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下的山西省戏曲艺术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3-12-29 03:23:52苑永琴
戏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山西戏曲数据库

苑永琴

山西文化底蕴深厚,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组成了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剧种。20世纪80年代,山西的地方戏曲剧种多达50个。2006年,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西有现存元代以前戏台11座,其中包含2座遗址,一座金代戏台,明清戏台的数量更是难以统计。这些现存的戏曲文物都印证了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戏曲大省的地位。然而,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现存剧种38个,已有十余个消亡或离开舞台。传统的戏曲艺术正面临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多媒体与自媒体传播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加紧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体系,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创新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戏曲的信息化、数据化对整理、传播和创新戏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数据库技术为传统艺术的规范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一、山西省戏曲艺术数据库建设的背景

政府支持文化传承。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一方面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构建和完善,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2020年,由张宗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就成功实现了文化与数据库建设的联姻,提供了文化与数据库建设范本。

技术保障资源传播。目前,官方Web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是大众通过网络接触戏曲的主要途径。山西戏剧网的信息化渠道较为全面,运营有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官方微博,较全面及时地收集整理了山西各剧种的演出资讯和发展现状,但与用户的动态交互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笔者在华为手机应用市场选取了与山西戏曲相关且下载量在一万次以上的戏曲类App进行比较,这些App大多包含京剧、评剧、豫剧、秦腔、晋剧、蒲剧、昆曲、川剧等剧种,具有看戏、唱戏、发布戏曲、直播等功能。下面两幅雷达图分别反映了戏曲类App的用户评分和下载量,可以发现,以山西地方戏曲为主的蒲剧大全在下载量和用户评分水平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综上可见,戏曲数据建设的孤立化、分散化和静态化必然导致相关应用在功能完善、增值服务方面的欠缺。数据库建设不是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厚的应用土壤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网络推动形式创新。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1%,农村地区为61.9%,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12月缩小了2.5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达10.67亿,手机网民规模为10.6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网民规模的稳步增长、城乡差距和年龄差距的缩小,带动了农村及老年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这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播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传统文化的创作者和爱好者往往不是走在互联网前沿的主力军,戏曲的发展容易进入固守不变、曲高和寡、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与之相对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却可以让观众、演员和作品突破时空与数量限制,虚拟技术和VR技术也可以给观众全新的舞台感受与互动。

二、山西省戏曲艺术数据库建设的实现路径

从数据库的概念本体来看,戏曲艺术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戏曲数据的集合。因此,数据库建设的过程就是对戏曲资源的全面化获取、有序化整合、规范化存储、多角度传播、深层次挖掘、科学性保护的过程。

1.信息采集。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有关戏曲研究的专著、古籍、期刊论文、图册画报、视频录像、采访音频等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主管单位如戏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档案亦是主要的采集对象。信息采集过程一定要注意戏曲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必须保证数据的严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采集主体在规范化的管理范围之内,避免采集过程的随意化、主观化。在内容上,本省戏曲数据库的建设应彰显地方特色,只有建立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数据库,才能够更好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另外,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小剧种,戏曲信息的采集可采用众包的方式。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网络大众的做法,可用于识别照片中的人物和地点、纠正数字化报纸馆藏中的光学字符识别错误、为历史图像添加标签或字幕、在地图上添加图片内容、记录口述历史等。基于Web3.0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借助用户、戏曲爱好者、网络社群等提供和修正戏曲资料,能够较大程度地扩展、丰富和完善戏曲信息。

2.信息编码。戏曲资源在上传和编辑之前,为了达到有序化管理和系统性维护的目的,需要对多种形态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编码。明确的内容分类和统一的格式标准,是数据检索易用性的保障。编码设计应遵循唯一性、标准化、可扩充性、简洁性的原则。对于经常需要被用来检索或排序的数据项,如戏曲名、非遗申请编号等,可为其建立主索引,关于该字段的编码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编码分为顺序码、区间码、层次码、十进制码等,根据数据项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处理方式选择合适的编码体系。最后,数据库开发人员应同时编制代码对应表和使用制度,对编码做详细说明以便于程序的更新和维护。

