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建技术融入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2023-12-28 15:45莉,赵静,李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4期
关键词:例数情绪满意度

张 莉,赵 静,李 蕾

(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老年抑郁症是目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自知力差、精神运动性迟滞、焦虑、行动能力差及躯体疾病共患率高等,且伴随高自杀率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类似痴呆症状[1],致使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损伤社会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威胁,加重社会与家庭负担。认知功能损害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即使进入稳定期其认知功能损害依旧存在,是影响康复并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2]。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的难度较大,且病程较长,故而将治疗时间窗缩短及将有效治疗方案尽早明确为精神科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老年抑郁症患者还伴随理解能力降低和躯体疾病,性格固执化,导致临床护理难度增加。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应用较多,通过认知重建这一项核心技术可以减轻患者认知损害,进而强化临床治疗效果。为具体探讨认知重建技术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选取20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2020年9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①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抑郁症[3]诊断标准相符,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18分;②年龄≥60岁;③入组前2周无精神类药物或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应用史,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心理治疗;④受教育年限>6年;⑤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器质性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精神障碍;②合并其他影响脑部结构与供氧疾病;③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正接受心理治疗、严重自杀倾向及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④物质滥用史;⑤依从性差。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男46例、女54例,年龄60~79(68.54±4.32)岁;受教育年限6~16(11.25±1.37)年;婚姻情况:未婚2例,已婚68例,丧偶或离异30例。观察组男44例、女56例,年龄60~78(68.26±4.17)岁;受教育年限7~16(11.36±1.45)年;婚姻情况:未婚3例,已婚69例,丧偶或离异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让患者不要过于纠结自身病情,学会自我转移注意力;定期组织讲座与展开视频会议等宣讲抑郁症相关知识,对患者相关疑虑予以解答。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开展每月随访,时间为20~30 min,掌握患者居家期间躯体症状、睡眠及用药等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照顾情况,若有必要可通过微信语音或视频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时间为6周。

1.2.2 观察组 强调患者心理护理,并融入认知重建技术,由护龄不低于5年,并且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开展,共5名,对所有组员开展认知重建技术的相关培训,确保能够充分掌握该技术的核心要点及实施流程,护士长为组长,督促护理内容的实施,共干预6周,具体如下。

1.2.2.1 第1周 入院后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开展友好交流,引导其熟悉科室环境与医护人员,使用量表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并据此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让患者意识到积极治疗的临床意义,同时有利于减轻患者对医护工作者与院内环境的不安感与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一对一”交流、专业讲座及集体游戏的开展让患者与家属基本了解抑郁症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危害性,并在交流期间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烦闷、顾虑等,适时鼓励并引导其发泄,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举例治疗成功案例,若有必要可邀请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信心。了解患者有无睡眠障碍,通过制订日常作息表与放松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应用问题解决列表与自杀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纠正歪曲认知。

1.2.2.2 第2周 护士引导患者对“情绪”与“自身行为”的关联予以思考,组织患者间沟通交流,并通过情景模拟、正反案例法将二者互相影响的关系直观演示出来,使患者意识到自身抑郁症行为如何影响自身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又会如何反作用于抑郁症,并充分意识到哪些行为有利于情绪管理、而哪些行为会加重负性情绪等。指导患者掌握各项心理护理技巧,如冥想、心理暗示、移情、音乐疗法及以情胜情法等,使其能够合理使用以缓解负性情绪,对配合较好者可多鼓励与表扬,期间要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与隐私。

1.2.2.3 第3周 护士要引导患者思考“心理问题”与“认知”的关联,可通过在微信群内推送励志视频、健康手册发放及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让患者充分意识到自身不合理认知会如何影响自身病情,而非周围某些特定人事物刺激引起的。在开展个体化心理辅导时可引导患者回想对自身情绪产生影响的经历或生活遭遇并讲述,辅助分析原因,使其充分了解不良认知与情绪的关联。

