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兵, 黄承锋
(1.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2.西部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74)
交通战略思想是交通部署与国家战略协同的发展思想及交通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思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多年来,长期运用战略思维从全局高度对交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推动中国交通改变封闭落后的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等大型运输工具装备技术世界领先,交通运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特别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交通战略思想的指导。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两次盛会均部署“交通强国”建设,足以证明交通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坚实基础[1]。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交通战略思想相关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形成一些研究成果。然而,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对交通强国战略和习近平关于交通的重要论述的宏观研究,关注我国交通战略思想新时代特征的成果不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结合新时代交通发展实际,主要从交通先行、人民交通、绿色低碳交通、综合立体交通、互联互通和智慧交通等六个方面研究归纳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的显著特征,以及我国在交通战略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交通先行,顾名思义是指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引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的核心特征。交通先行思想由来已久,是现有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近代先驱传承至今的交通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交通的先行功能。马克思认为交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以印度为例,分析生产力瘫痪的主要因素是极端缺乏运输和交换产品的工具。蒸汽机的出现使铁路成为能够重建生产力的关键工具,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铁路的重要性很明显。马克思提出建设和运营一个庞大的铁路运输网络,这样能够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都联系起来,对与铁路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业部门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2]。马克思关于铁路先导作用的表述反映交通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交通战略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我国对交通的基础作用已有清晰认识,尤为重视交通先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早期谋划的建国方略中认为“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3],在其经济战略思想中提出优先发展交通,并提出“先当知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4]。这是关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振兴实业具有先导作用内涵的早期表达。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的基础、战略和先导作用,最早明确的“四个现代化”中包含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5]。党中央从我国当时的交通实际和经济社会全局出发,致力于解决交通的有无问题,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目标。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规划中,毛泽东更重视铁路事业的发展,曾多次指出铁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1948年毛泽东指出“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则需要有较好的组织工作……首先是解决交通运输和修理铁路、公路、河道的问题”[6]。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较早明确发展西部交通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最早系统地提出“交通先行”思想[7]。周恩来认为“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不发展交通运输业,工业也无法有大的发展”[8]。出生于四川的邓小平对交通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他主政西南地区时指示“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9]。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交通建设,认为应当“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10]。鉴于此,这个时期社会上形成“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的交通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部署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任务之一,并提出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等跨世纪特大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解决交通运输“够不够”的问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交通大国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密不可分。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交通大国[11]。交通运输工具制造技术突飞猛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交通超级工程不断涌现,交通成为当之无愧的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528.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91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48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或地区)244个(1)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网址:https://www.mot.gov.cn/shuju/。。自2018年开始,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交通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作为基础设施重头戏的交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交通强国”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之一,充分证明交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交通先行思想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保障。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交通强国战略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人民至上,一切革命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人民交通特征即交通战略思想的人民性特征,要求发展交通运输业必须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幸福、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便捷出行的需求,坚持交通发展为人民,交通建设依靠人民,在解决交通“有没有”的问题后,着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实践中,最能体现交通战略思想的人民性的是我国高铁快速发展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交通建设。
铁路作为长途旅行的公共交通工具和重要民生工程,其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铁路运输服务需要提质增速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出行需求。十年来,我国高铁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高铁里程从0.7万公里增加到4万多公里。钢轨上的中国“速度”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缩短人们的旅途时间,增加旅途的体验感,大大改变人们对铁路的认识。同时,营运部门为了方便乘客搭乘高铁、切实改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构建在线购票、在线选座等新型服务体系,使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我国铁路客运全面引入智能刷脸进站、无感安检、互联网订餐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改革高铁乘务员形象和服务理念,让乘火车出行越来越航空化。高铁成为更多人长途出行的首选,激发人们的旅行需求。
