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的文化探索

2023-12-28 10:06冯婵张羽军
创意中国 2023年3期
关键词:天府成都公园

冯婵 张羽军

成都拥有45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坚定贯彻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将悠久而灿烂的天府文化有机融入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是当下面临的重要命题。

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精髓,传承传统生态智慧,成都把文化和生态要素统筹到公园城市建设中来,推进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深度融合,在公园城市形态建构的方方面面延续着城市文脉。

一、以文化传承促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实践

(一)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蓉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下,成都对公园城市内涵、绿色生态价值、消费场景、城市品牌价值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形成《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公园城市发展报告》《生态文明:公园城市的成都实践》等研究成果,率先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成都解读。

同时,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于2019年4月22日召开了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一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为主题的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并发布了《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创新探索了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路径,强化了公园城市的顶层设计。

(二)提升人文关怀,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环境

近年来,成都市为提升人文关怀,着力打造文化特色街区等特色载体,以文化生态融合的思维,着力打造以小通巷“初心社区”为代表的人文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共享空间、文创空间的融合转变,最终实现塑造以人为中心的宜居环境的美好人文愿景。

一是以社区、街区为载体,集中打造一批集国学文化、音乐休闲、美食体验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实施开墙透绿,开展立面改造,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设置文化IP,增设夜景灯光,嵌入社区消费新场景,与滨水区域实现有机融合。

二是围绕打造国际音乐名城战略目标,绘制“国际音乐社区”的建设蓝图。对社区内的音乐文化载体进行微改造,围绕城市音乐厅,甄选音乐文化载体,对载体店面进行空间微改造,实现博物馆的功能。

三是以川西林盘为载体,构建文化型生态产业链。利用川西林盘已有的生态基础和历史文化基因,引进陶艺、蜡染艺术家,形成艺术家集群,在林盘老宅设立工作室,产生出“旅游+林盘”“康养+林盘”“文化+林盘”“互联网+林盘”等新产业模式。

(三)传承文脉,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成都按照“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定位,复原街巷肌理、传承历史文脉、植入新兴业态,打造共享办公区、文化创意街区、市民休闲区、文创艺术馆、历史博物馆等文化项目和消费场景,推进天府锦城锦江片区“八街九坊十景”建设,实施邛窑遗址等社区示范建设。

一是推行“留、改、建”城市更新模式,着力保留老成都特色。通过搬迁改建等手段,将地块带条件出让整体打造、市场化收储后整体打造、市场化整体回租植入新业态三种主要打造方式,使之焕发出旧时风韵与新的生机。

二是依托历史格局和风貌保留较好的文化本底,传承里坊古巷、三国遗迹、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元素,着力构建融历史与时尚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三是以公园社区示范建设为目标,保护传承历史遗迹根脉,全面建成历史遗迹核心区、展示工程,形成具有城市会客、宜居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遗迹景观;公园社区示范塑造人文、艺文IP,以经典故事融入城市空间表达,营造对话历史、现代时尚的街巷场景。

(四)以文化为根基,营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体系

成都为营造优美文化景观体系,全力打造锦江文化“新地标”华熙LIVE 528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开发和利用中铁艺术城、枣子巷、欢乐里等一批特色街区,挖掘和利用“水文化”精髓,持续办好清明放水节、李冰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努力夯实文化根基。

一是引入全国著名文化地标项目品牌,打造成都文体生活打卡新胜地。建设以体验业态为主,融入更多文体元素的文化地标项目。通过演唱会、赛事以及大型IP等,扩展地标项目影响力。

二是做强城市营销,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品位”。系统谋划和推进“三城三都”重大支撑项目,以城市特色文化IP传播活动为示范,持续开展城市营销,以“特色街区”体系建设为支撑,高品质推进一批特色街区建设。

三是搞好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人文信仰。通过各类民俗文化主题活动,百分之百还原古人生活风貌,再现历史的经典,展现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多元社会文化。

(五)创新发展天府文化,推动生态与文创产业融合

成都为推动生态与文创融台的产业,成功举办国际书店论坛等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持续推进各片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综合开发项目等重点项目,以点促面、集成连片,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天府文化。

