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利用多元化的活动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流程,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重心放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情感态度的优化两个方面,营造和谐、自主、合作的班级氛围。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推进课堂的转型和升级,以此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的历史资源,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历史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内容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但是编排的顺序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存在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基本学情做出适当调整,增删课本内容,达到优化教材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图片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什么关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这也与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有关。教师可以将两个课时中有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利用真实的图片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突显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二、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中激发出浓厚的参与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复习导入法,通过回忆所学内容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以此引出本课主题;第二,问题导入法,教师结合教材信息设计对应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三,故事导入法,通过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进行授课:“‘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句非常熱门的话。1500年以前,大西洋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是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了一道桥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随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对应的地图和航海家们远洋探险的路线,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社会根源。趣味导入环节使得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感,以此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三、注重知识直观展示,加深课程内容理解
历史事件与现代生活有较远的距离,且中外史实的记录包含着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在理解和记忆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而直观的展示则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历史知识进行精细化处理,将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优化课堂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1931年布达佩斯抗议活动的现场图片,而后播放动画视频《1871—1914年欧洲的力量平衡与竞争》,带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殖民力量平衡的重要性,使其学会用唯物史观去看待历史。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应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授课手段,在实践活动中加快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优化教学整体流程,实现课堂的革新和发展,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