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锣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4-11 20:26:03
戏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鼓乐锣鼓太原

曹 岩

太原锣鼓作为山西的代表性乐种来讲,其存在形式属于民族民间音乐,从鼓种上讲有“太原锣鼓”和“太原民间锣鼓”之分,有别于历史上的宫廷音乐。据《左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以前太原地区就有帝王级的人物唐叔虞演奏名为“密须之鼓”的宫廷鼓乐,以祭天祀地颂祖,以助理政,以享雅乐。这种艺术价值极高的宫廷鼓乐,随着宫廷乐人流落民间,必然会影响当地百姓效仿于日常的民间活动当中。约2500年前太原出现了民间锣鼓乐演奏活动。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太原锣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文在“传承与创新”的非遗新语境中再论太原锣鼓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路径,旨在更好地激发当代太原锣鼓艺术的新活力,构建当代太原锣鼓艺术保护的新格局。

一、太原锣鼓的历史与现状、艺术特性

(一)历史与现状

太原地区最初的锣鼓乐演奏现象,据考证,其之击革(皮鼓)约产生于古唐城;击金(编钟)约产生于古晋阳城;李唐时期的击鼓活动较盛;约赵宋之后才兴起打锣和铙钹。①太原锣鼓早期形态是“社家鼓”,是以民俗表演为主的伴奏音乐,其节奏雏形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鼓乐结构最早形成于南宋庆元年间。

太原锣鼓的主要乐器包括大鼓、大铙、大钹,锣鼓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狗相咬]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历经了无数的沧桑盛衰,其传播传承与延续发展,离不开民间乐人与民间社班成员的技艺掌操与谋生演出,并呈现于历代多样化的民间活动中。比如祭祀、祈福、送福庆丰收,民间社火、庙会、节令欢庆等。

至今,在山西的文物古迹中依旧能够找到太原锣鼓的历史形态,比如,在晋祠古镇发现唐叔虞祠击鼓乐佣;在娄烦境内发现了《乐府诗集》,并且挖掘出所载军中马上之乐的“横吹”,其中就有骑马击鼓的军乐手;在古晋阳遗址挖掘出成套的编钟和石磬;在赵卿春秋大墓中,挖掘出了青铜制品、膜鸣乐器、木腔革鼓等,这些文物形态都是太原锣鼓历史积淀的主要见证。

目前,在太原市每逢老百姓的婚嫁、过寿、庆典、开业等节庆活动都离不开太原锣鼓,还有以太原锣鼓为主的民间锣鼓大赛活动,呈现出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喜人局面,这不仅丰富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深厚热爱。

(二)艺术特性

太原锣鼓的音乐元素较多,表现形式呈综合性和多元化,表现为多样的乐器组合、丰富的击打技法、雄浑的演奏阵势和激越的音乐风格。太原锣鼓人称清锣鼓,清一色的锣鼓铙钹组合演奏,也有称粗锣鼓或粗乐锣鼓,演奏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少则几十名,多则几百或上千人。

太原锣鼓属于群众性艺术活动,是一种体力劳动的特殊付出,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需求。近年来,随着太原锣鼓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已在国内率先走向市场,走向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太原锣鼓艺术的传承路径

(一)太原锣鼓艺术传承需要系统性的保护

太原锣鼓在太原民俗鼓乐中一枝独秀,千百年来一直深受着太原百姓的青睐。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在这十几年的非遗保护中,成绩显著。当下,太原锣鼓艺术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应在传统保护方法的基础上再做新的探讨以达到更好的传承。

1.继续收集太原锣鼓的曲谱、锣鼓器材、演出道具及音像制品,进行更精确、更科学、更系统的整理、分类、归档;继续收集珍贵的、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鼓谱、书刊及音像资料。

2.建立更多的太原锣鼓培训基地,进行更专业的辅导教学,不断壮大表演团队,扩大宣传。

3.将太原锣鼓编成教材,积极引导太原锣鼓进学校,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太原锣鼓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将太原锣鼓纳入培训体系,组织经常性的太原锣鼓教学与交流活动,培养热爱鼓乐艺术的工作者。通过普及鼓乐知识,提高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太原鼓乐的良好氛围。