一是举办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探寻成都文化国际化新路径。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业界代表展开经验分享与思想交锋,不断地用文化叙事与国际文化交流生命力来保持地方的吸引力,激发城市更新的能力。

二是营造农村旅游消费新场景。搞好农村全域旅游系列活动,全方位打造独属农村旅游的文创、旅创新感受,设置具有乡土风味的游客打卡景点,提供给游客文创与旅创奇妙融合的感受。

三是以TOD为载体,打造功能互补的活力轨道生态圈。

以TOD站为核心,联动周边站点,结合区域资源特色确定主题和产业功能,形成地上地下融合互补模式,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二、文化传承发展视角下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策略

(一)以文化人,培育新时代成都人的文化素养

1.培育天府生态文化氛围

天府文化中的生态文明部分,是历史上美丽成都的生态基底和文化底蕴,也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内容。成都在文化惠民活动进基层、进社区的进程中,凸显天府文化和生态文化的特色元素,既深入挖掘天府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又充实和延伸生态建设中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

一是在“我们的节日”“走基层”、公益讲座、百姓故事会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注入相关内容,推广普及天府文化及生态文化;与各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局等联动,借助“天府文化进校园”“天府文化云讲堂”等活动,引导市民尤其是未成年入学习天府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内容,了解成都优美生态环境的历史底蕴。

二是通过组织文化会演和相关民俗文化展示,邀请社科名家进基层活动等形式,向社区干部群众展示和讲授天府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于历史上成都优美生态环境的自豪感,培育人们对于水绿天清、田园风情的审美价值观,增强人们对于生态型人居环境的文化认同感。

2.培育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公园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以绿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在城市的生态区域内融入高品质的艺术空间和文化场景。茌绿地休闲空间中,引入金沙讲坛、纸鸢书院等宣传平台,建设生态型天府文化传播实践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成都生活美学有机结合。依托专业文化社团、志愿服務者等,在开放型的生态公园中,积极组织开展适合人们广泛参与的文艺、文创活动,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感。

二是以融合发展思维建设复合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城市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中适当嵌入茶馆、咖啡厅、书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市民生活文化休闲空间。将生态区域中的闲置用房、传统民居,改造成为文创人士、艺术家及非遗传承人等的工作室,在山地、林盘、滨江等绿色生态区域中镶嵌画室、乐坊、非遗体验馆、民俗微博物馆等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吸引文艺人士、学生、市民、游客等通过参与文化的展示、交流、分享和互动。

(二)以文润城,传承蜀风雅韵的城市图景

1.传承以历史地名为标识的城市文化记忆

一是利用历史地名在公园城市中镌刻文化记忆,在中心城市的升级改造及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的建设中注重街道、桥梁、公园、山川河流、地铁公交站点等命名上的文化传承。严格控制历史地名的注销和更名等,适当恢复使用一批具有深厚文化蕴藉和历史价值的历史地名。

二是按照《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总体要求,坚持“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地名命名原则,在地名成为文化传承载体的过程中出台各种规范、规划以及对不保护地名的惩罚措施,着力解决地名命名违规情况出现后应该如何惩罚的问题。

2.传承兼具人文和生态特色的历史遗存

充分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有序推进旧城区更新改造,按照“公园+”模式,建设彰显人文特色的绿色空间载体。一是活化文献中有关成都优美生态及文化故事的内容。将各类文献记载中,与成都生态环境相关的历史名人、典故渊源,以及诗歌等文化要素,参考地图、老照片中的影像记录,通过修缮、复原、活化等方式重现。如李冰治水、张仪建散花楼、杜甫栖居浣花溪、陆游沉醉城西梅花、唐宋众家文人畅游摩诃池等。

二是努力探索现有生态型文化名胜的创新路径,科学推进西蜀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公园、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新都桂湖等著名的文化名胜中,梅园飘香、楠木成林、荷塘听雨、古柏森森、茂林修竹等美丽的生态景观。这些古典园林从文化内涵、园林格局到花卉树木,也都独具特色和魅力。既与成都历史文化名人有着丰富的故事渊源,又具有西蜀的独特风格,亭台楼榭、古树花卉更是自成盛景。要在做好保护与修缮的基础上,在“公园+”的模式下,创新思维、融合资源、统一打造西蜀园林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主动衔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或通过原创文化演艺,或利用网络云端的音乐、绘画、诗歌等创新形式的文化综艺活动等,将这些活跃在历史典籍和经典诗文中的西蜀园林,推广到国内外,提升其知名度。