1.2.2.4 第4~5周 结合前3周的实施内容,护士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不良认知与行为并积极纠正,可鼓励患者选择对身心有益的行为以增加情绪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防止自我封闭而陷入不良情绪中;还可通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等帮助患者建立科学认知思维。

1.2.2.5 第6周 主要对患者建立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正确认知思维予以积极巩固,提高患者适应与应对生活中负性行为的能力。通过微信群患者可自主沟通交流,分享自身情绪管理的经验与体会,通过病友间分享以增强抗病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情绪状态:于干预前后采用HAMD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两组抑郁症状予以评估,其中HAMD共15项内容,每项评分1~4分,总分60分,抑郁严重症状正相关于评分;GDS共15项内容,每项评分0~1分,总分15分,评分与抑郁程度正相关。②护理效果:依据HAMD减分率评估,减分率≥75%判定为痊愈、减分率为50%~74%判定为显效、减分率为25%~49%判定为有效、减分率<25%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认知功能:于干预前后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认知功能予以评估,其中MMSE涵盖7个维度,即地点定向力、时间定向力、延迟记忆、即刻记忆、视空间、计算力与注意力及语言,共30个题目,回答错误为0分、回答正确为1分,总分30分,评分与智力水平正相关。MoCA量表共11项,即语言流畅性、语言重复、定向力、抽象能力、视空间能力、数字广度、画钟测试、延迟记忆、命名、计算力及注意力,患者接受单独测试,总分30分,≥26分即可判定为认知功能正常。④睡眠质量:于干预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睡眠质量,共7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3分,总分21分,评分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⑤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涵盖服务态度、知识宣教、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及护理内容,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加,此类患者心理与生理机能均逐渐老化,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老年抑郁症即早期抑郁发作持续至年龄≥55岁或复发于55岁后的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首次抑郁发作年龄>60岁的晚发型老年抑郁症,临床特点为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处理信息的速度下降及记忆功能受损,此为临床治疗难点,也是导致症状残留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会对患者康复与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4-7]。有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广泛存在,且抑郁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损害越明显[8]。目前各类指南中推荐用于治疗老年抑郁症的药物较少,而单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确切疗效[9];故而要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应用较多,操作性较强。目前多项研究[10-12]对抑郁症患者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了研究,如认为首要目的在于解决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问题及症状体现,并经过团体活动逐渐解决其人际交往能力;或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发作期或恢复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完全恢复正常的难度较大。这可能关联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即抑郁症发作时炎性因子水平提升,即使情绪缓解其水平也无法随之恢复,加之发作前遭受生活事件刺激,应激调节失衡后诱发高皮质醇血症,对海马皮质醇受体产生持续刺激后引起海马萎缩,此为不可逆征象,即使情绪缓解认知功能损害亦会持续存在[13-14]。

认知重建技术为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基于情绪掌握认知理论,认为行为与情绪表现的根源为个人的信念与思想,功能失调性认知会引起非适应性行为或情绪障碍,因此要对不良认知予以识别、评估及矫正,辅助患者对自身非理性信念予以挑战后促使消极行为得以改变。有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有较高非理性信念水平,应对方式也多为幻想或回避[15]。而认知重建技术有利于帮助患者认知现实并对合理、适应性及积极想法予以重建,引导患者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采取正确评价,并学会整合资源、积极求助,在应对问题时更加积极。因此在心理护理中使用认知重建技术要先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并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后续操作做好铺垫;而后引导患者对“情绪”与“自身行为”及“心理问题”与“认知”的关联予以思考,提升情绪管理水平,纠正错误认知;鼓励患者积极融入社会,减少自我封闭行为,再充分巩固上述内容,提高患者适应于应对生活中负性行为的能力。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提升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还可有效改善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减轻抑郁情绪,并改善睡眠质量[1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在心理护理中融入认知重建技术主要通过护患沟通交流实现,护患关系更好,且护士均经过充分培训后上岗,护理操作技能与专业水平均较高,使得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中融入认知重建技术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例数情绪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更正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