十年来,我国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地惦记着农村的发展,为农村交通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等饱含民生情怀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思想和新时代交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46.60万公里,比2012年初农村公路里程356.40万公里增加25%以上,其中村道里程256.35万公里,比2012年初村道里程196.44万公里增加30%以上(2)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网址:https://www.mot.gov.cn/shuju/。。2013年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通车,发挥了交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交通战略兑现了党对人民的承诺,既方便人民出行,也满足人民对交通发展的期盼。当前,我国交通运输条件和服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交通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思想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而要体现在交通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从人民关心的交通运输领域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提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11],这是互联互通交通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互联互通是我国交通战略思想中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虽历经千年,依然对我国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出发,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交通战略的时代强音,即“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11]。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重新建立亚洲屋脊上中西方的交流网络,丝绸之路正在复兴[12],既有力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也促进沿线国家命运与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要素。到目前为止,我国与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共建文件,这些文件大部分内容都涉及交通互联互通合作。“一带一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欧班列开通,截至2021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9万列,运输货物443.2万标箱,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物流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3)参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编写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然而,受俄乌冲突、西方制裁等因素影响,中欧班列的运行遇到较大障碍,我国需要调整和完善相关策略,持续沟通,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思想的价值在于各国之间能够实现“五通”,即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最终达到民心相通。交通的互联互通要求我们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南北亚洲大陆桥等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共同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史成就和宝贵奋斗经验,特别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要求,能够有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沿线各国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郑重承诺的历史记载,也是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具有世界视角的显著特征。现阶段在逆全球化的倾向中,互联互通的交通战略思想成为我国保持更高水平开放的指导思想,不仅自己以开放的胸襟,而且欢迎别人以开放的胸襟帮助别的国家发展,秉持天下大同理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合立体交通是我国建设网络化、协同化交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具有历史传承的交通战略思想的主要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技术发展与交通运输充分融合构建全国交通网络具有引领作用,对交通全面发展和各类交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秦汉以来,凡是盛世王朝的统治者均重视构建交通网络,致力于通过交通网络实现全覆盖国家统治的目的。秦汉时期,治驰道、修直道,解决“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中央难以实施管理的难题,以咸阳为中心陆续修筑东到黄海、南到荆湘、北到内蒙古等通向四面八方的驰道网,连接直道和栈道,将原战国时期各国道路纳入全国交通系统,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构成全国陆地交通网的骨架[13]。隋唐宋时期的陆地交通较秦汉更为发达,隋唐时陆路交通以都城为中心,货物运输的交通线路贯穿全国,各类交通线路里程超过一万公里;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长江、淮水以及许多南方水域,构成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瞻远瞩,努力把中国打造成一个公路、铁路密集交织的交通网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昆洛公路、海榆中线公路等重要国防公路;相继建成成渝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枝铁路等铁路线路,到70年代末我国铁路已经建成网状,不再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陇海铁路与京沪铁路的大十字架形式,这对当时我国的经济起步和国防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针对铁路、公路和水运领域相继部署若干通道建设规划。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交通网络,交通运输发展逐渐步入综合协调发展新阶段。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是新时代多元化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重要方案,是交通网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交通网络思想的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4)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综合立体交通的发展提出要求。
随着国内大循环的构建,我国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交通体系,以提升运输体系的整体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是国民经济的价值所需和命脉所在。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里程和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加(5)参见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由于历史原因,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不深、衔接不畅、协同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交通历史上水陆空轨的发展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公路和水运发展由原交通部负责,航空由原民航总局负责,轨道交通由原铁道部负责。仅仅是轨道交通中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综合轨道交通也各自为政,铁路归国家管,轨道交通归城市管。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化和管理体系互不相通,相互掣肘、恶意竞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大打折扣,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东南部交通发达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叠加各种运输方式,而是要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布局,合理优化网络结构,加大互联互通和增强网络韧性,深化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的协同融合。
为更好地指导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提升了物流效率和商品流通速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资本周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综合立体交通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将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从公路网络到铁路网络,再到现代交通网络,最后到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变迁与创新,是我国网络交通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是不同历史时期新的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充分展示。
绿色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领域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降碳、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目的,全方位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组织的绿色和低碳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我国交通战略,形成交通战略思想的新特征。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郑重宣布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为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绿色发展的内容比较多,从方方面面提出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特别是关于交通领域,提到加强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高度重视传统交通工具的污染问题。传统燃油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一直是影响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刚刚突破1亿辆,而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增加到3.02亿辆,十年间汽车保有量增加2倍以上(6)数据来源于公安部统计数据,网址: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6409334/index.html。。全国有近8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其中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超过400万辆。根据国际通行的“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达20辆以上”标准,我国许多城市已经进入汽车社会,几乎国内所有大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仍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和排放大户。随着我国传统燃油汽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愈演愈烈,由局部性转变为连续性和累积性,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14]。