三是将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公园城市的生态建设结台起来。茌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送、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地游憩公园、郊野公园、遗址公园、主题公园、综合及专类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全域公园体系中,植入当地相应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历史名人、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遗迹,以及文献典籍中记载的历史故事等,将成都独特的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内容,融入全域公园城市体系的建设中。以“蜀韵非遗,文化廊道”为景观主题,为成都打造公园城市串起“骨架”与“脉络”,传承自然人文历史,建好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使成都的公园城市生态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主题和鲜明的文化烙印。

3.传承城市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城市生态环境的营造中,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将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水润天府、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生态环境,与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

一是水润天府,构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成都水网体系。利用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之“一环”,通过岷江、沱江等水网串联宝墩古城、芒城古城、双河遗址、鱼凫遗址、紫竹遗址、盐店古城、高山古城、郫都区古城等大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形成水上遗产线路,对史前城址群、古蜀文化遗址群进行重点保护和展示,彰显成都水文化意象、古蜀文明。同时,注重凸显包括都江堰渠系、穿城二江,以及摩诃池等城市中已消失的水文化遗迹。

二是以共建共事为目标,统筹成都生态及文化空间格局。协调推进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与龙门山历史文化保护轴,都江堰精华灌区与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以融合发展的思维模式,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突出文化轴线,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与文化共发展的治理新模式。

(三)以文生境,营造和谐优美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在建设高品质公园城市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全域成都的良好生态资源结合起来。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由于文化的滋养,产生意蕴悠长的文化与生态交融的意境,进而浸润出乐观闲适的心境。

1.营造展现文化底色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

一是复原历史面貌,重现“花重锦官城”美景。依据文献记载,充分利用在成都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花卉,有规划、有重点、有特色,规模化种植美蓉、桂花、梅花、海棠等。继承城西“二十里香不断”的梅花、“占断城南十里秋”的桂花、“云绽霞铺锦水头”的海棠等城市生态景观的历史面貌。借助古典诗词的慧心妙笔,为当下花团锦簇的生态景观增添历史的光环。

二是突显地域特色,展示城市生态景观的独特标识性。绿化植物种植应遵照保护性原则,绿化提质改造和改建、扩建道路时应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依法原地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树木应进行重点保护。城市绿化植物种植应遵照地方特色性原则,以地带性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植物多样性,适当增加以市花芙蓉为主的各类花卉植物、市树银杏为主的各类色叶植物。

三是着力重现恢复“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的川西田园景观。传承成都平原林在田中、院茌林中的林盘聚落文化的同时,结合方志文献、诗词歌赋中的有关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的详细记载,以及历史名人故居、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增加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文化内涵。以田园浅丘、江河池沼、林木花草等景觀元素,配以历史文化底色,构建出由农家院落、周边的竹林树木,以及外围的耕地、河流等组成有机生态体的成都传统人居范式,重现被乾隆皇帝列为四美之一的绘画艺术珍品——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绘《蜀川胜概图》中山水田林的经典生态景观。

2.营造具有人文意境的城市生态型文化景观

一是随园布景,增添公园城市文化厚度。在多种类型公园中,以雕塑、文化墙、石碑、诗歌小径、展示名人字画等多种形式,营造反映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的文化场景,将历史故事、诗歌意境等以文化景观的形式穿插在公园城市之中,随园布景、移步换景。

二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施生态型文化地标构筑工程。在公园城市的进程中,以城市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载体,适当新建一些散发着浓郁城市文化魅力、蕴含城市精神,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文化地标和生态符号,为人们留下乡愁记忆和历史文脉。一方面通过内涵式升级的方式,塑造一批生态型文化地标。即对已建成的具备文化地标潜力的大型建筑物或公共空间,进行提质增效。集中力量加大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全方位融入当下文化语境,通过管理优化、服务升级、手段创新、活动宣传等多种形式,促成已有的文化名胜、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型书城等,向具备优美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且影响力广泛的生态型文化地标升级。另一方面采取浸润式建设的思路,在新建城市公共空间或文化设施时,“润物细无声”地巧妙融入文化特质和生态环境,突显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使其由内而外地逐渐发展的生态型文化地标。

