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
主持人 田松东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 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嘉宾 李天艳 湖北省襄阳市 第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嘉宾 原红 山东省青岛君峰路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嘉宾 麻少红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 济南路中学校长
嘉宾 吴家聪 浙江省桐鄉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 总校长,语溪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嘉宾 孙立娟 北京市密云区 季庄小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但在实际办学中,“五育”失衡现象仍较为突出,学校亟须走出功利主义误区,固本扶弱,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多位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思考及学校的探索实践,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发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李天艳:五育并举,既强调德智体美劳每一育的重要性,更强调五育的融合性,从而形成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基、以美为尚、以劳为要的均衡发展格局。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把“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列为重点任务,强化了五育并举的方针。今年8月,教育部在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上重申“加强在‘五育并举方面的研究”。
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发展?襄阳市第五中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承百年文脉,弘教化之风
襄阳市第五中学始建于1902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百年名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办学成绩斐然。为了突出高中阶段的“全科教育”,我们坚持在单一学科内、不同学科间以及总体教学实践中实现五育的整体渗透。
注重单一学科内容的深度挖掘。在文化课教学中,智育这一要素本就贯穿始终,而如何将其余四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实现五育的融合发展,一直是教师的重要课题。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深度挖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也能够发现学科中蕴含的智育之外的其余四育的内涵,从而实现单一学科内的五育融合发展。
注重不同学科间内容的融会贯通。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其中多次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跨学科综合教学”。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学科间内容的融会贯通,不仅是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五育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培育方式也有差别,必然在教学侧重上存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现象。因而在具体教学中采取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能够更深入、全面地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汇师道特色,启时代篇章
在基础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文化课的教育都不应成为五育并举方针的唯一着眼点。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渗透在艺术课、体育课、学校活动、寝室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之中,渗透在校园总体课程实践的方方面面。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树立并培养起学科融合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在跨学科教学中实现五育并举的必由之路。
德育方面,通过组织国旗下讲话、主题团日活动、远足研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智育方面,积极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生辩论赛等活动,并选取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活动主题,在教室之外实现智育的全覆盖。体育方面,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举办秋季校园运动会、春季体育节等多种活动,培育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美育方面,组织校园歌手大赛、高三专场交响音乐会,同时坚持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美术和音乐教室及教师,实现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劳育方面,抓住“学雷锋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师生开展过马路文明劝导护学岗志愿服务、文明就餐劝导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磨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以劳育人。
创和美校园,树五育人才
一方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为此,我们在新校区复刻了状元桥、增设了杏坛等老校区标志性建筑,在教学楼的山墙上雕刻大型人文浮雕,延续五中人的情感寄托,传承百年文脉,为学生提供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学习场所。我们坚信,学校无声的文化氛围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是育人工作的关键。通过传承百年文脉、弘扬教化之风,创和美校园、树五育人才,推动学校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原红:“五育并举”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恒久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来世界之不确定性日渐增加之趋势,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五育并举”特别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全新内涵。
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促行是“让儿童站在教育中央”的必要保障,五育各具不可替代的教育性,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面对新课标,回应“六个下功夫”,“五育融合”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立体性,是我们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解读和不懈追求。
青岛君峰路中学是2022年投入使用的一所新建校,总投资7.38亿。建校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四高”发展战略,即高起点运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和高效能产出,提出“有根教育,无边界学习和全素养提升”的办学宗旨,意在构建指向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地方”,我们办“像样”的学校,即教师像教师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孩子像孩子样,嬉笑打闹,尽情宣泄;家长像家长样,好好学习,科学陪伴;办有声的学校,即琅琅读书声、嘹亮红歌声、整齐划一的铿锵跑步声和口号声,每个课间还可以听到首首中外名曲声,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随处可闻孩子们清脆响亮的“老师好”和师生的欢声笑语……“五育并举”让校园灵动、律动、生机勃勃、阳光向上!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标下教学追求“大”,要求全环境立德树人,需要践行大教学观,讲究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和大任务。此大非大小之大,意为“关键”“核心”。为此,我们研发了与之适配的单元集备案、单元起始案和课时学历案“三案”统领的单元教学模式;每学科研发了适性的评价量表、量规,承担了青岛市“十四五”重点课题“教学评一致性”,将嵌入式评价贯穿整个单元学习过程。我们的课堂评价不仅仅评价答案,更重视评价声音、站姿、语言表达、思维和创新性,以评促教、以评导学、以评提能。
作业育人赋予了作业时代新意,作业创新变革是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除却学科作业,我们还有德育作业、创新作业、阅读作业、实践作业、项目化学习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等,充分挖掘作业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全素养提升。
数字转型是我们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工作。“十六进制课堂教学云服务平台”进课堂,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增趣;奥威亚课堂评价系统为课堂画像,师生活动和教学设计的实践完全可视,促进教师天天刀刃向里,变革突破;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为学生成长画像,让成长成为家校生可随时检视的过程;数字管理让优秀直接计算……教师有了更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和自我改变的时间与精力。
◎麻少红: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要求,莱西市济南路中学以德育为主线、以课程为路径,将课程设计实施分为“小融合”和“大融合”两种形式,创建了有效的“济中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小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
