先锋表达与心灵救赎[J].当代动画,2023(4):68-74.
[12] 刘毅青,廖芝林.动画电影的中国气韵生成:以传统题材国产动画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5-92.
[13] 罗天.中国动画的传统、创新与展望:由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展开[J].文学艺术周刊,2022(3):77-80.
[14] 陶冶,冯颖倩.试谈中国动画学派的价值系统重建:一种基于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题材偏好的观察[J].当代动画,2022(1):87-91.
[15] 耿羽.“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1):29-35.
[16] 赵霁,刘晓东,武瑶. 《新神榜:杨戬》:神话再读、故事“新编”与民族动画创作新实践:导演赵霁访谈[J].当代动画,2022(4):54-58.
[17] 秦娅娅,金文俊.中国风影视动画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价值:以动画《斗罗大陆》为例[J].大众文艺,2021(20):125-126.
作者简介 赵婧一,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