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的统整型学习任务设计路径*
——以《咏雪》教学为例

2023-12-29 09:39章林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撒盐咏雪义理

章林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

相较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指出应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强调学科教育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结,以满足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现实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仍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统整型学习任务设计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以学习者的视角,进行包括整合学习资源、锚定学习目标、重构学习内容内部要素在内的教学活动整体性设计,其最终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咏雪》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寻境:提取核心概念,确立课时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先要考虑课时学习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一)多元化解读,感知文本的教学价值点

教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检索后,通过理解、整合、评价、反思等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就可感知、梳理出很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点。以《咏雪》一课为例,笔者梳理出以下教学价值点:其一,关注文本表达方式,学习记叙、描写、说明等的用法;其二,关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分析“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艺术魅力;其三,关注人物分析,讲解谢朗、谢道韫的聪慧,谢安的乐观;其四,关注良好的家庭教育,感受和睦相处、友爱温馨的家庭氛围;其五,关注谢安独特的教育方法,将“讲论文义”与“大雪纷纷何所似”的即兴回答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课内“讲论”与课外运用相结合。

(二)锚定核心概念,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点

多个教学价值点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师须筛选出最能体现文本内容核心价值的教学点。核心教学价值点的选择,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理念、教材编排实际,又要符合单元目标要求、文本特点,还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表达方式”“比喻手法”“人物分析”“体会家庭氛围”“课内外结合”等,这些教学价值点分散在教材各处,缺乏统整。因此,教师撷取核心概念时应具备统整意识,有机整合各种资源,让学习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例如在《咏雪》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文章中“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语句。“文义”,教材注释为“文章的义理”,“讲论文义”就是“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学生在“义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文本中“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即兴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实就是有关“义理”知识的,是对“义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只要理解了“义理”这个关键概念,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再是难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基于实际学情,统整问题,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取“义理”这个核心概念,并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咏雪》逆向教学设计流程

二、入境:设计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进入真实情境

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驱动性问题应该与真实的情境密切相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真正进入情境。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驱动性问题,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通过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咏雪》时,笔者在确立了理解核心概念“义理”的学习目标后,又设计了驱动性问题:“谢安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把家人聚集到一起,与小辈们讲解讨论,请你猜猜他们在讲解讨论什么?”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积极探索,自觉思考,主动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融境:融于真实情境,全身心地享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驱动性问题激起了学生在真实具体情境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全身心投入。此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实践。

(一)提供学习资源包,嵌入表现性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在《咏雪》教学中,针对上述驱动性问题,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4 分钟,主动探究,记录自己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小组讨论3分钟,分享自己的思考,倾听同伴的主张,整合小组的观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文本,咂摸语言文字,整合信息,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尝试解决问题,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时,笔者为其提供了学习资源包和评价量表等助学资料。例如,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笔者提供了有关“魏晋清谈”的学习资源包——《魏晋风流十讲·〈世说新语〉中的奇风异俗》中的“清谈之风”部分[1],让学生了解“魏晋清谈的组织者是谁,清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清谈的基本方式有哪些,清谈精神包括哪些内容,‘清谈’与‘清议’有什么不同,魏晋清谈有哪些意义”等,以便学生对驱动性问题的讨论更聚焦于文学艺术方面,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又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表现性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表现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展示出来的能力发展状况,了解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表1、表2 分别为笔者结合相关资料[2]与学生一起编制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评价内容和小组合作能力评价量表。

表1 小组合作学习规则评价内容

表2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量表

(二)归纳、概括、抽象学生的学习结果,启发学生解决学科问题

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在更大的范围,如组际之间、全班之间等,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归纳、概括、抽象学生的学习结果,启发学生解决学科问题。例如在《咏雪》教学中,真实有趣的驱动性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得出谢安与小辈们讨论的内容:文章言语的优劣;文章所表达的道理;如何运用“比喻”;写文章需要有想象能力;文学方面的用词;如何将诗歌的中心展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要懂得情景结合;写文章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如何遣词造句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如何写景;怎样才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塑造形象时要注意真实性和生动性;等等。学生的探究是从真实的情境出发的,因而代入感特别强,学习兴趣浓厚。