4.举办太原锣鼓的成果展览和艺术展演等各种活动,尤其是举办全国性的太原锣鼓巡回展演活动,宣传太原锣鼓文化。

5.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太原锣鼓文化的艺术资源,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推动其不断融入到当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6.积极开展与太原锣鼓相关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保护方法研究,并加强对已有历史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太原锣鼓研讨会、交流会,加强学术交流,拓展提升研究水平,打造全国民俗鼓乐文化精髓,让太原锣鼓走向世界,打造世界品牌。

7.要继续创新、提高和升华太原锣鼓,可以邀请或者吸引专业打击乐人士,为太原锣鼓量身打造精品剧目,提升艺术水准。

(二)太原锣鼓艺术传承需要多方位的发展

以山西太重鼓乐团为代表的太原锣鼓近年来发展迅速,表现为流传地域的大规模发展、锣鼓节目的高质量发展、锣鼓演奏人员的高素质发展、锣鼓创新的高水平发展等等。尽管如此,新时代太原锣鼓的有效传承仍需要做整体性、系统性的融合发展路径构想。

1.太原锣鼓与太原其他民俗表演艺术融合发展。融合传统民间舞蹈如扭秧歌、打腰鼓、绸舞、扇舞、棍舞、旗舞等;融合现代广场舞如团体健身操、集体健身舞等;融合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如风火流星、背棍、抬阁、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融入到庆功、报喜、迎宾、奠基、通车、贺岁、灯节、庙会、艺术节、国家法定节日等节庆活动中。

2.太原锣鼓与娱乐健身的融合。实践证实,开展民俗鼓乐活动不仅能“独乐乐”,更要“众乐乐”,这样可以充分抒发参与者的生活情绪,起到鼓舞精神,强身健体的作用。如今太原市各区县、社区、农村基本上都有锣鼓队,每天下午或晚上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组成锣鼓队,队员们打起鼓来整齐划一、情绪高涨、身心愉悦,身体得到了锻炼,心情得到了愉悦。

3.太原锣鼓与艺术交流的融合。经常举办锣鼓大赛、非遗鼓乐展演、对外文化交流、鼓乐研讨会、锣鼓培训等活动,能够促进各地区各团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友谊,增强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爱国情怀。

4.太原锣鼓融合发展解决就业。自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来,太原锣鼓取代了许多地区以往的婚礼放炮习俗,给锣鼓艺人提供了更多打鼓谋生的就业机会,也给锣鼓艺人增加了一些经济收入,使之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太原锣鼓艺术的创新路径

创新是第一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②

太原锣鼓的演奏形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在日新月异、艺术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面临着如何创新、如何搬上更专业的舞台、如何转型等等问题。

(一)演奏形式的创新

在太原锣鼓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其演奏形式的创新应从基础做起。将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技法与表演形式作为基点,结合独奏、重奏、合奏等方式,掌握手、眼、身、法的配合性与融合性、感知性与认知性,让每一个鼓点、每一个节奏都融入血液,掌握其变化性、规律性与表演性,使其动起来、演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使锣鼓艺人懂得合作与共融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掌握锣鼓艺术中铙钹的演奏方法,了解鼓与铙钹的结合与演奏原理,达到完美准确的锣鼓演奏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观念,玩出新花样,融入更多新颖的演奏技法和表演形式,与时代同步,才能做到经久不衰。

将传统锣鼓艺术舞台化、故事化、段落化,从创作的源头出发,在太原锣鼓传统曲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台创作理念、演奏理念、欣赏理念,求实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欣赏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演奏技法的创新

太原锣鼓中的演奏技法特色鲜明、不拘一格。在演奏形式创新的同时,鼓乐的演奏技法也急需开发创新,创编出更多更新颖的演奏技法以达到更丰富的表现力。另外,注重新颖的节奏韵律和表演技巧,合理运用国内锣鼓乐中富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打击类乐器,对应曲目要敢于尝试引用,并进一步对演奏技法进行开发。