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以“五育”的某个维度为主,兼以其他维度的穿插,并对课堂教学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课堂实施,遵循“1234原则”,即“1个意识”:生本意识;“2个主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3个依托”:依托精心个备、深度集备、听课互鉴;“4个目标”:点燃兴趣、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学有所成,真正实现课堂教师的“愿教、会教、善教、乐教”,学生的“愿学、会学、善学、乐学”。集备引领,采用“4+4+4”模式,即“四确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阶段”:学期总备、每周集备、课前小备、课后反思;“四流程”:个备、集备、复备、跟踪反思。规范教学,实施五化教学法,即:以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以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以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以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以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力,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基于学生发展的“三生三动”(生态、生长、生活,主动、生动、互动)。
多学科融合,设计实践作业,即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课本与生活相联系,从校内到校外,“家校社”联动,分年级分层为学生设计素养导向、多元评价的实践类作业。例如,英语学科根据单元主题,布置让学生边动手制作奶昔边用英语讲解、录制与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日相关英语视频的实践作业,使学生发展了语言能力、培养了文化意识,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
“大融合”以活动课程为主
一是构建三级课程,推进五育融合。
“课程+”筑根基。学校将“十个一”项目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融合,探索“课程+”模式,开发了“语文、英语+一次演讲”“全学科+精读一本书”“音美+一项艺术才能”“体育+一项体育技能”“史地政+一次研学”等课程,使“十个一”项目扎根课堂,融于日常,为学科教学赋能,实现全员“十个一”,全面促成长。
“基础+”育特长。学校坚持“人人有社团,生生有特长”,重构校本课程,实行“基础+”培养模式。学生在掌握基础社团课程的同时,可从艺术、体育、文化等8大类40多个活动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选修项目可每学年更换,亦可持续3年或跨级部选修。
“特色+”促发展。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吸纳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唤醒学生的职业梦想,同时拓宽育人渠道,增强了育人效果。
二是搭建活动载体,促进五育融合。
“文史哲科”大讲堂。学校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精英、维和英雄、法官、登山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和专业人士到校作专題讲座,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
行走的课堂。从2019年开始,学校开启了包括红色之旅、绿色之旅、古色之旅、国际之旅在内的美育之旅,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国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生活的情感。
“品微”志愿服务。成立于2020年的“品微”志愿者服务团队足迹遍布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甚至莱西的大街小巷,他们以萤火微光汇聚温暖力量,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2021、2022年,“品微”团队连续两年被评为莱西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团队)”,并入选莱西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批”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吴家聪:五育并举是对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有效回应和有力措施,坚持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让实施课程的课堂成为五育并举的“主阵地”
学校要将五育并举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树立课程意识,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实施课程的课堂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的“主阵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方案对五育并举有着明确的定位,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可见,当前的五育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明确定位,五育并举并不是指五育要在学校的教育中同等同质同速地发展,而是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有不偏废的意识和举措。同时,教师作为不同起跑线上的“陪跑员”,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为重的教育,如形成大思政、课程思政的思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行教育;又如在劳动教育的落实中,从原有的有劳无育或有育无劳上升为劳动素养的全面培养。
让育人方式的变革成为五育并举的“助推器”
教学的变革需要基于学生立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满足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五育并举要求学校在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兴趣、思维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一是开展项目化的校级活动,包括四季八节活动、“崇德大成”德育系列实践活动等,为每个年级定制特色活动,如一年级的开笔礼,全程采用“悦历式”体验增强实践感。二是借力多样化的校外资源,将家长资源请进来,将育人智慧传出去,促进家校的深度合作,如创设“相约星期五”家庭教育栏目,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给予科学指导;建立“每月爱我日”,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让孩子和家长善沟通、乐互动,从而塑造孩子阳光健康的心理。三是推进实践化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让校本课程的融入成为五育并举的“大熔炉”
五育要“并举”更要“融合”。校本课程作为学校顶层规划中的重要一角,必将成为五育融合的先行者。“幸福教育”是我校的特色,也是育人的目标。在“幸福教育”引领下,学校首先搭建平台,凸显课程内涵,让校本课程的融入成为可能。其次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素养育人,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五育融合的“大熔炉”。学校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乡野寻趣”兴趣课程、乡野研学课程、具境劳动课程、心灵氧吧课程、追寻科星课程等,在实践、走读、研学、思辨、迭代中,从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到追求学生身体、心理、思想的整体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孙立娟: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要在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上下足功夫。作为学校,要不断推进五育并举下的课堂改革、课程实践,要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做文章,要引导教师将五育并举转化为一种教学能力。
德育为先。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校要不断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联动,增强学生实际获得。同时和地域特点相结合,体现德育的地域特色。
优化智育。要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就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推进“课堂革命”。因此,北京市密云区季庄小学着力打造“三五式”教学体系,即: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落实好“备、上、批、辅、测”这五个环节。采取“六六二三三”工作机制,即备课环节做到“六个到位”、上课环节强调“六个关注”、作业环节突出“两个重视”、辅导环节推进“三项措施”、考试环节确保“三个坚持”,从而确保每个学生在校内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
加强体育。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兩操和跑步课程,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确保学生每周不少于5节体育课,并为学生提供体育类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足球、旱地冰球等。同时开展全员运动会、1分钟“极速跳绳”、“仰卧起坐”吉尼斯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凝聚人心。
升华美育。美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此,学校提前谋划美育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将美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同时结合各个时间节点,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展示,使学生在美育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重振劳育。学校从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出发,持续开展校内和家庭劳动实践活动,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低年级可以侧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中、高年级可以侧重卫生、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少年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