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归纳、概括和抽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谢安他们在讨论“好文章(诗文)的标准”,即要讲究言辞,文章内容要符合真实情境,要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也恰恰是该课学习目标要掌握的“义理”概念。以此为基础,《咏雪》课堂教学的后半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义理”的概念去解释、判断“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句运用得更好,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积极,猜想了谢太傅和小辈们在讲解讨论的内容。我们归纳概括一下,其实谢太傅他们在讲解讨论一个话题,那就是好文章的标准,也就是文本注释所说的“义理”,写文章要讲究言辞,要符合一定的行文规则和道理。

师:我们已经理解了“义理”这一核心概念,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义理”知识,结合文本情境,比较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句话用来回答“白雪纷纷何所似”效果更好。

生1:我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效果更好。因为这句话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境,文本说到“雪骤”,雪下得很急,下得猛烈,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当时的雪势,如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正下得紧”。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句虽然充满诗意、美感,但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境。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非常鲜明,同时也很好地阐述了有关“义理”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要符合“真”,正如我们离题万里地去运用一些好词好句一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生2:我觉得谢朗和谢道韫的诗文打了一个平手。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积极主动,完全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而且很有想象力。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同样也很好地传递了有关“义理”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自身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生3:我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效果更好。因为这句话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境,而且谢朗用“差可拟”来描绘,把自己放在低位,来衬托后来者的表述,这种个人修养难能可贵。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特别、很综合,也表达了有关“义理”的一个观点,即语言的表达要注意“适境”“适度”。

生4: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效果更好。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如果我们紧紧抓住“纷纷”这个词语,那么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形象、更有诗意、更有韵味,写出了白雪轻盈曼舞的样子。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有诗意,同时也表达了有关“义理”的一个观点,即语言的表达要符合审美的要求,要讲究文学性。

生5:我觉得“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仅句句押韵,而且追求起承转合,是一次完美的诗文“互动”。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也很独特,同时也表达了有关“义理”的一个观点,即语言表达要符合一定的文体特征。这三句诗的类型属于“柏梁体”,句句用韵,限用七言,讲究刚柔相济、起承转合,很有味道。

生6: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的描绘都是非常好的。“公大笑乐”就是谢太傅对他们的褒奖,这句话也表明他并不在乎小辈们谁说得更好,从侧面体现了单元目标——强调家庭的和睦温馨。

师:这位同学思考角度独特,从教材的编写以及单元的目标来思考,也告诉我们有关“义理”的一个知识,即写文章要符合特定的情境目的。非常不错!

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来的“义理”概念,解决学科问题,全身心投入,进行深度学习,课堂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课堂的具体情境中内化“义理”知识,这就为更好地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出境:迁移运用学习力,联结新的情境体现生活价值

下课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重要观念(关键概念)和能力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真正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使学习力转变为生存力。学生通过《咏雪》一课的学习,不仅习得了“写文章要讲究言辞”“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作者的人品与文品要一致”等知识,而且能运用“义理”概念,指导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在观看电影《满江红》时,看到“秦桧声情并茂、慷慨激昂领诵《满江红》”的情节,会不由自主地提出疑问“奸诈的秦桧会如此激情、投入地朗诵吗”,并根据情节不符合“义理”知识及人品和文品不一致,判断出此处一定有“包袱”,再联系电影后续秦桧替身的反转情节,深刻体会情节设置的独具匠心——连替身都背叛,更加显得秦桧的卑鄙和渺小。

猜你喜欢
撒盐咏雪义理
Ode to Snow咏雪
缤纷撒盐画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汗不敢出
七绝·咏雪
《咏雪》六练
如何清洗螺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