花敲干打的演奏技法多种多样,但并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笔者所创的大鼓二重奏作品《刃》,结合山西鼓乐花敲干打的新创演奏技法,丰富了大鼓二重奏曲目,其中的“蜻蜓点水”技法便是音色、手法的互动与配合的升华,通过鼓槌相互上下碰撞的清脆密集之声,结合槌尾与鼓皮碰撞发出的轻巧而又厚重的音色,再加以演奏者独奏或者重奏渐快渐慢的交替演奏,营造出神秘而独特的氛围。运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可以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新的尝试总会带来新的喜悦新的升华,对锣鼓艺术的发展、对舞台和音乐的塑造带来了更加新颖的想像空间。

笔者改编辅导的大型鼓乐节目《保卫娘子关》,就凸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武迓鼓”,其中所设计的新技法——捶地,运用鼓槌的槌头击打地面,配合密集富有律动的节奏,演奏出激烈而又有力的特殊音色,也为曲目段落中特殊的情景增添了更加浓烈的气氛。

目前,还有很多富有视觉、听觉魅力的演奏技法与音色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要勇于创新,在注重表演性、创新性、安全性的基础上为太原锣鼓事业乃至山西锣鼓事业的传承发展奉献力量。

(三)对同类锣鼓艺术的借鉴融合式创新

多年来,被挖掘记录在册的非遗锣鼓数量繁多,并保持着各地独特的人文艺术风格,各成一派,独立传承发展,没有更多的融合与贯通。太原锣鼓无论在室内舞台还是在广场平台,其创新发展离不开向兄弟锣鼓艺术“取经”。要向山西省乃至全国同类的锣鼓艺术学习借鉴,在保持太原锣鼓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将交流和借鉴成果融会贯通到自身的艺术形式中,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新视听。

(四)由广场表演艺术向室内舞台剧目发展的创新

太原锣鼓与太原其他民俗表演艺术贯通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活动之一。一直以来,太原锣鼓的表演都在广阔的室外进行,如何将锣鼓艺术搬上舞台,尤其是室内舞台,是对锣鼓人从思维到实现的新考验,这种转变能够更好地将锣鼓内容细致化、锣鼓曲目层次化、表演内容故事化、乐器运用合理化、演奏形式多样化,能够将这几点综合运用到曲目的编排中,将在表现手法上产生质的蜕变,不但能够适应室内舞台剧目发展的需要,也会将锣鼓文化推向新的艺术高度。

实例1: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交响乐《山西印象》第九乐章“晋风”中,由笔者设计创编的打击乐华彩段,就将太原锣鼓的表演精髓运用到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于2017年3月12日首次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全国各保利剧院进行巡演,荣获广大好评,也让全国人民真正见识到了太原锣鼓的魅力。

实例2:在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中,笔者将太原锣鼓按照舞台创作要求,创编成具有故事篇章和表演情节的舞台剧目,更加细致地突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再一次将太原锣鼓完整的呈现在更高规模的舞台上。

四、结语

在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演化中,太原锣鼓艺术不断发生嬗变,其功能也不断得到延伸,在各种民间活动中一直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今天,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锣鼓进行系统性传承与创新研究大有必要。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多年实践,对太原锣鼓的传承需要系统性保护、多方位发展以及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包括太原锣鼓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的保护方法;太原锣鼓结合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太原锣鼓的立体式创新路径等等,希望太原锣鼓保护更有效、传承更给力、发展更全面、创新更独特,让太原锣鼓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鼓乐锣鼓太原
鼓乐节
环球时报(2022-12-13)2022-12-13 17:19:11
邵伯锣鼓小牌子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26
太原清廉地图
支部建设(2021年18期)2021-08-20 10:10:30
九江丝弦锣鼓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8
除夜太原寒甚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2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