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皆媒体”的自媒体时代,情绪化、多元化、泛娱乐化的信息层出不穷,导致用户、社交媒体与社会三方媒介生态的失衡,加剧了用户对媒介生态环境的依赖。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从建构媒介生态环境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依赖现象,得出用户的媒介依赖表现为现实与网络群体认同、沉浸体验、理性思维的偏差的结论,提出用户应对媒介依赖的干预策略,旨在建构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社交媒体用户从网络中获得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补偿替代了他们在现实中的情感孤独,对社交媒体的沉浸式使用让人们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和满足,用户在现实中建构的理性思维遭受着社交媒体多元内容的冲击与消解。用户应主动采取媒介依赖干预策略,多措并举,综合提升媒介素养,加深对媒介素养相关内涵概念的理解,处理好使用社交媒体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积极践行媒介素养学习与提升计划。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思维方式回归和重塑实践理性,牢牢掌控使用社交媒体的主动权。此外,要从媒介生态学内外部环境着手,实现多元主体的系统生态建构,进而推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用户;媒介依赖;媒介生态;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2-0001-03
课题项目: 本论文为2022年度西安思源学院科研项目“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及治理——基于媒介生态学的探索”成果,项目编号:XASYYB-A2206
媒介依赖理论主张媒介系统是现代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个人、群体、组织、其他社会系统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在大众传播中就是媒介依赖关系[1]。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境中,用户愈发依赖使用社交媒体满足自身需求。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所占权重越重,其对用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就越大。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的形式。然而,“人人皆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出现了非理性传播、虚假传播、“信息茧房”、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伦理问题[2]。在用户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情绪化、多元化、泛娱乐化的信息层出不穷,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逻辑判断力和理性批判意识遭到冲击,进而造成用户、社交媒体与社会三方媒介生态的失衡。同时,在媒介依赖中“虚拟幻象”和“乱象生产”扰乱了用户的思想认知,提高了发生信仰风险的可能性[3]。可见,分析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依赖表现,并提出建设性干预策略对于建构稳定良性的媒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诉求往往包括自我理解、社交理解、行动趋向、互动趋向、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六种[4],其媒介依赖呈现低自尊感、较高新奇感、无聊感,自我理解、社交理解度高,互动趋向显著、自我娱乐动机感强等鲜明特征。可从以下视角解读用户的媒介依赖表现。
(一)现实与网络群体认同的偏差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适用于当下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境。用户本身应该能够完全支配使用行为,但现实中用户却处于被支配的异化状态。社交媒体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产生了异化冲击[5],其虚拟性特征对人的情感认知进行重构,造成审美、生活、技术、认知、经验多方面的异化[6]。社交媒体原本应是满足用户信息、社交需求的平台,却逐渐衍生出控制用户的强劲力量。对社交媒体的高度依赖,使得人际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需要在交往过程中获取群体认同与支持,而近三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社交媒体搭建的虚拟交流平台则发挥了强有力的补偿替代作用。
媒介依赖会引起用户相应的生理、精神情志改变[7]。在社交中,不少用户会通过模仿他人言行来塑造行为与认知模式,在潜移默化间被其他用户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点赞、评论等功能满足了用户自我表达与展现的需求。在现实中面临“社交恐惧”的情感孤独的用户能在社交媒体中获得群体认同。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明显区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发表主流观点,又允许个性化的小众文化存在。其信息内容借用“二八法则”来解释,20%的内容是点击量大的主流头部信息,80%的内容是个性化的长尾信息。用户往往既期待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又渴望身上鲜明的个性化标签得到肯定。用户能够通过发表热门头部信息强化群体认同感,通过发表多元的长尾小众信息获取群体归属感。
(二)现实与网络沉浸体验的偏差
从流媒体平台奈飞在2006年设置百万美元奖金激励专业人士进行个性化推荐算法开发,之后的新媒体企业均聚焦研发最优算法吸引用户,但社交媒体的核心算法涉嫌泄露用户隐私[8]。社交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内容往往能让用户感觉更加新鲜,产生愉悦的信息获取体验。研究证实了感知价值、情感认同、交互体验等对媒介依赖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愉悦满足感的感知价值影响最大[9],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沉浸式使用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获得身心愉悦和满足。同时,平台提供的交互式网络搭建了以用户为节点的“六度空间”,在现实中拓展人际关系需要考虑多重因素,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必过多关注现实社会角色,人与人之间可以更自由地进行交流互动,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实现情绪宣泄和心理满足。
社交媒体的沉浸式体验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认为人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项印象会更深刻。相较于左脑,右脑在未解决问题的保持以及信息处理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10]。形成短时记忆一般只需15秒到20秒,当前热门短视频平台便顺应这一规律,通过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和戛然而止的短视频降低用户的思考门槛,用户持续期望下一个无法预期的新视频能满足自身的探索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刷新视频。经历多次习得,用户容易沉溺于多巴胺制造的短暂快感之中,进而在大脑神经系统实现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作用,逐渐习惯这种“被喂食”的感觉。
(三)现实与网络理性思维的偏差
