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19 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10 年间,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路径取得积极进展。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透过作为“国之大者”的国家公园,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可以看到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大山大河间的生动实践。从三江源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到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蹄疾步稳,从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到3 个国家公园在建省,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让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独特景观遗迹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正如省委书记陈刚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致辞中提到的,国家公园建设给青海省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了深刻变革。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阶段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青海正在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如何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如何推进国家公园这一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品牌塑造,讲好国家公园故事,把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得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亮丽名片,谱写国家公园建设的新篇章,我们在论坛期间邀请专家学者就此对话交流。
嘉宾: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唐小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 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 田大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欧阳志云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 庄优波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会长 龙仁青
主持人:
本刊记者 陈奇
新的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记者:从顶层设计到技术支撑,如何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唐小平:2013 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颁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系统阐明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目标、定位与内涵,明确了推动体制机制变革的路径。2019 年,我国基本完成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质就是要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管理体制,使得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我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这次论坛,国家林草局正式发布5 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了未来每个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理的总体性规划,这是一个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提出了未来保护管理、监测监管、科技支撑、教育体验、和谐社区等方面重点任务,特别是明确了具体指标目标。二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构,包括高素质、专业化的管护队伍;三是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科研、监测、生态感知系统以及全民共享的生态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国家公园建设质量,使大家走进国家公园,享受国家公园保护成果,实现国家公园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
田大新:卫星的覆盖面比较广但精度有限,扫描的过程是周期性的,不是持续或定点进行监测。我们知道,国家公园地广人稀,环境复杂,如果完全靠人工很难进行覆盖,无人系统就非常重要,所以要依赖无人机、飞艇以及两栖陆地和空中的装备,实现全息、实时的大范围、精准感知。未来,国家公园的监测将是“天临地空”一体化。我们将高空长航时飞艇这一革新性飞行器加入现有“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并引入重载无人直升机和无人飞车,以及面向自然生态监测和碳汇实时测量的地面智能终端,从而有效提升国家公园在重点区域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获取能力、自然资源与动植物智能监测能力、森林火灾早期预警能力,并可推动国家公园基于实时大数据的数字孪生系统科技创新。比如,这次论坛展出的ZY60 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就可以通过搭载全画幅航测相机、高光谱、激光雷达、温室气体分析仪以及光电吊舱等任务载荷,用于林草资源调查、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监测、大气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景观三维建模、区域地面站点数据采集等;陆空两栖的飞行汽车,主要解决国家公园地区有道路和无道路区域连续监测或者救援问题,性能非常突出。目前,我们与青海的相关部门已经达成协议,未来,更多的高新技术将赋能国家公园。
共建共享·“两山”转化,山水“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
记者: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国家公园建设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哪些机遇?
唐小平: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品牌效益。国家公园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我们要将这个品牌做好,走绿色发展之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国家公园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碳汇等方面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完善水资源和碳汇交易机制探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四是可以通过发展度假、生态旅游将气候调节和自然景观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我觉得国家公园对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是多方面的,也是很有条件的。
庄优波:这次国家公园论坛的主题是: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实际上在自然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的同时,国家公园园区居民的获得感也显著增强。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特别强调社区协调发展,包括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社会参与机制。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我们积极探索了“一户一岗”“户户有岗”的生态管护员政策,牧民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我们探索了特许经营和社区共管这样一些政策,比如大猫谷的自然体验项目、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项目就是“政府主导、管经分离、多方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园区内广大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体验项目实施,国家公园红利不断释放。
欧阳志云:青海是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青海国家公园建设具有特殊性。首先,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有着特殊的地位,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具有高原特色,分布有特殊森林类型,如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等等,以及相应的一系列野生动植物,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藏羚羊、牦牛、野驴、雪豹等等,是全球范围内的特有动植物珍稀物种。其次,这一特殊性还体现在青海生态区位的重要性。青海的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对于中国及青藏高原周边国家是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防风固沙的重点区域,对于保护国家生态具有特殊作用。同时,青藏高原还对全国气候调节发挥重要作用,能保证国家气候相对稳定。对于青海来讲建设国家公园,探索将生态资产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国家公园是“粮库、水库、钱库、碳库”。国家公园拥有全国最好的自然资源,也是最优质的生态资产,为社会提供最丰富、最优质的生态产品,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的路径很多,国家公园既要有经济功能,也要有社会功能。
苏杨:国家公园品牌的塑造,不仅是为了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通过国家公园更认可我们的国家,更认可我们的民族。它更是一个产业品牌,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希望有一个国家公园的产品体系,这个产品体系就是把在国家公园这片有“四个最”的风土上生产出来的一些特色产品和旅游的产品都能通过这个体系获得持久的国际认可的一种支持,有了这种支持以后就可以获得增值。比如在江西和福建的武夷山他们的茶有正山正源的概念,现在正山正源都在国家公园范围内,价格都比外面高十倍以上,因为它是最好的风土、最独特的风土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们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雏形,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专门的质量标准体系、国际认证体系还有质量监管体系把这套东西体系化、国家化、标准化。这套东西做出来以后,我们的相关产品也才能说让全体国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是中国的国家公园出来的独特的,有严格的质量监管的一种产品,代表了一个世界前沿水平的,而不是只相信一些国际品牌。青海在全国最早开始做生态旅游的特许经营。黄河源园区和三江源园区特许经营都是不错的,三江源园区是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雪豹的地方,那里已经是著名的大猫谷了,黄河源园区建立了规范的特许经营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把全民共享这个主题充分体现出来,尽量让当地的牧民参与,同时按照社区利益优先原则让当地的社区组织在里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希望,青海下一步在品牌体系的建立上也能领先于全国继续保持优势。
塑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传播国家公园独特的文化形象
记者:如何塑造好国家公园的文化品牌,传播国家生态形象,讲好新时代生态故事?
唐小平:国家公园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扇窗口,是全民共享的事业,既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游憩条件,也要努力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绿色发展成果。应出台更多引导政策,打造国家公园品牌,支持社区居民依托国家公园发展绿色产业。我觉得国家公园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思想广为传播。比如,这次论坛的文创产品区,就汇集了来自部分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玩偶、摆件、盲盒、U 盘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各个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也突出了各个国家公园的文化特色与内涵。
龙仁青:我们建设国家公园过程中,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就是除了国家公园的山水之外,也把里面的人留下来,人留下来之后,人的文化及人的历史也就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无论是走到三江源还是走到祁连山,你就会感觉到它不单单是山水的,它同时又是历史的人文的。可以说丰富的生态系统下,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耕作方式、饮食、服饰、语言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也相应而生。这就对我们的自然文学作家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把对自然、对生命、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赋予文学写作当中,自然保护和我们的文学的写作包括文化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而不仅仅是博物写作。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青海是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未来青海还将陆续把一些生态价值重要、自然景观独特、文化遗产精华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可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学创作机遇,作为作家们要做的事情是就是要比百姓更加早地理解国家的政策,能够走在大众的前面,通过写作反映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扛起用文字保护自然的使命,表达博物之美、生态之思。比如,我在论坛中提到来自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作家索南才让的《荒原上》,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这是青海本土作家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实现了青海文学创作史上中国四大文学奖项零的突破,对青海自然文学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下一步,我们自然文学协会将引导作家们写出更多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把国家公园建立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公众通过阅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