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了包括“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内的五大行动,要求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和实施学校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学校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了凸显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但是这些学校课程也存在着标签化、表面化、短期化的缺点,与新课程方案产生了脱节和偏离。因此,“双新”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和建构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体系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学科课程;第二类是学科拓展课程,即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第三类是活动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德育活动等。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规划开发本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对课程建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在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课程的呈现形式上下功夫。
校本课程应重点围绕学科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开发,以任务式、项目式、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内涵是一致的,新課程方案明确要求每门学科课程都要有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就是一项重点任务。重大主题对于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课程育人价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教育部颁布了多个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指南,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因此,除了常规的课程内容之外,学校还要重视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做到全学科、全学段、全员参与课程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团队应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开发,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德育课程、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等多种形式,完善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成果物化、评价交流等环节,从而形成目标明确、结构清晰、环节完整、效果突出的课程体系。
总之,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校长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校长和教师需要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下功夫,学理论、重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班团队活动的整合实施;同时,还要倡导教学场域的开放性,学习的场所由教室、学校拓展到大自然、社会场馆,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最大化地实现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