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主动、生动、能动:初中历史“活动式”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

2023-12-29 23:09陈旭陈杨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历史作业

陈旭 陈杨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作业设计中,立足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双减”的要求贯彻始终,需要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转变作业布置观念,从“知识本位,应试导向”转变为“能力本位,素养导向”。二是变革作业布置方法,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在形式多样的作业设计中涵养家国情怀。基于此,“活动式”作业就是贯彻“双减”政策要求、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

一、围绕“双减”政策,需教师更加“行动”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提出,要在一年内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此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减负提质”的研究任务。

实施“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

备课时就要注意给学生减负,提高备课精度,注重实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钻研教材教法,发展素养,提升能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还要聚焦“双减”,加大力度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充分钻研教材教法,提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类型,助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的乐趣。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做到精简,在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以及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加“主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已成必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强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信息技术也能够以其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

信息技术能够使历史作业形式更多样。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作业是以识记背诵知识点、完成选择填空或材料题、整理单元思维导图等形式开展,而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开展历史项目化合作探究会更便捷。

信息技术能够使历史作业内容更多彩。当下历史教学情境的设置愈发多元化,跨学科融合也是大趋势,让学生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信息也愈发重要,借助信息技术就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如草鞋山遗址,大部分学生无法亲身前往,但借助某卫星地图就能一览全貌。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如“探究草鞋山遗址的史料价值”一类的作业。

信息技术能够使作业评价反馈更多元。开展线上教学期间,某应用软件成为作业提交平台的首选,它能够让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便捷地给出A、B、C、D等客观评价,也能够手动进行主观评价。除此之外,也可借鉴某开机助手的提示,在学生提交作业时,给学生反馈“您已击败全班/全校*%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高效完成作业;在批改中,将客观评价转化为定额积分,适当设置奖励,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积分制的管理,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使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颇具优越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聚焦四个维度,让作业更加“生动”

(一)场景维度:拓宽多领域社会资源

1.参观历史遗迹,感受历史脉搏。

充分挖掘、利用苏州古遗址,吸收学界新成果,设计体验性作业,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体验式作业带领学生走近草鞋山遗址,透过一件件出土文物,使学生感受新石器时期的文明发展。再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学完本节课,可让学生参观忠王府,感受太平军的奢华,进而体会课本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挖掘乡土资源,历史贴近生活。

充分利用蘇州历史名城资源——苏州古城墙,设计“话说城墙”作业,比如苏州城墙、城门书签设计,可引用城墙历史典故,讲述苏州古城门故事,拓印城墙铭文展示,勾画城墙轮廓,进而增强学生对苏州古城墙的了解,加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发挥长辈“历史人”角色。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的教学为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身边长辈进行采访调研,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举办班级“改革开放X周年展”。学生通过此次调研,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迁有了准确的体会认知,感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力量,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二)手段维度:进行项目化合作探究

“双减”背景下,本着“减负提质”的要求,需要优化作业的选择设计,革新作业的类型构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此,我们也要在手段维度方面下功夫,进行项目化合作探究学习无疑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历史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计划制订、计划执行等方式,从而完成对某一历史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能发散思维,并且能够加强团队凝聚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那如何进行项目化合作探究呢?

首先要确定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结合初中历史材料,以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为基础,确定要探究的重要主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梳理历史问题的线索;研究相关联的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的重点;研究跨学科的历史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在结合苏州地方史的基础上,进行“革命苏州”的项目化学习探究,可以探寻苏州在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件、人物、遗迹等,感知这座千年古城的近代变迁。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进行关于“抗战家书”的项目化合作探究。如果要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进行“博物馆探究”等活动。而在世界史部分,针对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地理大发现”航海手册编制等活动。

其次要结合历史核心素养,针对学习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化学习目标。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各组员分配好任务,各司其职。各小组的共同任务是搜集史料、阅读与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与展现学习成果,所有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制定好项目化学习表,之后进行项目化学习评价。

最后需要对项目化合作探究进行反思与优化。在项目化合作探究的实施过程中,选题、具体目标设置、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需要精心设计。所以,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设计层次分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要总结与评价。为此,设计项目化合作探究式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多元学习能力,借由对历史故事的解读与分析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减轻他们的负担。

(三)内容维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跨学科作业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任务。通常完成这类作业需要调动两门或者更多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作业时,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解析、重构,构建立体结构,解决当下学科的任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综合目前的教学实践要求来看,教师对于跨学科主题教育的认同度较大,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到位,但在实践中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惑。比如,目前跨学科主题教学,尤其是历史学科更多是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科综合素养。另外,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业布置上,往往忽略主题设计,无法全面体现主题价值,同时又会形成“杂糅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得作业设计主次颠倒。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进一步研读学习课程标准,读懂领悟教学设计思路,坚守学科主体地位,明确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创新探究方式方法,以深度体验实现知识迁移。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上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合理规划并灵活进行基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作业设计。

(四)质量维度:进行多类型成果展示

1.绘制地图,彰显时空观念;解读漫画,巩固历史知识。

设计关于地图绘制的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时空观念,同时也有助于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或者复习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时,设计绘制中国古代地图的作业,使学生区分各个区域对应的名称。再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以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时,设计绘制战争形势图的历史作业。这样,不仅能掌握相关战争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东北、华北、华东等易混淆的概念。

另外,历史题目中也经常会出现漫画类的材料,教师可以将题目或者搜集到的相关漫画设计为历史作业,由学生进行解读和展示,从而巩固所学历史知识。

2.编写演绎历史短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中关于官制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历史短剧《朝会》。编写演绎的过程中需要从人员、道具、台词等各个方面仔细斟酌,力求真实客观。学生编写剧本和表演历史剧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形成时空观、价值观、历史理解的过程。

3.组织历史小讲堂、历史辩论赛。

在历史社团活动中进行关于历史小讲堂、历史辩论赛的相关历史作业的设计时,可以将历史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开展以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为专题的历史小讲堂,在每次社团课开始前进行10分钟的演绎,要求提前一周准备好相关文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历史人物及相关文化的了解,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凸显价值立意,让素养更加“能动”

(一)作业兴趣——学生对作业充满期待

“活动式”作业不仅能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和热爱历史的情感,使历史学习达到知情交融的效果。在“活动式”作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沉浸式剧本作业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跟随历史人物的经历,体验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而在课后的逻辑推理作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推理分析解决作业中呈现的悬念。在周末的跨学科解谜书作业中,学生们可通过探究或实践解决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学生普遍对这一作业形式非常感兴趣,做完课前作业,期待课后作业;做完前一课的作业,期待下一课的作业。

(二)作业负担——学生作业完成度高

学生作业完成度可以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状况、作业难度控制和作业时长控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决定了作业练习的整体效果。经过数据的跟踪调查,“活动式”作业完成度比常规不分层作业完成度有明显增长。同时,从减负增效的角度看,虽然学生阅读的文字量有所增加,却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三)作業效果反馈——学业表现数据分析

为评价“活动式”作业,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对作业开展了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调研和分析。在完成“活动式”作业后,再做关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同类型题目,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提升。这充分说明“活动式”作业在提高学业质量水平方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活动式”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限制,消除了简单重复的弊病,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作业从单一的抄写形式走出来,写、看、行、做等“全面开花”;巧妙结合唱、画、游戏、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智能开发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注:本文系苏州市相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活动式”作业的设计研究》(21008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跨学科历史作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新历史
作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