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良煜
瓷泥好似善解人意,在他手里捏、削、刮、按……都能恰到好处,我们的视线随着林老师指间的竹刀来回移动,不时听见手弹竹刀的毕剥声……
多年前的泥塑课上同学们屏气噤声生怕错过哪个细节。正看得入神,林老师怱地用竹刀挑起一小泥块送往口中用舌头舔了舔,然后补在塑像的眼皮上,这动作似乎自然而然,似乎习以为常,然而我们这些新生却大感意外哄堂大笑起来。“笑啥呢,做雕塑就要吃土,不尝一尝瓷土的味道怎么能做好呢?”他风趣地笑着说,并没停下手上的活,“需要表现细部的地方一定要粘紧、按压密实才不至于开裂脱落,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刻画……”
每每想起“吃土”就想起艺校的求学时光。当年我们十来岁,林老师也就二十出头,教我们的雕塑课。平时话语不多,特别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曲不离口,艺不离手”他这样教导我们,也是他奉行几十年的信条,课堂上帮我们修改作业,也是手把手地教。之后他承包了校办瓷厂生产白瓷滴水观音,到实习让我们到厂里生产实践。常见他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在烧窑的日子忍受高温煎熬,控窑温、看火头,汗流浃背,劳累不堪。
努力总有收获,由于产品刻画精细、神形俱备、品相晶莹剔透,深受客户欢迎。那段时间总见他红光满面,眯着眼笑得像尊活弥勒!毕业后同学们各奔前程,我也离开瓷都,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后来学校改制升级搬迁,林老师的厂越办越好,他生产的滴水观音被争先抢购着实火了一阵子……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我离开外贸型的树脂艺品行业,回归做陶瓷,在德化月记窑陶艺村经常会偶遇业界的大师们,大家聚于一堂交流互动。一次久别重逢,林老师已两鬓染霜略显发福,精神气色却依然很好。他很牵挂我们这班学生,依然记挂着几个被他追着回去上课的翘课学生在外过得可好。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他已新晋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丝毫没摆架子,更像是位敦厚的长者。四十余年如一日的深耕,他已累累硕果、成就卓著,一度成为热搜网红。
我们应邀来参观他的“聚玉堂”。这上千平方米的艺术展厅摆满他的得意之作:滴水观音、藏传佛像等几个系列作品……一件件白如雪、莹如玉、润如脂,风格各异、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传承明代何朝宗瓷塑风格,采用以圆雕为主,辅之以捏塑、阴刻、浮雕的有机融合技法,在此基础上,吸收唐宋造像养分,保留案头清供的“书卷气”,适度增加民间案头摆设之烟火味,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采用繁简结合的装饰方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让繁处更繁、简处更简,让对比更为强烈;在继承保留“吴带当风”的轻柔飘逸、圆转流畅的基础上,更注意方圆结合、节奏与空间感。同时,大胆地改变人物动态,使之更加随意自然,更有亲和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佛教塑像独特风格,更具鲜明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
在他三件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中可见一斑。其中一件《滴水观音》高达1.39 米。近看这尊与人比高的《滴水观音》取临风踏浪之姿,握瓶洒水,衣带飘飘。其面目清秀慈祥,眼鼻观心,双唇微抿,表情平静安详;裸足踏莲浮沉于浪花之上,足下水沐飞溅,波涛涌起,好似缓缓迎面飞来;整体造型富有动态,舒展飘逸,构图凝练,雕刻手法精妙入微。观音的超然脱俗之态和渡海洒水的丰姿栩栩如生。
而它在烧窑前的泥坯体高达1.68 米,只因德化白瓷高岭土柔软细腻,经高温烧制后,大件陶瓷成品率很低,不是因坯体厚薄不均、拉力不匀导致开裂,就是高温承重不够瓷体坍塌,一窑里面挑不出几件精品。如果烧的是实心瓷还特别容易炸裂,必须延长烧窑时间。古话说“烧窑打铁做豆腐”是世间三大苦差事,为了能烧出好瓷常常得通宵达旦,满面尘灰烟火色,一夜无眠两眼黑,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在智控窑炉引入之前,都是人工控温,全凭肉眼看火,常常两三天没能睡个安稳觉,个中不易又有几人可知?
真金不怕火炼!何况是瓷体泥胎,一旦泥中混入一点杂质、生产流程出点差错,在烈火中通通都现了原形,而每件不满意的作品都会被砸毁重做,“也不知道砸碎了多少,再心疼绝不让次品流到市面去”,他宁缺毋滥的决心、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经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从每道工序中寻找原因、破解难题,经过屡败屡试,终于攻克瓷路上最难过的“火”关!创造出“高大上”的瓷艺精品,一举打破“德化白瓷无大器”的魔咒。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
林老师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藏传佛像《千手千眼观音》与《滴水观音》虽属同一题材,但有造型创新、工艺创新,连材质也是独创的。它的成功烧制引起业界一场轰动,被认为是他瓷塑造诣的另一个高峰。
“攀登艺术的山峰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恒心和毅力,”林老师平静地说道,“这件半身高的作品历时近两个月,仅璎珞、项链、底座上细密的串珠就有成百上千个,每个仅一二毫米,没有机械制作、测量,全凭手感搓出相同大小,再一个个粘连完成……”
他以深沉挚爱和宗教般的虔诚追求艺术尽善尽美,在构思《千手千眼观音》之时,一直在寻求某种新的瓷质来表現佛像独特气质,日复一日琢磨终无所得,在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半梦半醒之间忽觉眼前云雾升腾如入仙境,一位白衣仙人踏着云头由远而近,手持一块黄澄澄的石头向他迎面砸来,他本能地把头一偏,石头滚落在山坡上、田野上,越滚越多。眨眼间,石头绽放成一朵朵金灿灿的莲花,明晃晃得刺眼……惊醒之即,他不禁脱口而出:“对,象牙黄,就是象牙黄!”可是转念一想:“不应该啊,象牙黄,曾在四十年前热过一阵子,总不该冷饭吧?”虽然疑虑重重,但经此仙人托梦心里有了主张,他在象牙黄的配料里加入他珍藏多年的上等瓷泥,多次调制试烧,一次次不满意就重新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1333℃高温烧制出表面自生釉质、润如脂、白中泛黄的“玉黄瓷”,集脂润、纯净、细腻、鲜活于一身,可与“石中之王”田黄石相媲美,使得瓷塑人物的空间感、体积感更强,更具亲和力。
“你看看这些‘玉黄瓷烧制的瓷像,质感如同幼儿的肌肤,特别是在光线照射下,有血有肉。”林老师侃侃而谈,像是在宠腻宝贝儿子似的一脸温情……是啊,这玉黄瓷不就是他引以为傲的孩儿吗?
作为一位陶瓷界名人、人民教师,除了教书育人打理工厂,林老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捐钱捐物助困助学,如有困难的家长为孩子升学办事找他买瓷的,总会给予最惠价,甚至分文不取,这样的热心高义怎么不令人心生感佩。
从承包校办厂到去年被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动手雕塑,林老师乐此不疲。同行的李记者关切地问:“做手艺人这么辛苦,林大师您今天也算功成名就,年轻一辈也顶上来继承你的事业了,是否考虑退休或者做其他比较轻松的工作呢?”林老师愣了下,呵呵笑道:“我只是个捏泥巴的,还没想过退休,我不做瓷其他事也不擅长啊,就捏捏泥巴有意思,做到老了做不动再说……”
匠心如玉,一辈子坚守。多么谦虚质朴的回答!一位手艺人要用他的一生践行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