第二,鼓励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充分挖掘公共交通潜力是实施绿色交通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具有价格低、容量大、空间占有率低、能耗低、污染小、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成效卓著,特别是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尤为迅速。2021年末,全国拥有城市公共汽电车70.94万辆,比2011年底增加56.50%,运营线路75 770条,比2011年底增加111.15%,运营线路总长度159.38万公里,比2011年底增加136.86%;全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车辆5.73万辆,比2011年底增加478.78%,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5条,比2011年底增加374.14%,运营里程8735.6公里,比2011年底增加414.16%(7)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网址:https://www.mot.gov.cn/shuju/。。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运营工具的升级改造,改革服务方式和观念,取得显著成就。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2—2019年城市客运系统每年运送旅客基本维持在1280亿人次左右。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城市客运量严重萎缩。人们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出行越来越依赖私家车或出租车,私家车辆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全国各地已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以此为契机,应加强公共交通宣传,贯彻绿色出行理念,鼓励社会公众支持和实践绿色出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公交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持续加大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力度。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约占全国终端碳排放量的15%。这个数据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交通行业承担着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普遍认可和关注交通行业减碳的有效措施是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国家应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普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鼓励提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近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保有量每年以百万辆以上的速度增加。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与2020年492万辆相比增长59.35%。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以上(8)数据来源于公安部统计数据,网址: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6409334/index.html。。但是,从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分析,根据当前的增加速度,新能源汽车短期内占主导地位或者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速燃油车的更替:一是扩展新能源汽车的种类,除了现有的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外,还可以研发氢气、乙醇、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汽车,避免出现能源使用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挤兑现象;二是持续鼓励研发扩大电池容量,尽可能降低电池的体积和重量,使电动汽车具有与燃油汽车等量的续航里程,消除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三是建设便捷的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设施,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技术和使用特性,依据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分布情况,建设满足需求的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充电桩,或者建设快速换电站,大大减少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新的鲜明特征之一。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工具和装备是影响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碳排放水平直接影响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发和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继续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智慧交通是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与交通领域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交通战略思想的新时代新特征。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大部分国家和组织,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工业4.0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化产业的时代特征,智能化开始逐步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向,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发展是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同样,在交通运输领域也正在发生一场科技革命,信息化、智能化在全面融入交通基础建设和交通工具,影响和改变着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多次发表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作出重要指示,促进人工智能和交通领域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提出发展智慧交通的指示(9)参见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上的讲话:“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使得智慧交通的全面发展有了思想基础,成为未来交通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智慧交通的理念源自智能交通,是在智能交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提升交通综合效率和保障交通通行安全为目标,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高新IT技术,构建涵盖车、人、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等多要素的交通生态系统。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也是交通和时代结合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同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将交通发展推向新高度。首先,随着“互联网+交通”模式的提出和发展,交通运输成为率先大规模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先行者[15],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网络约车等交通新业态逐步出现且发展势头良好。其次,我国正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辅助驾驶汽车、网络遥控汽车、无人机等人工智能全新应用的智慧交通,推进交通智能化向纵深发展。
尽管发展智慧交通在我国有了基础,并形成发展共识,但是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中仍存在较显著的短板。部分数据的感知和采集能力不足,是智慧化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智慧交通是将人、车、路三者综合考虑,构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一体化系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交通出行工具智慧化、交通调度和指挥智慧化、交通管理智慧化等多个方面,使“车路云”协同效果达到最大化。新时代我国交通进入新的机遇期,我们需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的历史性、战略性机遇,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道路协同发展,加快智慧交通的研发、推广,抢占世界交通大市场。
新时代交通战略思想是交通与国家战略协同的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交通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特别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交通战略思想的指导。新时代以来,我国交通战略思想呈现许多具有时代标志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以交通词汇为名,直接将交通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类世界的未来紧密联系,这些都体现强烈的中国交通战略思想的新时代新特征。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检验,具有新时代显著特征的交通战略思想能够指导我国未来交通事业进一步全面发展,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