社交媒体用户既是信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不管是局内人还是“看客”,消遣式的使用目的使用户卸下心理防备,难以对信息内容进行理性判断。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弱化了用户的理性思维能力,用户往往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作为决策参考。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扩大了娱乐化、功利化、快餐式、浅薄式的信息传播范围,降低了用户的思考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媒介依赖对理性思维的冲击还表现在人们对问题的探究浮于表面上。用户还未充分理解消化信息内容便又被其他热点事件所吸引。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导致用户养成了单一的思维习惯,忽略了对全面、系统、复合式的认知与思考习惯的培养。同时,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传播环境中,用户原本用于学习工作、休闲运动的时间受到挤压,脱离现实的冲动与媒介依赖,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思维,长此以往,用户在现实中建构的理性思维会被逐渐消解。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形形色色、新鲜有趣,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相似或多元的思维。随着媒介依赖程度的加深,部分用户会模糊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根据社交媒体信息内容来理解和解释现实社会,出现思维偏差。当过度依赖媒介并将其作为情感寄托时,用户认知、心理与行为等容易受到多元内容的侵蚀,冲击现实中建构的理性思维。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词条“佛系”“躺平”。有的用户难以理解“佛系”“躺平”在特定情境中的正向寓意,如心如止水、淡泊名利,认为这两个词条意味着逃避人生中的艰难险阻、不思进取等,沉迷于社交媒体营造的舒适圈中。
基于媒介依赖理论,用户更青睐从操作流程简单、功能齐全的媒介获取信息,构建起与社会错综复杂的联系。用户应切实认识到媒介依赖会加剧心理虚无感,进而意识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以高度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交媒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中回归和重塑实践理性。
(一)用户媒介素养的学习与提升
社交媒体用户要在家庭、学校等场所自觉主动学习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编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推动整体系统化与零散过程式学习相结合,充分运用朋辈效应,见贤思齐,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提升媒介素养。同时评估自身的媒介依赖程度,对于威胁挑战精准施策,积极学习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着重提高正确使用媒介以及辨别、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11],实现学思相长,加深对媒介素养相关内涵概念的理解。
用户既要有整合海量信息的能力,也要有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一方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发挥正面作用所承担的责任[12],所以社交媒体用户还需具备媒介批判能力,面对热点舆论事件不应轻易下结论,发表带有主观感性认知的动态或评论,而应关注事态发展深入思考,回归价值理性。用户还应充分灵活运用工具理性,有目的地检索筛选信息,并考虑优化信息筛选与动态发布的结构理性。要妥善处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三者的关系,积极践行媒介素养学习与提升计划。
(二)用户实践理性的回归和重塑
不管是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多成语典故,均否定了一成不变,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精神[13]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实践出发的现实思维方法[14]为当下社交媒体用户媒介依赖干预提供了思路。人们应以高度现实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交媒体,既不需要避之不及,也不应过度依赖。
用户应详细了解多个媒介依赖成瘾案例,理性认知媒介依赖可能带来的威胁,在现实与网络、主线事项与娱乐消遣中找到平衡点,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用户要真诚地开展人际互动交流,内倾型人格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外倾型能力,提高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中建构志同道合且有共同交集的人际交互圈子。要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开拓与社交弱关系人群的交往渠道,通过线下出口宣泄负面情绪。要将更多精力投入现实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内生动力。要不断提高自控力和专注力,规划清晰、合理、可行的人生目标,掌控使用社交媒体的主动权。在闲暇时间,要适当增加参与线下休闲艺术活动的权重,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多人协作的文体活动提高竞技、合作、沟通等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实践理性的回归与重塑中实现身心放松和身心愉悦。
对社交媒体用户媒介依赖的关注及有效干预,不仅有助于建构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形态更加丰富,社交媒体广受青睐,用户媒介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大众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且难以有效应对社交媒体平台算法推荐责任隐患与伦理问题[15]。
本文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用户媒介依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用户媒介素养的学习与提升;用户实践理性的回归和重塑。有必要基于媒介生态学理论内外部环境的维度实现多元主体的系统生态建构,进而推动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1] 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339-340.
[2] 刘翠霞.社交媒体的生存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管窥:技术理性与媒介生态学双重视域下的审视[J].学术论坛,2020,43(4):89-96.
[3] 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3-20.
[4] 蒋俏蕾,郝晓鸣,林翠绢.媒介依赖理论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中国与新加坡大学生手机使用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9(3):101-115,120.
[5] 王鹏宇.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及解决途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2):57-61.
[6] 张骐严,舒敏.论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的异化作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6):153-158.
[7] 张凌瑞,朱天民,张晨辰,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1):59-61,89.
[8] 付凯迪.社交媒体中的用户隐私保护:以“Facebook泄露门”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4):59-60.
[9] 赵亮亮,王世超,刘雨.媒介体验对媒介依赖的影响研究: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6):111-113.
[10] 唐晓晨,庞娇艳,罗劲.顿悟中的蔡格尼克效应:左右脑在解题失败与提示信息加工时的活动差异[J].科学通报,2009,54(22):3464-3474.
[11] 翟红蕾,邹心晨.新闻业“液化”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41-49.
[12] 刘娜.网红盛行现象分析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媒体研究,2016,2(9):13-15.
[13]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14] 赵惠霞.现代美学: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5-17.
[15] 匡文波,王天娇.社交媒体算法推荐传播逻辑与平台社会责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5):1-12,21.
作者简介 吉鹏,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