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歆瑜 张 霞
情境不仅是教学的主线,也可以作为命题的视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命题规划”中提出:“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由此可见,情境化命题切合《课程标准》导向,有助于实现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学习。教师应把握情境化命题的原则,以多维度、多样化的具体任务考查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中使用语言文字做事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可见,核心素养是情境化命题的起始点。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情境化命题才能实现与素养立意的深度融通。
创设真实且具有驱动性的语文试题情境,是为了对学生现阶段的核心素养进行准确的评定。也就是说,创设情境是为命题服务的。命题者要以提升素养为本位,建构内部任务衔接紧密且逻辑性强的情境,以便客观真实地展开测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命题者要对学情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认知,促使学生走进情境,完成探究,考查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答题过程中唤醒其真实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试题情境应真正具有驱动性。
《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设计跨学科的试题情境成了命题的一大趋势。但命题者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仍要坚守语文学科的本真,以命题情境促成语文实践活动的落地。
《课程标准》要求“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情境、活动和支架是命题的主要组成要素。牢牢把握命题的要求,有助于实现三者联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科学有效的情境是情境化命题的关键要素。情境是载体,不是目标。要基于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呈现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与品格。
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中,习作部分创设了“学校感恩月”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以下是同学们提到的事例。选出带给你温暖感觉的事例,在后面的括号里打“√”。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温暖的事情让你难以忘怀?请将它们补充在横线上。
◇《童年》中,外婆搂着阿廖沙讲故事。 ( )
◇桑娜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收养已故邻居的孩子。( )
◇我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在遇到困难时,同学向我伸出援手。 ( )
◇家人每天早起,为我精心准备丰富的早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围绕“温暖”这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写一篇文章(上述材料可作参考)。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不少于400 字。完成习作后再读一读,可以试着用修改符号进行完善。
试题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选材,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进行表达。这个情境是与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深度匹配的,牢牢把握教材的意图,与测试目标和测评内容契合,实现了学生学习逻辑、生活体验相统一。
测试活动是情境化命题的基本要素之一。测试中,学生的行为过程体现了其能力与素养。测试活动要与情境深度融合,触及学生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命题者在命制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时,在“开展学校读书节,寻找书香之美”这一情境下设计了“鉴赏书签”的活动。
同学们制作了“勤学”主题的书签。请你鉴赏一下,哪一张既正确又美观?( )
如果只是默写某个名人有关“勤学”的诗句,情境和任务的联系并不紧密,且单纯地默写并不能很好地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不能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故命题者将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书写提示”中“书签的设计”与第七、八两个单元的“日积月累”等内容串联起来。学习内容的组织以及测试活动的表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这样融通情境的活动实现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结构化整合,真实呈现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有时候,创设的情境、活动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为此,命题者需搭建有效的“答题支架”,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语文能力与试题情境无缝衔接,从而保障试题呈现真实的测试效度。比如,命题者在命制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时,在“设计学校图书馆”的情境下,安排了“设计读书小贴士”的活动。
古文典籍区的启蒙小古文给我们许多读书的能量。请回忆之前阅读的小古文,设计一则读书小贴士。
本题对本学期的小古文进行考查,单一的情境和活动指向并不明确。选自《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范例和“泡泡提示语”提供了答题支架,引导学生从经典句段中感悟读书的哲理。支架的引入,能较好地指引学生的答题思维,帮助学生展开答题过程,在思维的提升过程中完成测试。
《课程标准》指出:“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教材资源、生活资源、跨学科资源都是语文命题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合适的资源,实现对资源的深度使用,充分挖掘情境化命题的创生点。
教材为创设试题情境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源。命题过程中,教师要找到素材之间的联结点,补充、添加思维含量丰富的文本情境,设计具有梯度的试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以测评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命制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时,命题者以“读书”作为主题情境,安排了如下任务。
请根据课文内容,帮助布置一块阅读展板,并配上一句宣传语。
在这个试题情境里,命题者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融合《少年中国说(节选)》和《白鹭》中需要背诵的片段,补充关于读书的名言,巩固读书的方法,在积累中走向运用,实现思维的有效测评与训练。
生活处处有语文,它为情境化命题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资源。《课程标准》在命题要求里指出:“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命题时,教师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真实的语言表达等角度考虑,创设知识内容和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的适切情境,启发学生迁移运用所学语言和生活经验到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命制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研学”这一试题情境。
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一路行一路思,收获满满。
(1)沿途的地名和路名增进了同学们对当地的了解,有一处标注错误的是( )。
(2)饱览美景后,同学们有感而发。请帮助他们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来到仁皇山顶,我们jū gāo lín xià(),极目tiào wàng(),zhuàng guān()的jǐng xiàng()让我们jīng tàn()。侧耳qīng tīng(),鸟儿欢唱,微风低语,让人忘记了pí juàn()。
从四年级起,学生就开始了研学。在经历六个学期的研学之后,学生都有了相关的研学经验。对地名的考查以及在情境中看拼音写词语,让学生在唤醒生活经验的同时,实现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命题者要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建立起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在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纵深化地思考问题。具体而言,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打通学科壁垒,丰富问题情境,设计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与策略的试题,测评学生的学习效能。
例如,在命制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时,在阅读与鉴赏板块,设置了一组以“莲花庄——走进古韵园林”为主题的材料,内容包括莲花庄的简介、叙事性文本《莲花庄映像》中关于莲花庄的描写以及莲花庄景区游览图,并设置了“做小导游”的跨学科情境,让学生为有着不同游览目的的新同学规划游览路线并说明理由。
根据两位新同学的要求,结合三则材料,请你做小导游,选择合适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方案1:南门—松雪斋—吴兴赋—鸥波亭—北门
方案2:南门—松雪斋—吴兴赋—题山楼—北门
方案3:北门—吴兴赋—鸥波亭—松雪斋—南门
你选择方案(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上述情境融合了语文、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其核心内涵在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表达,实现了对语文学科本真的皈依。
基于素养立意的情境化命题是落实语文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科学评价学业质量的有力工具。教师应当把握情境化命题的独特价值,把握情境化命题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情境化命题的要素,探究、开发优质的情境化命题策略,从而实现更高效度的命题,落实课标导向,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