3.营造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天府绿道之境

一是贯彻落实“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突出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环境”的基本要求,探索在天府绿道植入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的新尝试,将现象级IP搬上绿道,建设与现象级IP相呼应的公园场景。

二是在部分天府绿道设置特色园区,通过整合当地丰富的艺术资源,给园区引进更多的业态,从而赋予绿道更多的功能,用“公共空间静态艺术+文艺活动”的方式,形成动静交融的艺术空间新场景,让天府绿道有温度、有活力、有感染力。

三是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融入天府绿道的打造中,将绿道与高水平国际赛事、活动相结合,在场地条件台适的地段,依托绿道举办各项赛事活动,包括体育赛事、文化赛事、康养赛事等,满足文体旅商融台的需求。

四是依托天府绿道,建设特色小镇形态的一级驿站、特色园区形态的二级驿站、林盘院落形态的三级驿站和亭楼小品形态的四级驿站等,结合各级驿站发展音乐、文博、设计、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使人们休闲于天府绿道的同时,能便捷地了解和品读历史文化。

(四)以文兴业,发展“文创+公园”的新经济和新动能

1.发展“文创+公园”的产业和商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推动“文创+公园”创新应用和新经济场景建设。结合各类公园、绿地,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培育新动能,构建创新生态链,依托优美的山水田林本底、多样的山地浅丘地形、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乡融合的组团式空间布局,科学组织城市文创产业开发,着力锚固人、文化、自然的关系。

二是推行“文创+”融合战略,加快内容、版权、时尚、设计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强化天府新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文创印记,发掘和培育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在内容、版权、时尚、设计方面的文创IP,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天府新区“文创+公园”新经济模式。

三是以“首店经济新极点、公园商业新模式”为发展模式,聚焦在“文创+公园”商业中植入首店经济,塑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热点、引领消费新升级,探索“公园+首店”新经济模式,将首店经济所带来的新消费场景、新消费热点与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有机连接,进一步激发公园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

2.发展品类跨界、科技赋能和人文情怀的公园城市新业态

一是将公园城市作为商业升级的新型发展模式,利用建筑、空间、园林、文学、体育、音乐等艺术手段,为每一种业态、每一个品牌都注入浓厚的旅游文化元素,提供给消费者新颖多样的购物休闲方式,以及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美文化景观视野及开放的体验消费环境。

二是强化公园城市是成都最大的新经济场景、新经济平台、城市级的场景的既有宏观优势,催生产业级、企业级的场景,通过未来布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形成整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场景矩阵,系统推进。结合“文化+公园”总体要求,主动把握以“新基建”、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城市发展变革新机遇,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新动能。以川西林盘聚落为节点,植入创新、文化、旅游、商贸等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通过绿道串联,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3.发展文化消费供给体系,创新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

一是打造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即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等场景。将新消费细化为美好生活消费新场景、在线消费新模式、消费新业态、消费新热点、消费新产品和消费活动新平台六大领域,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

二是在新业态方面,推动发展跨境消费、定制消费和农商文体旅融合消费。鼓励支持蜀锦、蜀绣、瓷胎竹编、银花丝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工艺美术开发传承天府文化和代表城市形象的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发展高级定制。

三是大力发展“周末经济”。增强周末消费新供给,激发周末消费新活力,实施周末文旅消费优惠制,鼓励成都市各类博物馆门票及其他消费项目,开展周末优惠联动促销活动。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融合,应该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塑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型城市形态。成都将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全方位迈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要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坚守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关怀,留住城市记忆,厚植文化根脉,彰显人文精神,包容多元文化,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凸显公园城市的文化特质。同步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尤其是在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中,增添“最成都”的文化印记。

(作者馮婵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羽军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天府成都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成都
一见如故
梦想,从天府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