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刘园园 张芳芳
(1 莲花县琴亭镇卫生院,江西 萍乡 337100;2 琴亭镇卫生院,江西 萍乡 337100)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是以面神经损害为病理基础,其发病与病毒感染、受寒受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患者多为急性发病,发生面部神经缺血水肿,可引发表情缺失、口角歪斜、额纹变浅、闭眼无力等症状,在说话、进食时尤为明显,部分患者也会伴随听觉过敏、味觉丧失等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面部美观度危害较大[1]。当前,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临床以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基本原则,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可促进面瘫症状好转,但存在治疗疗效个体差异大、面瘫症状恢复缓慢等不足。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不足、风邪寒邪侵入、卫外不固、气虚体乏等有关,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可获得确切效果,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2]。在患者针灸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可起到减少面瘫并发症、巩固治疗效果、缩短康复周期的重要作用[3]。
1.1 研究对象 筛选于莲花县琴亭镇卫生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入选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②年龄≥18岁;③拟接受针灸治疗;④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所致的面瘫;②存在针灸治疗禁忌;③同时接受其他治疗;④合并严重系统性、感染性及器质性疾病;⑤存在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情况。本研究在不违背伦理情况下实行。
1.2 方法 随机将纳入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针灸治疗,主穴选择合谷、太冲、风池、翳风、地仓等,配穴选择中脘、下关、承浆、颧髎、阳白、太阳、足三里等,在所选穴位、针灸手法等方面,两组无差异,留针时间15~30 min,1次/天,疗程为14 d。
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以口头讲解的方式,普及周围性面瘫知识,观察患者面瘫症状恢复情况,予以患者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及面部皮肤护理,指导患者饮食和生活行为。
观察组: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开展健康教育,选用图文手册、科普视频、口头讲解等多种宣教形式,内容以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生活注意事项等为主,引起患者对病情的重视,帮助其认识针灸治疗的优势和必要性,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增加患者针灸治疗配合度;②实施针灸护理,在针灸治疗前,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保证治疗室环境清洁、舒适,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针灸禁忌,如空腹、发热、心动过速等,告知患者详细的施诊步骤,使用安慰性语言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同时强化对针刺部位的观察,判定有无出血,如果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治疗结束后,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异常情况,叮嘱患者针灸后的注意事项,如当天禁止洗澡、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清洁等;③进行局部按摩,使用温热毛巾热敷患侧,并进行轻柔按摩,位置包括前额、眼眶、口周、腮腺区,以患者感到微热、微痛为宜,应注意控制按摩力度,时间为15~20 min,2次/天;④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眉部做皱眉、抬眉动作,可以用手辅助,眼部做轻闭双眼和紧闭双眼动作,可配合手部施力,鼻部做皱鼻动作,唇部做嘴角拉伸、运动上唇等动作,训练强度、时间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节;⑤指导患者饮食,选择营养丰富、清淡的柔软食物,保证维生素、优质蛋白供应,避免食用甜腻、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叮嘱患者充足休息,不要过度用眼,避免受寒受凉;⑥强化基础护理,督促患者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中,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让患者嚼口香糖,以达到保持口腔卫生、锻炼面部肌肉的作用;做好眼部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夜间睡眠时,使用消毒纱布覆盖、保护眼部,避免异物伤害眼睛;⑦开展心理护理,细致向患者说明面瘫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案、临床预后,保证语气平和、亲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明确患者的不良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开展针对性疏导,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面瘫恢复的不良影响,调动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恢复。
1.3 观察指标 恢复优良率:分为优(面部肌肉能够自由活动,肌肉僵硬、口角歪斜等症状消失)、良(面部肌肉活动情况改善,面瘫症状减轻)、差(未达到以上标准,面瘫症状改善轻微或加重)3个等级,计算恢复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指标:应用面肌功能简易评分量表(Portmann)(总分0~20分,涉及闭眼、皱眉、鼓腮、微笑、动鼻翼等项目),评价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分越高说明面部神经功能越好;应用面部神经残疾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估,分为躯体功能评分(FDIP)、社会功能评分(FDIS),得分与各项功能成正比;
心理状态:选定评估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当对比结果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共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4例,两组各2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2例(54.55%),平均年龄为(41.98±4.25)岁,病程为(7.60±1.95)d,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3例(59.09%),平均年龄为(42.23±4.41)岁,病程为(7.48±1.90)d,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5例,组间对比差异较小(P>0.05)。
2.2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恢复的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优良率对比[例(%)]
2.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项评分对比无差异(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更高,症状评分更低(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护理指标对比(分)
2.4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对比无差异(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SAS、SDS评分更低(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对比(分)
周围神经性面瘫以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害为病理基础,临床研究证实,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免疫力低下、酗酒、受寒、劳累等因素,均为该病诱因,增加周围性面瘫发生风险[4]。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以药物治疗为主,利用抗病毒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达到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面神经功能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起效较慢、容易留下后遗症等不足[5]。中医无“周围性面瘫”这一病名,可将其纳入“口眼㖞斜”“口僻”范畴,认为脉络空虚、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导致的筋肌弛缓、经气阻滞是该病的基本病因,应遵循祛邪扶正、舒筋活络的治疗原则[6]。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起到抗御病邪、运行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有利于面部神经功能和面部外观的改善[7]。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期间,应督促患者积极的配合护理干预,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充分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从多个护理环节出发,保证规范化操作,充分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从而获得理想成效[8]。
本研究中,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恢复优良率更高,护理后观察组较对照组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更高,症状评分更低,且SAS、SDS评分更低(均P<0.05)。分析原因如下:在针灸治疗前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服务,通过优化治疗室环境、体位调节、情绪安抚等措施,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能够保持情绪平和、态度积极,有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针灸结束后,予以患者局部按摩,能够改善患侧面部血液循环,利于局部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可避免局部肌肉萎缩,有效降低面瘫症状评分[9]。开展面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皱眉、闭眼、提拉嘴角等动作,可起到缩短病程、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从饮食、休息等方面,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指导,能够为面瘫患者病情康复创造良好条件,利于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10]。此外,考虑到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可以进行强化口腔、眼部基础护理,维持患者口腔清洁,减轻因闭眼困难等情况所导致的不适感受,可以预防各类不良事件发生[11]。积极健康的心理,利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病情恢复,针对性护理模式下,高度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认知干预、情绪疏导、积极沟通等措施,可调动患者积极情绪,在降低焦虑、抑郁评分的同时,还能促进面瘫症状好转[12]。
综上所述,予以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减轻面瘫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周围性面瘫整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