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霈,党国伟,杨文博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对疾病早期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为防止肿瘤复发与远处转移,往往采用放化疗予以辅助治疗[1]。而对中晚期患者,放化疗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2]。放化疗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患者身心均带来巨大负性影响,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3]。因此,提高宫颈癌放化疗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尤为重要。症状管理理论(SMT)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并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症状体验、症状管理策略与管理结局3个方面,运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干预中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提升其生活质量[4]。个案护理模式通过了解分析患者个体差异,并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5]。本研究将基于SMT的个案护理模式运用于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中,获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于本院行放化疗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宫颈癌诊断标准[6],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预计生存期高于6个月;临床分期≤Ⅲ期;符合放化疗适应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有精神或严重心理疾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年龄31~69(50.57±6.23)岁;病理分型:鳞癌37例,腺癌8例,鳞腺癌1例;受教育年限(11.67±1.32)年;病理分期:Ⅰ期14例,Ⅱ期26例,Ⅲ期6例;手术27例,非手术19例。将2021年6月1例~2022年10月31日5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年龄35~67(51.24±5.67)岁;病理分型:鳞癌39例,腺癌13例,鳞腺癌2例;受教育年限(11.85±1.39)年;病理分期:Ⅰ期13例,Ⅱ期30例,Ⅲ期11例;手术28例,非手术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入院健康教育、遵医嘱用药、患者病情监测、生活辅助、心理疏导等,同时做好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工作,定期进行冲管、封管,保持管道通畅。避免置管患者上肢剧烈活动,以免导管扭曲、折叠。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SMT的个案护理模式。①干预前:由研究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制订健康知识教育课件,包括疾病概述、日常饮食运动方案、常见放化疗方案、规律治疗与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常见放化疗副作用与处理等。入院后组织患者参加每周2次的集体知识讲堂,由医护人员根据课件进行知识讲解,从浅显的内容逐渐深入,发放知识手册供患者日常阅读。②入院后: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中症状评估部分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13个症状,划分为病感症状群(睡眠不安、疼痛、口干、肢体麻木)、疲乏症状群(疲乏、气短、健忘、嗜睡)、胃肠道症状群(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情绪症状群(苦恼、悲伤)4个维度,对患者评估结果予以记录,并制成小卡片挂于床头。a.对病感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嘱其多饮水,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加强疼痛管理: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热敷、按摩疼痛部位,同时建议患者观看喜欢的剧集或读物转移注意力;嘱患者若感觉疼痛难以忍受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辅助患者制订规律作息计划,白天避免久睡,适当进行户外运动,睡前避免过于兴奋或暴饮暴食。对于睡眠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适量助眠药物。b.对疲乏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加强饮食指导,多食用优质蛋白,同时保证每日饮食热量;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包括步行、爬楼梯、四肢伸展等运动,每次20~30 min,每周3~5次;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若出现明显不适立即停止并告知护理人员,重新调整运动计划。c.对胃肠道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将放化疗时间调整至餐后1~2 h,建议患者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进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患者喜爱的食物。对胃肠道症状仍旧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可遵医嘱于放化疗前为患者注射胃黏膜保护剂。d.对情绪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每周为患者进行1次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的不安、焦虑等情绪,适当引导患者释放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运用音乐放松疗法,通过聆听柔和的音乐帮助全身肌肉放松,同时保持内心平和。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感知控制: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简化版疾病感知问卷(BIPQ)[7]、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AS-R)[8]对患者进行评估。BIPQ共包含9项,除第9项为对病因的描述外,其余8项均计0~10分,评分与疾病感知能力呈正相关;CAS-R共包含8项,每项记1~5分,评分与疾病控制态度及能力呈正相关。②症状群严重程度:干预前后分别采用MDASI[9]中症状评估部分对患者进行评估,分为情绪症状群、疲乏症状群、病感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4个维度,共13个症状,每个症状根据严重程度计0~10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③自我管理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10]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管理(11项)、症状管理(7项)、心理管理(9项)、与医护人员沟通(4项)、信息管理(3项)、自我效能感(10项)6个维度,每项计1~5分,评分与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④治疗依从性:患者无需医护人员或家属督促能自觉主动配合全部放化疗为Ⅴ级,患者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督促下能配合全部放化疗为Ⅳ级,患者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督促下参加全部放化疗的80%及以上为Ⅲ级,患者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督促下参加全部放化疗的30%~80%为Ⅱ级,患者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督促下参加放化疗不足全部疗程的30%为Ⅰ级。⑤不良反应:化疗不良反应包括静脉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等;放疗不良反应包括阴道炎、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等。
2.1 两组干预前后BIPQ、CAS-R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IPQ、CAS-R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MDAS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MDAS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5 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6 两组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宫颈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且近年来呈逐年攀升趋势[11]。我国宫颈癌疾病负担严重,因此不断优化宫颈癌放化疗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积极意义。
放化疗虽然能发挥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但治疗周期较长,同时会诱发系列症状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且随着症状群严重程度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也显著下降[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MDAS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基于SMT的个案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症状群。分析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症状予以评估,并根据结果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冷敷、按摩等方式能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促进镇痛物质的分泌,同时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再加上科学合理的镇痛药物使用,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肿瘤患者由于体内儿茶酚胺分泌促使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再加上疼痛与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常导致睡眠质量显著下降[13]。本研究通过督促患者规律作息,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疲乏是宫颈癌患者放化疗时常出现的生理症状,不仅难以通过休息缓解,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降低生活质量[13]。相关研究指出,机体活动功能是影响肿瘤患者疲乏的重要因素[14]。本研究通过指导观察组患者规律运动,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与活动功能,还能提升其免疫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疲乏症状。对于胃肠道症状严重的患者进行放化疗时间与饮食调整,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同时音乐放松疗法能调节大脑皮质,改善负性情绪的同时起到缓解疼痛、改善睡眠的作用。
疾病感知控制力是患者面对疾病时,认为自己能通过自身知识与经验应对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因而疾病感知控制力的提升能促使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疾病治疗,利于其病情恢复[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BIPQ评分、CAS-R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较干预前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基于SMT的个案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疾病感知控制力,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本研究将疾病知识分为多次向患者讲述,降低患者学习难度,通过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随着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加深,其自我管理能力也随之上升。同时伴随着积极正确治疗观念的树立,症状群严重程度的改善,患者对于治疗的惧怕感也随之降低,治疗依从性提升。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放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为观察组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各症状群严重程度的降低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SMT的个案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放化疗期间各症状群,加强其疾病感知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