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艳,梁巧菊,彭小燕,周 平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 广东广州 510520)
长期卧床患儿因为自身活动受限,致使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极易引发压力性损伤、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其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1]。相关临床研究指出,长期卧床患儿治疗期间辅助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帮助患儿建立信心,从而加快病情康复速度[2]。多功能康复护理床属于新型康复护理设备,同常规护理床比较,前者独具多姿态调整技术,能够充分满足长期卧床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医护人员、照护者的护理工作压力[3]。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为长期卧床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干预,促进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4]。鉴于此,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儿采用多功能护理床联合康复护理干预,以探讨联合干预对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16例长期卧床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病情稳定,入院接受治疗,因疾病影响需长期卧床;②患儿意识清晰,能够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发生压力性损伤,有皮肤红肿、破损、严重感染等情况;②机体严重营养不良、肌肉功能障碍;③存在影响本次研究的因素或正在参与其他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4~11(6.10±1.40)岁;研究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12(6.00±1.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1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日常照护人员掌握正确用药方法,同时给予饮食、生活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要求日常照护人员定期为患儿翻身,及时更换衣物、被褥,保持房间清洁。评估患儿压力性损伤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对症预防干预。患儿病情稳定后,可协助其在床上进行简单运动。发现压力性损伤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并从旁协助处理。出院前,告知日常照护人员院外相关注意事项,要求其按时复诊,并做好随访工作。
1.2.2 研究组 采用多功能护理床联合康复护理干预1年。
1.2.2.1 多功能护理床应用 使用前,仔细检查多功能康复护理床功能,保证能够安全正常使用。对护理床角度进行复位,协助患儿选择仰卧位,使用绑带将其胸部、腰部、腿部固定,首次使用可将床体角度调整到20°~25°,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生命体征情况;然后床体角度每天增加5°~15°,注意床体最大角度为75°。日常照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角度,使其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锻炼和休息。
1.2.2.2 康复护理干预 ①依照实际情况为患儿制订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将患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患儿5~6例,由护师全权负责,实施倒班制护理,当班护师须详细记录患儿实际情况。②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参与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日常照护人员沟通,向其详细讲解康复干预的具体作用、重要性,提高日常照护人员认知度和重视度,获取其全面支持,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康复干预。实时对患儿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多给予支持和鼓励,通过激励法、暗示法等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增强信心。③加强日常康复干预。指导日常照护人员每2~3 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若情况有需可将间隔时间缩短,同时注意观察其皮肤状况;每天使用温水为患儿擦洗皮肤2次,擦洗后使用红花油等按摩骨突出部位,并对骨骼隆突处进行保护,同时对身体空隙处进行支撑,如使用海绵垫、水褥等,扩大局部受力面积,促使局部压力降低。保持床单元干燥、清洁、平整,保证病房每天通风换气,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空气保持清新,做好消毒工作。指导并协助患儿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为其轻叩背部,根据病情定时变换卧位,以加快痰液排出,若痰液黏稠,应多饮水,也可以采用超声雾化方式促进消炎、排痰;鼓励患儿饮水量保证每天2000 ml以上,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患儿如果出现尿潴留,则协助其选择适宜体位,帮助其在床上进行排尿,可为其按摩膀胱区域并进行热敷,刺激膀胱尿意,也可让患儿听流水声;针对导尿患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有尿急、尿频、尿痛或发热情况及时联系主治医师。使用口腔护理液棉球每天为患儿清洁2~3次,保证口腔清洁度及口腔腺体分泌畅通。预防便秘,要求患儿每天晨间空腹饮用300~500 ml温水,给予患儿新鲜水果蔬菜,指导日常照护人员为患儿按摩腹部,促进胃肠道蠕动。④体位康复干预。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协助其选择正确舒适体位,科学合理进行翻身、体位变更,避免长时间保持统一体位而压迫皮肤,给予按摩,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必要时可以在受压部位使用硅胶垫、海绵垫或压疮贴,对受压部位皮肤做好相应保护。⑤饮食康复干预。根据患儿饮食喜好结合其营养评估结果,为其制订适宜饮食方案,嘱日常照护人员多给予患儿食用蛋白质含量丰富食物,视情况摄入适量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以促进患儿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提高。⑥康复指导干预。在康复医生许可情况下,患儿可尽早展开床上康复锻炼,3次/d。患儿可以自主坐稳后,可尝试进行立位平衡、站立、行走锻炼,逐步增加离床时间。循序渐进开展穿衣、洗涮、进食等日常生活功能锻炼,锻炼时日常照护人员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促使其成就感、依从性提高。
1.3 观察指标 ①患儿舒适度。干预后使用舒适状况量表(GCQ)对患儿舒适度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环境状况、家庭社会状况4个维度,共28个条目,评分1~4分,满分112分,分值越高代表舒适度越高。②患儿压力性损伤情况。根据NPUAP/EPUAP压疮分类评价标准,将压力性损伤分为6期。皮肤虽然完整,但是指压后出现不变白的红斑为Ⅰ期;由皮损情况或者真皮层暴露情况为Ⅱ期;缺少全程皮肤,能够观察到脂肪、肉芽组织等为Ⅲ期;缺少全层皮肤或者组织为Ⅳ期;缺少全称皮肤或者组织,因为有焦痂、腐肉覆盖无法了解组织缺失情况为无法分期;持续指压后皮肤组织未出现变色为深部损伤。③患儿其他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
2.1 两组患儿舒适度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舒适度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压力性损伤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压力性损伤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儿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长期卧床患儿皮肤敏感性、身体机能、免疫力等处于下降状态,加上患病后大多数患儿会发生营养不良,使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5]。本研究对过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采取有效靶向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患儿舒适度,还能有效减少压力性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保证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缩短康复周期,提高预后质量。多功能康复护理床属于一种康复站立锻炼器材,同常规护理床比较,多功能康复护理床的床体能够垂直升降,可帮助患者进行直立锻炼,帮助其逐步恢复下肢负重能力,利于维持身心状态稳定,缩短康复进程[5]。康复护理通过给予患者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指导和干预,帮助其有效控制压力性损伤发生,在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增强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干预在帮助患儿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满意。分析认为,多功能康复护理床不仅能够帮助患儿调整身体姿势,还利于康复站立锻炼,方便且安全,利于患儿舒适度提升[7]。联合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反复向患儿及日常照护人员强调康复干预的作用和重要性,并给予个体健康教育,可促进其康复认知度和重视度提高,利于康复意识增强,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通过制订靶向性康复计划并付诸实施等,提高患儿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开展,利于提高舒适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干预在帮助患儿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方面效果满意。分析认为,患儿使用多功能康复护理床可帮助其完成翻身、伸腿等调整,利于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最终促进患儿护理舒适度提高[8]。联合康复护理,加强患儿及日常照护人员关于压力性损伤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力度,可帮助患儿及日常照护人员加深该症状性质、特点了解,并提高重视度,促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康复护理措施的执行。患儿入院后,立即对其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具体康复干预措施。对压力性损伤相关诱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居住环境、使用物品、皮肤、营养状况等展开靶向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干预在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满意。分析认为,多功能康复护理床具备多种训练功能,通过辅助患儿进行站立锻炼促进其全身血液循环及新代代谢速度,循序渐进提高肢体负重能力,胸腔容积得到一定恢复,增强肺部水化能力,从而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联合康复护理,注重日常照护人员靶向性护理指导和对患儿实施靶向性康复干预,从患儿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为其进行系统、规范康复干预,锻炼肢体功能,增强体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长期卧床患儿应用多功能护理床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舒适度,减少压力性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该联合干预模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