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罗一君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当作人生的三大任务之一,并称其是个体追求卓越生活风格的必要途径;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沙利文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人格的重要内核,认为“一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就有多少种人格”,可见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而在人际关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是“亲密关系”,它是指人际关系中因血缘、喜欢和爱而产生的身体或情感上的亲近关系,从狭义范围理解,专指浪漫关系,即恋爱和婚姻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亲密关系”主要包含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它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持力、推动剂和润滑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少年亲密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逐渐向着“2.0版本”的方向进化。
亲密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护屏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2022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拥有亲密关系的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笔者将分为如下三个方面论述——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项刊登在Nature上最新的文章表明,通过对67名在神经层面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研究发现,在父母的干预与陪伴下,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神经表现存在可逆性。父母的陪伴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通过与父母一起探索世界、参与游戏和交流,孩子不仅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当孩子面临挫折、困惑或情绪困扰时,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安慰和倾诉的空间;与父母密切互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其情绪调节能力,同时,高频率的积极亲子互动还有利于缓冲外部压力的消极影响。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行为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当父母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行为和价值观时,孩子往往会受到启發并尝试模仿这些行为,进而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习得相关社交技能。更重要的是,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认同。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青少年的心理提供保护屏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可能的逆境,降低外部压力对他们的影响。反之,如果亲子关系恶劣,父母对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虐待行为,那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心理的消极影响,几乎会伴随他们一生。
朋辈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项发表于Nature子刊的最新研究考察了48位拥有稳定好友和75位未拥有稳定好友的被试者(8~28岁)朋辈关系的发展与年龄增长的联系,发现青春期可能是发展稳定亲密社会关系的重要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的稳定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支持、积极的激励和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应对压力、建立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著名的“哈佛研究”项目发现,丰富的社交互动和良好的友谊关系是人们保持长寿、幸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有研究表明,抑郁风险检出率会随着朋辈支持的增多而递减,当人们缺乏朋辈支持时,抑郁风险检出率(32.3%)远高于平均水平(10.6%)。
一方面,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多地向同龄人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朋辈支持成为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恰当的压力管理策略,帮助他们免受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青少年个体也会受到朋辈压力的影响,恶劣的朋辈关系会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感性,引发更大的人际压力,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
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员Gianna Cacciatore认为,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够在师生关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教师首先关注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人际关系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建立安全积极的师生关系。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就和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著名的师生关系案例,如安妮·莎莉文与海伦·凯勒:海伦患有重度视力障碍与听力障碍,在教师的关怀和指导下,战胜了困境,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说家,被人们传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佳话。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鼓励和关心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当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提高自尊心;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习与他人相处、合作和沟通的技巧。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情绪健康,教师的关爱和理解可以支持学生面对挑战和困难,相反,恶劣的师生关系则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形成一个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不仅无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有可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健康危机的风险因素。
新时代青少年亲密关系的特点与困境
●亲子关系建立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被抚育者和抚育者之间的关系。
“找朋友”优先排在“找父母之前”。多数家庭亲子关系疏离现象比较明显,亲子关系亲近程度偏低。青少年遇到突发状况时,多数时候会先想到朋辈,其次才是父母;只有遇到重大麻烦时,才会有更多人想到要找父母帮忙,但该比例仍然远低于向朋辈寻求帮助的比例(相差约31.73%)。
网络亲子沟通真实感偏低。研究表明,亲子间缺乏相互陪伴,青少年与父母共同参加活动的频率非常低,能满足该要求一次及以上的频率仅为4%~5%。同时,由于互联网普及和媒体的影响,亲子沟通这一行为会部分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而这种形式难以提供与面对面交流相同程度的真实感,所传达的信息不但不如面对面沟通丰富,而且更可能因网络交流的虚拟性而产生误解。
亲子交流失衡。约59.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更倾向与母亲交流,部分家庭父亲较少参与亲子交流甚至存在缺位的现象。
亲子冲突频率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的调查显示,约77.9% 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62.3%)、言语冲突(52.6%
)和身体冲突(20.5%),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45.6%)、日常安排(22.1%)和电子产品的使用(10.2%)等原因引起。
●朋辈关系是个体与同辈群体在学习或生活中相互合作帮助而建立的人际关系,也称同伴关系。
朋辈关系在青少年的亲密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学业的增加和心理的成长,青少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朋辈相处,朋辈之间的影响已逐渐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友谊质量的好坏可以对他们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高质量、稳定的友谊能满足青少年对归属感的社会情感需求,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历较少的痛苦与心理失调,减少人际压力,避免社交退缩。此外,笔者团队的研究显示,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会有更多的健康饮食行为。
整体上,朋辈关系满意度高。儿童青少年有约64.8%表示“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约91%表示经常有朋友与自己一起玩。
网络发展朋辈关系的作用在增加。网络已普遍成为儿童青少年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途径。经常上网的儿童青少年约占20.4%,偶尔上网约占51.1%,合计达到71.5%左右,经常和有时在网上“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儿童青少年占比50.9%。
朋辈交往困扰在心理问题中比例偏高。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情绪、品行、注意力缺陷等7个心理维度中,朋辈交往问题异常的比率达到31.25%左右,且男生出现朋辈交往问题的比例高于女生。
●师生关系指教授者与学习者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因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的特殊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人际、心理和教育关系。师生间的社会关系要求民主平等,人际关系要求尊师爱生,心理关系要求接纳认同,教育关系则要求教学相长。
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偏低。只有约12.9%的“00后”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向教师求助,不到一半(45.1%)表示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教师,大多数不会与教师进行深度的交往和沟通。
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呈现年级差异。与初一、初二相比,初三学生表现出的师生关系水平最低,总体而言,低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度较高年级更高。
师生关系的亲密度明显下降。与“90后”相比,“00后”对师生关系的评价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即对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评价高,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密感、认同感明显减少。
提升青少年亲密关系质量
亲密关系不仅影响青少年现阶段的学业成就,还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亲密关系发展观念,提升他们亲密关系的质量。
亲子关系上,给予积极关注,留出成长空间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并不需要时时奉献自己、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是在被需要时及时出现、不被需要时适时退离。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怀有足够的耐心和关心,与他们进行平等、积极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特别需要加强的是父亲的陪伴,应保留专属的亲子时间。此外,父母还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当孩子面临问题时,父母应该在适当给予孩子建议与支持的基础上,充分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助力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又如,父母日常应增加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爱好,解决亲子冲突时避免过度管束或放任自流。
朋辈关系上,营造和谐氛围,提升社交技巧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学习环境,在家庭中进行理性沟通,营造和睦的氛围,可以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示范。此外,在班级中,促进青少年团结协作完成任务,提升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也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朋辈交往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归属感。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班级氛围,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掌握平等与尊重、互助与合作等良性朋辈交往策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朋辈关系。
师生关系上,保持敏锐洞察,搭建沟通桥梁
首先,教师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动交流,拉近距离,让青少年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其次,教师要善于洞悉青少年的真实心理,及时引导和教育。冰山理论认为,“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外化行为表现只是冰山一角,内心的情绪感受、隐秘的期待与渴望潜藏在冰山下,不易被发现。教师在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外化行为表现,还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其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平等有效的交流洞察他们的内心想法,并适当地提供帮助。再次,教师应积极看待和接纳师生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無条件的积极关注”,即无论学生做了什么,教师都要给予学生无条件的正向关怀,耐心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他们完整的内心感受,发展尊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