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技创新土壤,助推高水平科技创新

2023-12-29 12:00李树英彭婵娟
教育家 2023年48期
关键词:科普素质科学

李树英 彭婵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根本遵循。随着世界进入“大争之世”,为实现科技强国建设,我国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一定的国民科学素质支撑。为此,我国近三年相继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落实有关科普、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部署。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历史起点上,如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科普、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建设应该大有作为。

科普和科学教育助力科学素质提升的先进经验

从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来看,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1957年苏联卫星成功上天后,美国开始意识到科技落后可能对国防安全构成威胁。美国联邦政府迅速颁布《国防教育法》,掀起了一场科学教育改革浪潮,强调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核心在于科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再次面临来自日本、德国等“二战后”重新崛起的经济大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领先的威胁,牵头制订了《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普及科学教育,确保国家在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实行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实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之一。

此外,研究表明,德国、西班牙、爱尔兰、荷兰、奥地利和挪威等近20个欧盟国家也都制订了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改进学校的科学教学,鼓励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中学和大学的科学研究,以及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最终旨在提升国家竞争力。我国香港地区也积极推动STEM教育,主张培育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加强他们的科学思维,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相关经验表明,科学变革总是能够深刻改变国家发展格局。如今,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加强科普和科学教育,并以此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势在必行。

科普和科学教育促进科学素质提升的国内经验

困难期砥砺前行。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重新振兴,科普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收,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普及推广,科普创作重新活跃。但由于当时我国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1992年,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开展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0.3%,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如何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成为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再书华章。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广科普和科学教育,全民科学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合作的工作体系已经形成。同时,高校、企业、科技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研学活动,为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我国进一步完善科学教材,加强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并在本科层面设立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了一批科学教育人才。还建立了科普作家协会和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置专门的科普创作奖项。这些共同努力带来了显著成果,2020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国民比例已达到10.56%,为未来广泛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未来踔厉奋发。虽然我国在科普和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整体而言,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学素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年龄较高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和农村居民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此外,我国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许多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不够深入。我国科学教育也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實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未来仍须思来知往、继往开来。

科普和科学教育激发科学素质提升的未来路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科普和科学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我国要实现“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以及“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就要向最难处攻坚。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关键在于农村居民、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我们应该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社会科普资源,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智慧助老行动,依托老年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以上述关键群体的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种类丰富、精准分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科普供给,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合理布局。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每个县市设立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等公共科学文化场所,同时避免内容和功能趋同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这些场所能够充分发挥科普功能,不让任何一所科普基地闲置。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科学教育实践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开发和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依托现有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技术,探索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新路径,增强公众分析判断和解决数字时代新问题的能力。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未来的科学教育将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学校需要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融合的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等21世纪核心技能。落实科学教学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注重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还需要加强中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完善科学教育标准,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科学素质。推动高校设立科学教育和科普本科专业,培育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还要在师资培训、岗位编制、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员等队伍的建设,提升科学教师整体素质。同时,大力发展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广泛动员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参与科普事业,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

科学素质关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关乎民族兴衰。为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我国仍须深耕科技创新土壤,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着重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聚力助推高水平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科普素质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