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章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惠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乡村教师队伍摆在全市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力锻造一支深耕乡村、乐教善教、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找准“发力点”,多措并举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配齐配足乡村教师。通过调剂和增加编制、定向招聘农村教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落实省“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等方式,优先招聘补充乡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持续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源头活水。截至2022年底,全市450多所乡村学校,拥有乡村教职工总数2.4万多人,首次配齐体育学科教师,音乐、美术教师缺额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强力推动交流轮岗。全市出台“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片区内轮岗+跨区域交流”等方式,制度化开展城乡交流活动,为乡村教师队伍输血造血,实现城乡教育师资的统筹配置和均衡发展。2023年,全市共选派了2700多名校长教师进行交流轮岗,占教师队伍总数的7.22%。
深入实施实践锻炼。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帮扶,结合市直与县(区)学校结对帮扶,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选派56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开展“小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流动、向基层倾斜。
抓住“落脚点”,形成合力提升鄉村教师待遇地位
保障教师福利提高待遇。全面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每年增加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同步同幅度增长。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月人均补助达到1000元以上,惠及近1.7万名农村教师,为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提供了坚强保障;全市有3700多名教师在乡村学校工作超过20年,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明显减少,部分地方出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学校“回流”现象。
加大乡村教师先进典型的选树。专门为乡村教师设立“惠州市优秀乡村教师”先进个人称号,每年教师节常态化进行表彰,树立学习标杆。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展示乡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我市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安教乐教蔚然成风,涌现了一批标杆人物。
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全面执行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特别是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申报职称时不作课题、论文、专著、表彰等具体要求,更加侧重考察工作业绩,突出实际教育教学贡献,并提高实际工作年限的考核权重,近年来,谭光友等3名乡村学校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近2500人获评高级教师职称,1.3万人获评中级教师职称。正在与人社等部门共同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
把握“增长点”,搭建平台培养乡村教育“大先生”
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把涵养良好师德师风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基础性工程,作为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指标,在全省率先开展立德树人承诺宣誓活动。全面推进文化涵养师德特色实验学校创建工作,博罗县龙华中心小学等一批乡村学校成为我市文化涵养师德特色实验学校,学校的教师通过征文比赛、线上分享等方式提升师德水平。
加大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三区”教师全员轮训工作,依托省、市、县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全力推进工作实施,分阶段组织完成我市惠东和龙门两县“三区”中小学副校长、校本研修负责人、高中体育、小学音乐、中职教师、中小学教师全员通识培训、学科教师培训等培训项目,共培训校(园)长、教师9000余人次,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市实施的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培养工程中,乡村教师占比达到1/5。
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采取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形式,让乡村教师素质更高,教得更好。在开展送培下乡的基础上,2023年,我市还开展了47场次的送教、送课、送培下乡活动,覆盖近一半的乡村教师。全市乡村教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1.6万多人,小学本科学历占比达到80.19%,初中本科学历占比达到93.2%,与同学段城镇学校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同时,积极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比例,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名师。
夯实“支撑点”,建强乡村教师施展才华“大舞台”
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以县(区)域为单位制订、完善城乡学校整体布局规划,推动“三所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功能室建设、教学设备、生活服务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同县域内城区优质学校基本持平,用心把每一所乡村学校建成教师安教乐教、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固本培优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统筹协调乡镇教育资源配置,改善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改造校舍功能用途,配齐配足绘本图书、科学实验、专业期刊等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满足师生学习需求。
大力提升乡村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实施市直优质学校与县(区)乡镇学校,县(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计划,采取“集团化办学”“教学教研联盟”“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帮扶等方式,实现了对乡村学校各学段帮扶的“全覆盖”,推动了校际教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了整体办学实力。
点燃“动力点”,激活乡村教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创造力
当前,我市正深入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定出台教育行动方案,着力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上出新招出实招,不断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教师能“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聚焦办好“三所学校”,科学合理设置招聘岗位条件,强化中心小学统筹力度,定期招聘补充教师。继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重点针对乡村学校的急需学科,选派部分专业学科教师到乡村轮岗,满足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巩固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完善乡村教师医疗、居住等条件,防止乡村教师流失。加大对乡村教师的鼓励力度。坚持“重师德、重奉献、重坚守”的原则,在职务晋升、表彰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大对乡村学校的倾斜力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流动。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3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给予表彰,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配套性奖励激励。
建立高效的乡村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为乡村教师搭设更多的专业成长支持平台,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平台、锻炼机会和各类备课、信息资源等,拓宽乡村教师学习渠道和视野,不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创新搭建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共同申报课题、备课组互助、师徒结对等方式,在城乡学校之间搭建一个个“小而优”的教师成长共同体,让乡村教师不再成为孤岛,可以同步享有浓厚的学习环境、教研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激活乡村教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