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岗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提出要打破瓶颈,鼓励支持引导高校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1]。针对农村发展状况和影响大学生回乡发展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强的改进措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法,为乡村振兴解决人才、技术缺失问题,以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文化素养高、技术水平高的人才支持。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先进管理经验等问题凸显,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发展、解决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破题之解。
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总人数1 076 万,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和往届生人数的叠加,使得就业形势严峻。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不仅能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问题,让大学生在乡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能,实现大学生自身的理想报复[2],而且能将高素质人才引入乡村,弥补乡村地区发展的不足,让大学生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促进乡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2.1 缓解高校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 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鼓励、支持、引导高校大学生回乡发展,能有效缓解城市地区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市民就业困难的问题[3]。同时,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发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运用到乡村发展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有效弥补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
1.2.2 弥补乡村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乡村发展面临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中青年劳动力流出、乡村发展老龄化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动力问题最为关键。因此,促进乡村的繁荣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专业知识素养、管理能力强的年轻人的努力。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能有效弥补乡村发展过程中中青年劳动力不足、动力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知识能力培养,政治站位较高,理想信念坚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通过对大学生所在学院、工作单位、升学院校、生源地、户籍地、父母工作类型、父母期望、与父母关系、生源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回乡创业政策支持及了解度、自身对回乡发展的认知等角度展开调查,发现影响高校大学生回乡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乡村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回乡发展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和衔接性、金融服务支持不足、高校专业设置和乡村发展需求不匹配、回乡发展认知的偏差和发展项目层次低和同质化等[4]。
大学生不愿回乡发展,主要原因是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公共交通设施不健全;乡村医院软硬件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农田设施不够完善,配套设施功能较少,缺乏基础灌溉设施;部分地区通信水平较差,甚至有的乡村没有通网,对外沟通条件不完善;乡村学校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留不住学生,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大学生回乡发展的意愿。
政府政策支持较少,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也是影响大学生回乡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各级政府出台很多鼓励支持大学生回乡发展的政策,如为回乡发展大学生提供无息或低利率贷款、土地租金减免等,为大学生回乡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便利。但各级政府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配合协调性弱,政策的持续性不强,甚至出现政策难以落地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大学生回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贷款创业审批难度大,放款周期较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大学生回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回乡发展事业需要资金支持,但大学生刚步入社会,自身拥有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回乡创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部分地区为了鼓励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也颁布实施了部分金融扶持政策,但在融资、贷款时需要担保人或物,这无疑把大学生融资贷款拒之门外;有的金融扶持政策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下款周期较长,严重打击大学生回乡发展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生存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人脉资源、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不足使创业失败风险增大。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所需要的能力不相符,不具备回乡发展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校内资源的整合利用,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毕业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招生过程中,对于未来社会需求认识的滞后,导致了在大学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有先后的发展,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出现,高校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城市化,大学所学知识、技能与农村发展联系较弱。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媒体报道内容鱼龙混杂,对于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刻意夸大或缩小新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对于农村发展的认识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新闻了解,对于农村发展不合实际的报道会对大学生回乡发展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大学生回乡发展的意愿。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各地政府应强化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增强高校大学生回乡发展意愿,加快回乡发展速度。破解大学生回乡发展之困境,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乡村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政府应借助网络媒体,从促进农村发展需要、发展前景等方面公正客观大力宣传回乡创业发展的精神。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大学生对回乡发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情况,认真做出正确决定[5]。通过提供发展平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农村客观实际相结合,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做好大学生回乡发展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工作,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回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制定出台系统完善、持续性较强的财政支持政策,能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回乡发展意愿,促进他们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客观实际,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向高校大学生推荐相关的免费创业项目,帮助大学生确立发展目标[6]。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大学生回乡创业基金、创业补贴,从资金上推动高校学子回乡创业;第三,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无息贷款或者低利率贷款,简化审批手续,缩短放款周期,帮助大学生解决回乡创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在促进大学生回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性差、建设主体单一、农民自身素质低等原因导致了乡村基础设施存在建设不完善、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远效益等问题[7]。应从乡村道路、医疗、学校、农田水利公共设施、通信等方面着手,确立服务对象和牵头负责人,建立责任清单制度,同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调整。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市场发展需求、时代发展对学生素质要求适时提出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高校专业设置不仅应该关注城市发展的人才需要,也要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地方性院校要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地方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历年来就业率低、同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发展需求较少的专业减少招生或者撤销专业[8,9]。鼓励地方农林类院校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增加设置涉农专业,对于乡村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技术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力争培养出乡村发展需要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厘清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问题,根据乡村振兴需要的管理、知识、技能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大纲,增强大学生回乡发展的适应能力[10]。增加相应实践活动,在乡村地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据需求,适当增加涉农类的专业课、公共课,通过课程讲述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乡村,认识回乡发展的必要性,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根据乡村发展需要,为学生分享、提供适时就业信息,注重创业指导培训,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家庭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是提升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意愿的强大动力。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多家庭希望孩子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稳定的工作。乡村发展虽然形势向好,但乡村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家庭对国家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使得家庭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助力不足[11]。大学生首先要将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及乡村背景下回乡创业的积极因素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一方面,积极寻求家庭的情感认同,获得家长在情感上的理解,同时家庭也应当摒弃所谓的学历就是就业符号、岗位光鲜论成功等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要善于挖掘家庭有效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不仅表现为有形的物质资产,还包括家庭的名誉、声望等无形的情感资本。大学生在回乡发展中,可在施展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适当地挖掘与利用家庭社会资本[12]。但是,挖掘与利用并不等同于依赖,还是要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与本领,持续为乡村振兴发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输血补钙,大学生需要平台发挥所学才能,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调动他们的回乡发展积极性,是一件利国利民双赢之事[13]。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难题、高校专业设置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家长改变固有思维等方面措施,多措并举提高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积极性,通过乡村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实现自我价值,有效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