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淑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各学科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以史料为载体,围绕典型史料进行知识讲解、思维启发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发现过去、解释历史,探寻历史本质,感受历史学习的魅力与价值,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探究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
一、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侧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枯燥,缺少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和乐趣,以至于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而史料教学是以不同形式的真实历史资料为载体,相较于教材中相对单调的文字和图片,史料更契合初中生的兴趣点,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对史料对应历史事件和史学知识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为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无论是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素养的发展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而史料教学的主要特征便是引导学生对真实史料进行分析探究,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进而提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發展。
史料是整个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总结和验证的关键依据。通过史料教学,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史料与历史观点、历史结论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逐渐形成史料实证意识。同时,多类型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为学生梳理历史事件、验证历史观点提供依据和支持,在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方式
1.指向唯物史观的史料教学方法。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然而,初中生在抽象概括、逻辑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凭借教材中的文字,很难对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对此,教师也可利用史料教学法,引入更多的史料信息,以此辅助学生理解、内化教材知识点,实现唯物史观素养的有效培养。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的教学为例。在导课环节,教师可先播放影视作品《暴风骤雨》中有关土地改革的片段,并展示反映土地改革时代背景的图文类史料。这样,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好奇心,又有助于学生对该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原因的分析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反映当时地主和农民土地占有率的图表类史料,以及反映地主与农民阶级关系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土地改革前突出的土地占有不均衡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之间愈发激烈的阶级矛盾,从而准确认识到土地改革的真实原因。在讲解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土地所有权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原件照片、农民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时影像资料等史料,并提出“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土地改革能够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等教学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中总结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史料教学法,通过多类型史料呈现和教学问题引导,使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主动、深入的思考,在史料信息的支持下,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土地改革的本质,从而实现唯物史观素养的有效培养。
2.指向时空观念培养的史料教学法。
时空二维性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对该历史事件产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理解。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视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史料作为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不仅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史料教学可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建构时空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学习和理解教学知识点,从而取得更显著的时空观念素养培养效果。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间轴并在适宜位置标注“581年”“589年”“605年”“618年”等时间点,同时提出“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历史发展”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教材阅读后,教师可利用电教设备展示记录隋朝建立时间的文字史料、隋朝灭陈后的疆域版图、隋运河分布图、含嘉仓示意图、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史料,并要求学生将史料归纳到时间轴中对应的时间节点下方。通过此教学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对隋朝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又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史料,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下对某个历史观点或问题进行思考,以此实现时空观念的针对性培养,如: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和“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两段史料,并提出“你如何评价隋炀帝”的问题。此时,结合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教师呈现的文字史料,学生能够从隋朝所处时空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隋炀帝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实现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上述史料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时间轴与史料的有机结合,建构出围绕教学主题的时空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还有助于学生在特定时空关系下进行历史分析,从而培养时空观念学科素养。
3.指向史料实证的史料教学方法。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对获取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要求人们在搜集、整理、运用史料时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搜集、鉴别史料的科学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区分史料中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能够为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观点的验证、历史现象的解释找到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实现史料實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可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微课设计,在微课中呈现两张航海路线图并提出“这两张航海路线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到底哪张路线图更准确呢?请同学们通过教材预习和史料搜集找到问题答案”的课前预习任务。该教学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找到正确答案,学生们会认真阅读教材并搜集相关史料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和辨识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促进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知识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亚非美洲”“世界”“欧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等关键词,要求学生以这些关键词为节点绘制思维导图,并将搜集的相关史料信息补充在思维导图中。通过此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史料在历史观点总结和验证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真实史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产生更全面、准确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历史观点进行探究,借助史料实证获得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以此进一步实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上述史料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史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较于传统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史料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史料搜集、鉴别和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为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史料教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指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使史料在学科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灵活的运用,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