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钱岩
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杂志社社长。
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教育空间,是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大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责任。在这个空间里,真实场景中的学习,让知识有着丰富的形态,同样也呈现出知识探索的多样性路径。今年是中国科技馆开馆35周年,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更好地在学生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让真实的科学教育在科技馆发生,以及如何建设好现代科技馆体系?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钱岩。
科技馆具有“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独特理念
《教育家》:钱书记,科技馆是一个资源丰富、形态生动的教育空间,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有力补充,为学生真实场景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开展科学普及过程中,科技馆在培养全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科学素养方面,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钱岩:科技馆服务全人群,首要是围绕“国之大者”、服务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中国科协部署下,中国科技馆与教育部门通力协作,有效发挥科技馆体系资源优势,开展校外科学教育,服务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从中国科技馆的具体实践看,科技馆作为校外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双减”和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上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科技馆具有“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独特理念,发挥着校内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科技馆凭借展览展品、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科学表演、科技竞赛等丰富的形式,并通过创设科学体验场景,营造沉浸式的科学学习情境,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体验、互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进入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之中。如中国科技馆的“创客工坊”有一期“光的探索”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激光内雕机在水晶块内部雕刻图案及文字,其间要进行坐标、焦点、电压等变量设置,这一项目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材料、力学、控制论等知识解决问题,鼓励相互交流,并通过不断试错、修正、假设、验证的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锻炼思维能力。
二是注重加强资源建设和共建共享。科普资源是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科技馆应在资源开发、汇集方面下大功夫。一方面,应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科学教育的精品资源,形成体系化课程、研究性项目、定制資源包等科学教育产品;加强学校教师与科技辅导员的合作,探索联合教研机制与模式,形成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研发新途径。另一方面,还应加强资源共享,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等平台汇聚优质资源,实现科技馆与其他社会机构资源联动共享,营造联合协作、资源汇集、人才培养、共建共享的科学教育生态。
三是注重开放协同,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发力。应整体推动科技馆与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及其他相关社会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和工作网络,构建从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到评价机制的完整链条,保障家校社协同落到实处。与家庭协同,提升家长科学素质,发挥家庭“第一课堂”作用;与学校协同,拓展学习维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协同,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最终为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保驾护航。
科技馆体系主动“破圈”,助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教育家》: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在全民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及科普新形态方面,中国科技馆进行了哪些顶层设计,取得了哪些成效?
钱岩:我国科技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重要论述,指引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科技馆建设驶入快车道。2021年,我们在中国科协部署、指导下,制定了《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十四五”期间的全国科技馆发展绘制了蓝图,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更加丰富。中国科技馆致力于打造全民科学中心,并努力满足公众多样化科普需求。我们注重科普价值引领,围绕“四个面向”,在展览展示方面聚焦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加强科技前沿和科技成就普及传播,凝聚全社会创新自信,形成全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围绕航天、深海、核电、高铁、5G、人工智能、“双碳”等科技前沿和热点,推出各类科普资源,更新改造太空、智能、能源和地球等常设展厅,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科技成就主题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题科普展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同时,为促进科普公平普惠,我们推动流动科普设施的资源创新和共建共享。一方面,开展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2019年至今累计在全国11个省区、15个区域、88个县域试点,打造出“多主题、模块化、可选择”的科普展览库。另一方面,试点建设“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向各区域资源共享中心配发6套不同主题的流动科普资源,以满足农村地区公众科普需求。
二是全国科技馆联动协同更为有效。我们提出“三个连接”:资源连接、活动连接、智慧连接。资源连接重点解决各地科普资源供需匹配的问题。我们搭建了全国主题巡展共建共享平台,汇聚4大类16套主题科普展览供各地科技馆选择,并巡回展出;面向科技场馆较少的县域地区,累计配发657套流动科技馆;面向更加基层的乡村、学校,累计配发1764辆科普大篷车。
活动连接重点解决各地科技馆协同增效的问题。实施“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促进场馆联合协作及优质科普资源的连接共享。中国科技馆2021年和2022年承办的两次“天宫课堂”活动,在馆内设立地面主课堂的同时,还联动全国200余座实体科技馆、700余个流动科技馆站点、500余辆科普大篷车和800余所农村中学科技馆收看直播并开展现场活动,两次活动当天海内外全网总点击量超40亿次,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活动单日覆盖面最大和参与公众最多的重大科普实践。2022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共联动各地科技馆400余座次,开展科普活动1800余场,服务公众7200万余人次。