3.信息存储。戏曲在用户端被看到时,常常需要伴有解释性的说明,表现在数据库中就是要有面向语义的描述框架。例如,一副专业性较强的戏曲图像,数据库存储时应该有一种能够提高图像检索性能的图像描述和组织体系,优化展览交互界面,提升数据库中图像资源存储的准确性,从而便于检索使用、网络共享、用户交互和计算机管理。戏曲资源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具有较强的异构性和关联性,可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多层体系。借鉴本体论概念建立模型,抓取实体、属性、联系,例如时间、地点、戏曲名、表演者、责任机构、传承人,以及申请非遗项目的题名、编号、等级、批次、介绍等。实体可分为主体类、位置类、时间类、事件类等,每一类之间可能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然后建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通过外模式到模式、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最终完成数据库的物理存储。

4.信息整合。通过摄影、录音、扫描等方式收集的戏曲资源具有活态性、无形性、多变性、非结构化等特点,孤立的数据库不足以将其复杂的关系表达出来。图书馆和档案馆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对分布在各种数据库、光盘、云端的各种形态的戏曲数据进行整合,为后续多元数据融合、多平台多系统对接打好基础,改善其孤立和僵化的状态。这种整合不仅仅指收集和存储过程,还包括管理和维护工作,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戏曲艺术多维度评价指标,据此构建戏曲智能查询系统,捕捉戏曲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用户的偏好和习惯。通过使用大数据统计计算,挖掘资源背后的讯息,获取山西省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脉络,为优化和传播戏曲艺术提供决策依据。

5.信息利用。考虑到戏曲爱好者很多不是年轻群体,戏曲艺术数据库系统在界面设计上应特别注重友好性、易用性。数据库收录的戏曲信息如果缺少高效的信息检索工具,就很难被大众所熟悉。后台数据库为前台信息利用提供保障,支持用户通过剧种、名称、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非遗发源地、申遗时间等多入口进行检索,对于较长字符的,应能够进行模糊匹配,同时提供资料上传下载、社区分享、评价反馈等功能。需要特别考虑的是,戏曲数据库的异构性和区域性明显,实现用户语义检索、自动问答、个性化信息需求是难点。知识管理可提供一定思路,从戏曲数据的内容、类型、表现形式、区域特点等角度构建知识图谱,形成结构化存储、标准化清洗、规模化分析的戏曲知识库,以便为多源信息的高效利用打好基础。

6.信息保护。信息保护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戏曲的数字化展示中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在戏曲的网络化传播中保护其版权和产权的合法性。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会受到存储介质故障、技术迭代频繁、环境因素等影响,容易出现旧格式与新软件不兼容、画面模糊、有噪音等问题,需要定期迁移和仿真修复。新兴数字技术如3D扫描与重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技术正逐渐应用在这些数字化建设中,其中高分辨率模型可以用于形式特征研究和遗产保护,有助于信息丢失或损坏情况下的恢复,使其在传播的同时受到保护。

同时,保护不等于限制传播,恰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构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源的下沉提升了影响力和互动性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主体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地政府部门、艺术研究院、剧院、行业协会作为主体,应组织专家学者定期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审核,数据库管理员则要做好技术维护和更新。另外,有些戏曲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存在版权不明、知识产权主体不清楚等问题,这是光靠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建立权限分级、版权加密、出台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条例和实施办法等举措为戏曲数据库资源保驾护航。道阻且长,数据库助力戏曲的传播与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结语

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戏曲艺术在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推进山西文旅融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山西戏曲艺术应当优化数据库建设,让更多群体能欣赏到更优质的作品并参与其中。数据库技术和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二者在深度融合中推进市场化发展,传承和保护双管齐下,无疑会让山西锦绣梨园更加绚烂多彩。

猜你喜欢
山西戏曲数据库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