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林草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3-12-28 11:48彭海龙
甘肃林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丹县山丹沙化

彭海龙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北纬37°51′~39°03′,东经100°41′~10l°42′之间,属张掖市管辖,东靠永昌县,西邻民乐县,西北与甘州区接壤,东南与肃南县皇城镇相连,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海拔1550米~4441 米,地势三面环山,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结合山丹发展实际,全面分析本地林业和草原发展现状,寻找制约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所在,为山丹生态功能型和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一、发展现状

山丹县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资源体量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全县面积815 万亩(含山丹马场308 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69.8 万亩(县域辖区63.96 万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黄山和龙首山片区24.23 万亩、山丹马场81.61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94%;草地面积405 万亩(县域辖区283.12 万亩、山丹马场121.88 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5%;湿地保有量36.26 万亩(县域辖区2.09 万亩、山丹马场34.17 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61.3%;沙化土地面积27.23 万亩,其中列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面积15.17 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6%。全县分布有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53 种,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4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丹县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水量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山丹县是甘肃省18 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区域,年均降水量仅202 毫米。随着气候大环境的变化,河流来水量和地下水资源日益匮乏,祁连山雪线逐渐上移,全县年入境水量递减速度逐年加快,水资源总量仅为1.24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0.06 万立方米,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植被不断退化,导致一系列因水资源供需矛盾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资源总量减少,林草分布不均。全县森林面积101.59 万亩,森林分布主要集中于祁连山系、中高山区和绿洲区域,植被生物量增长缓慢,加之长期干旱少雨、放牧等影响,草原退化加剧、林木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到634.67 万吨,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200~2500 吨/(平方公里·年),对区域人居环境及生态建设构成了巨大威胁,生态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是沙化趋势明显,治理难度增大。山丹县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重点县,全县沙化土地面积27.23万亩,其中:轻度危害面积0.03 万亩、中度0.69 万亩、重度10.92 万亩、极重度15.6 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21.69 万亩,其它受沙化影响威胁的土地面积220.55 万亩。根据近几年监测情况,山丹县年大风天数平均为10 天~50 天,固定沙地、戈壁、风蚀残丘、潜在沙化土地总体呈扩展趋势,直接影响河西走廊林草业生产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缓慢,区位优势不足。山丹县在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大力实施滴灌节水工程,但由于干旱缺水,现有节水工程仍无法保障生态用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升级,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了较大反差,区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尚未形成。县内林草产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林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稳定,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

五是治投矛盾突出,投资机制缺失。“三分造林、七分管护”,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任务艰巨与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主要依靠中央生态转移支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和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县域开展的各类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资,高度依赖中央财政投入,配套资金缺口大,持续开展生态工程治理难度增大。国家财政补助标准过低,营造林工程缺乏管护、抚育和水利配套等基础设施资金,生态成果巩固难。林草生态保护和建设更多体现在生态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低,难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机制。

三、思考对策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筑牢生态屏障。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城镇规划等各类规划衔接,调整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发展空间,科学划定现有绿色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区域。认真落实林长制,夯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实现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巩固提升现有森林质量,采取综合治理、抚育改造、低质低效林改造、树种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不断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防风固沙功能。补齐山丹县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短板,打造生态功能稳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屏障重点县,筑牢绿水青山建设底板。建立整体生态平衡补偿机制,减少因管护不当引起的林木质量下降或面积减少,促进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山丹县可持续发展提供区域性生态保障。

(二)强化草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质量。草原是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山丹的主阵地。全面加强草原保护,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严守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协调草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健全林(草)长制工作协调机制。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全面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划定和保护基本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实施草原围栏建设、退化草原治理、有害生物防控等综合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内废弃定居点、矿山矿坑、沙坑等缺少植被的区域及严重退化草地,采取地面修整、人工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修复,确保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取得实效。

(三)加大防沙治沙力度,维护生态安全。加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争取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防风固沙、沙产业发展等国家重点工程。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保护沙区植被,增加林草盖度,强化土地荒漠化治理政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具有山丹县特色的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园,打造规模化防沙治沙示范县。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不断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划定湿地补偿红线,严格限制湿地转为建设用地。开展退化湿地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祁连山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濒危物种种群保护,构建智慧管护监测系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完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为山丹县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夯实基础。

(五)推进保护能力建设,稳固生态存量。山丹县干旱少雨、土地瘠薄,生态条件脆弱,林草资源存量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管护任务十分艰巨。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目标责任,构建长效机制,有效保护现有林草资源,巩固造林成果,强化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护队伍素质,充分利用先进林草技术和智慧林草平台等先进手段,对现有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巩固林草资源存量,确保资源安全。

猜你喜欢
山丹县山丹沙化
山丹马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全面启动
大兴安岭地区山丹种子萌发研究
情系幼教爱满园——记山丹县幼儿园园长舒燕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丹烙画在农村小学的传承和发展
推进和谐教育 享受成长快乐——砥砺奋进的山丹县清泉学校
走进山丹军马场,在焉支山下策马扬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山丹县为例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山丹县注重“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