智慧连接重点解决科技馆科普内容数字化,并为公众提供智慧服务的问题。生产系列原创科普内容,通过网络为观众提供参观前中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服务。建设吸引247家科普场馆入驻的“掌上科技馆”APP,荟萃各地科技馆精品资源和服务信息,同时满足场馆展示和观众查询的双重需求。搭建科学教育网络平台、流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全国科技馆展品统筹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为线上科学教育、展览资源共享、展品运行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
三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正在形成。科技馆体系主动“破圈”,助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在与科技领域协同方面,我们努力打破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协作“结界”,搭建“科研—科普”链条,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比如中国科技馆与清华大学共建展品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在科普展品创新设计和科普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与教育领域协同方面,科技馆作为中小学校外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在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方面推进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方面,中国科技馆与18个省市的学校共同开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为学校提供优质课后服务。教师培训方面,大力开展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筑牢优质科学教育的基础。今年8月,在教育部指导下,中国科技馆联合多家科技馆共同实施“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一千余名中小学科学教师,使他们更加了解科技馆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与文化领域协同方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与文化部门的联动也日益紧密。2021年,在中国科协倡导下,中国科技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16家具有“头部”引领地位的科技文化场馆和社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开启了科技场馆、文化场馆、社会组织及研究机构之间跨界联动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科技馆区域发展仍不平衡,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实体科技馆
《教育家》:当前,在科技馆助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中,我国科技馆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钱岩:近年来,中国科技馆在自身的创新发展和统筹全国科技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距离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全国科技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省级科技馆体系发展不完善,中小科技馆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科技馆体系协同机制与大科普格局的要求仍有差距;展览展品创新研发能力有待提升等。
为此,我们将综合施策,通过几方面努力推动实现全国科技馆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馆体系运行机制,以全国科技馆联动为主线,赋权赋能省级科技馆,扩大科技馆体系的行业辐射力及社会影响力;提升科普组织动员力,营造科普资源协同生产创新生态;创新展览展品协同研发机制,以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教育家》:刚才您谈了科技馆建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钱岩: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截至2022年底,全国达标实体科技馆共有446座,相较十年前的118座翻了两番;西部地区科技馆数量占全国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不到三成上升为2022年的近四成,全国科技馆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同时也必须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科技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其中既有各地科技馆数量和建设规模上的差异,也有科普资源及服务供给方面的不均衡。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推动实现科普公平普惠,我国科技馆坚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秉持开放协同理念,寻求创新与提升之道。
一是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让科普惠及全民。中国科协早在2012年就提出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实体科技馆;在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县域主要组织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在乡镇及偏远地区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配置农村中学科技馆;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科技馆网站。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初衷,正是立足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提高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体系建设十年间,流动科技馆在全国29个省份开展科普巡展,覆盖1925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设1124所等。科技馆体系为我国基层地区特别是科学资源贫乏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多接触科学、了解新知的机会。参观完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学生说:“科技馆让我知道了中国科技的神奇和发展的迅速,使我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农村中学的老师也感叹,科技馆在学生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帮助学生立志献身科学,养成具有科学意识的好习惯。可以看出,科技馆体系有效促进了科普公平普惠,成为覆盖全民的惠民工程和社会发展助推器。
二是大力扶持中小科技馆建设,提升资源统筹协调能力。共享发展是优化科普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为解决中小科技馆发展水平不高、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多方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履行科普社会责任。2022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和中国科协指导下,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发起并联合22家中国企业共同倡议“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项目。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作用,提升我国科技馆协同效力。中国数字科技馆已建成用户数达1500余万、资源总量超18TB的国内最大的数字化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成为科技馆体系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依托,我们将推动全国科技馆协同构建“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媒体科学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