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红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课程改革也深入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兴趣。本文概述了兴趣教学法的由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思路,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提出了对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法;构建思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2—0089—04
在心理学上,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1]。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概念性、理论性、抽象性,对思维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据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有其自身的原因,还有学科属性以及教师、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学情,深刻认识到兴趣教学法的意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一、兴趣教学法概述
兴趣教学法源自心理学中有关情感和动机的研究。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John Dewey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追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兴趣教学法的理论首次被应用于德国的幼儿教育,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在我国,兴趣教学法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学观点。自1991年实行素质教育,兴趣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我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对兴趣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与参考[3]。2010年,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兴趣化教育势在必行,兴趣教学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4]。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教学方法的构建思路
影响个体对事物兴趣的因素复杂而多元,除了个体自身认知水平、兴趣点、性格特征等因素影响,事物本身的属性对个体兴趣的浓厚程度以及兴趣周期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个体对事物的兴趣会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以及身边人的影响,等等[5]。据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划分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同伴的氛围营造、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属于“本体”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属于“客体”的影响因素;教师的专业程度以及同伴的氛围营造属于“第三方”的影响因素。如图1,清晰地说明了影响兴趣的三方面因素。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策略
1.以“情”引趣法。“亲其师,信其道”是教育哲学中师生关系的核心。当学生自愿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有意愿与老师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才能真正主动领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才能在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创新。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某某老师一点都不好,我不喜欢上他的课”的言论,小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其对该科目的兴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不断提升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喜欢与青睐,通过真挚而细腻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提升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其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改善并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顺畅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轻松。最后,注重提升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用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中。
2.以“志”激趣法。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的认知涉及到他们对该学科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以及该学科对他们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或不清晰,就很容易降低他们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是正确和积极的,他们就会更自信、更有信心面对该学科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或消极,他们就会感到困惑、枯燥、缺乏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水平,让其了解数学学科的实践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达到以“志”激趣的良好效果。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帮助学生规划学好数学的长远目标。例如,在教学“比例”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借用身体中的“比”为学生讲述:“同学们,昨天我下班之后去买袜子,我只要将袜子与自己的拳头比一下,就能知道它合不合适,你们相信吗?”在学生们疑惑的目光中,继续讲到:“因为人体拳头的周长与脚长的比例是1:1,我只需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即可。”此时,学生们积极寻找物品尝试了。笔者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警察叔叔利用嫌疑人的脚印判断其身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学生目光中透露的不仅仅是疑惑了,出现了震惊与期许。笔者解释:“因为,人体的脚长与身高的比例大概为1:7。”进而为学生讲述“黄金分割”等与比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中涉及很多名人故事,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最接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用名人事例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理想与目标。这种以“志”激趣的教學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伴”补趣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模仿心理,周围同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6]。如果同伴对某个学科十分热爱,学习方法多样,并且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那么学生就会被影响并对这个学科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在同龄人中挑选“典型代表”为学生树立学习模范,引发学生的模仿欲,弥补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兴趣空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生特别在乎老师的评价,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与表扬,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数学课堂上开展一些“团队竞争”答题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协作过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将合作、共赢理念植入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取“帮扶式”教育,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组内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由于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两人在相互接触中逐渐成为好朋友,也就会不自觉地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进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以“奇”增趣法。所谓“好而不奇是庸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内容的新奇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新奇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加愿意去探究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时候,笔者先与学生对话:“同学们,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整数,我就能立即判断出它是否可以被2、5整除,你们相信吗?”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拥有某种“超能力”。于是,笔者开始引导学生归纳“能够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将这种判断“诀窍”传授给学生。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学生听得仔细、学得认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以“变”提趣法。“凡变则生,不变则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知识传递者,而学生被动地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生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与耐心不足,数学课堂教学以算式、符号为主,习题训练较多,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一下教学的顺序、教学重点、学习方式、作业模式、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如“举一反三”“变式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解题目“超市中白菜每公斤2元钱,黄瓜每公斤4元钱,买了8斤白菜和2斤黄瓜,共计花费多少钱?”这是一道简单的乘除运算问题,当学生计算出答案之后,继续询问学生:“在挑选黄瓜的时候发现标价牌上写着‘今日全场菜品单价减5角,这样的话,共计花费多少钱?”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之后,继续向学生提问“最后付完账后得知,全场消费满10元可打九八折,那么最终花费多少钱?”通过这种变换条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一道数学题中运用多个知识点解答,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开动脑筋并调整思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新颖性,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进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6.以“新”培趣法。奥普拉-温弗瑞说过:“走进新大门,大多数时候,另一边都有很棒的东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口头讲授知识,还应是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课程内容,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体验和学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此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也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一些学生可能更多地依赖视觉刺激来学习,而其他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互动参与来学习。教师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用讲故事、动态演示、顺口溜等方式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两一组”开展“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识每张纸币的面额及特征,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研究针对影响学生兴趣的三方面因素展开研究,从“情”“志”“伴”“奇”“变”“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有武.兴趣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2(02):66-68.
[2]汪天成.浅析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04):115-116.
[3]孙发元.论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22(02):107-108.
[4]巩瑞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2022(05):64-65.
[5]王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游戏教学法探究[J].科普童话·原创,2022(12):68-70.
[6]张亚平.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22(08):53-55.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