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中
作者调研村党员活动室使用情况。
在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保护好生态是第一位的。杂多县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中央、国家和省、州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刻领会陈刚书记在玉树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基层党建工作“六个一”要求,坚定生态立县战略,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格局,踔厉奋发建设江河源头宜居宜游美丽家园。
作者与村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
坚定党建引领“国之大者”的生态文明美。启动“江源初心、澜沧旗红”党建品牌创建行动,夯实生态党建基础,以系统思维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大党建格局。通过不懈努力,旗舰物种雪豹增长至85 只;识别明星物种金钱豹14 只;重点保护植物扩大至33 种;草原植被覆盖率达70.96%,连续六年在全州排首位,在全省靠前列。以党建带园建,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摆在生态文明高地优先位置,圆满完成体制试点,探索构建“园地共建”机制,推行园地定期会议联席,真正把共建共治共享体现在项目共批、规划共制、监督共管各环节全领域,形成了以澜沧江源园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为鉴,13 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完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杂多篇章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情。强化党建引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始终,高定位高标准打造了昂赛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昂赛雪豹自然观察两个特许经营项目,筛选牧民示范户22 个,接待国内外高端体验团202 个、525 人,收入突破200万元。园区内的7752 户牧户实现了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全覆盖,园区内外8662 户牧民吃上了“生态饭”,户均年增收2.16 万元。坚持党建领航,把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贯穿始终,聚智聚力设计集产业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全面集成的三江源生态文旅特色小镇。率先在全州开展党建引领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创新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试点县建设,连续多年开展“彩虹币兑现”“环保大讲堂”“小手拉大手”活动,“垃圾不出门,出门就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过去“脏、乱、差”已焕发新颜。全国卫生县、全省文明城成功创建,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交织交融,牧民市民化步伐越来越快,7.4 万各族干部群众开窗现景、出门见景、抬头有景的美好愿望和普惠福利已逐步成为现实,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处处喜闻乐见。
熔炼党建红生态绿的美美与共心。最是红色好风景,筹资300 万元建成全县首个党性教育基地,并挂牌省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基地,打造了“1 个基地+8 个乡镇党史馆+8 个示范村”党群服务红色矩阵,力争用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人文感染人。立足江源放眼国际,持续举办澜湄国际交流、国际越野行走大赛、国际河流音乐节、澜湄国际影像周等大型活动,讲述“两江之源”生动故事;“昂赛自然体验项目试点”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平行论坛上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昂赛大峡谷被授予中国最美星空摄影地,江河源头处处闪烁灵动、处处生机勃发、处处令人眷恋。杂多正逐步形成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双生相融新业态。
查旦湿地风光。 李幸璜/摄
开辟江源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路。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奋进实践中,杂多县坚定不移地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固“根”铸“魂”,全面提升自身党建工作质量。但党建引领生态供给仍有差距,党建引领园地共建仍需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生态环境精准治理能力还不强。未来,县委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深耕做实、落地落细党建引领生态文明长效发展,以党建促生态、以生态强党建,尊重生态平衡这个基点。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和生态伦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守生态红线,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增值澜沧江源自然资本;突出生态建设这个重点。一方面,做减法和除法,即减负、保护,努力在“双碳双减”上取得新突破,有效维护三江源源头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做加法和乘法,即恢复、提升。加大重点领域生态保护,加快生态示范区创建,开展好全域国土绿化、全域草原净化、全域道路沿线美化、全域村容村貌提升、全域国土修复“五个专项行动”和“绿化进牧户”活动;抓住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个要点。积极对接生态公益性岗位扩面,开展好昂赛大峡谷徒步和骑行项目特许经营试点,依托峡谷、山川、源头、动植物等优势资源,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不断筑牢红色底盘,激活绿色动能,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治理,让生态美成为杂多发展的永续优势,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海贡献杂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