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燕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也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四力”之中,脚力不仅是基础,更是学好用好调查研究这个党的传家宝的根本保证。
一、脚力锤炼优秀品质
作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因为新闻现场是记者的主战场,如果不到现场,怎么会了解情况,发现新闻?如果不调查研究,怎么会辨别真伪,还原新闻?更不会有笔下生花。所以,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不假。新闻记者只有夯实脚力,奔赴新闻现场,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写出真实、鲜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新闻报道。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历时10个月艰苦跋涉,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内蒙古等地区,乘羊皮筏子,过雪山草地,察风土人情,写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曾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写出了—系列震撼人心的新闻佳作。80年代,在中国新闻界几乎无人不知罗开富,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走完红军长征路的记者。他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368天,即使在大腿骨折、肝炎病复发的情况下也坚持每天行走、每天采访、每天写稿,发表了大量沿途见闻,并出版了《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和《红军长征追踪》两本书。他的这一壮举在新闻界引起轰动,留下了闪亮的一页。
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用脚力诠释了新闻的生命与意义,用实践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今天的全媒记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面对当前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新闻记者就是要通过脚力,深入基层,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有炼就一副“铁脚板”,才能担当起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重任。
二、脚力挖掘新闻素材
脚力是获得新闻素材的基础,素材是笔力之源。要想拿出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走出编辑部大门,深入一线把握党情舆情,体察社情民情,实地采访挖掘新闻素材。因为,好素材正是来源于生活之中。
只有经常走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捕捉到新闻线索,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使新闻价值得到展现。兰州广播电视台传播中心创作的《踢球吧,孩子》《新时代的我们》《西北孔道》《明月何曾是两乡》4部作品获得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奖项。纪录片《新时代的我们》获得第四届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推优活动特别奖、优秀导演奖、2021年度“甘肃广播影视奖”电视社教一等奖;纪录片《大豆谣》获得第四届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推优活动优秀短片奖;纪录片《明月何曾是两乡》获得中国视协第十五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推选活动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对农专题节目优秀作品、中国视协城市台工作委员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及“千年运河浩荡新生”主题原创视频作品纪录片好作品奖,同时获得2021年度“甘肃广播影视奖”电视社教一等奖。每一部片子从筹拍到完成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踢球吧孩子》实地采访、拍摄、创作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团队数月时间吃住在山里,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拍摄。
2023年4月,兰州网络广播电视台捕捉到榆中县和平镇范家营村返乡青年赵元栋创业线索后,记者多次前往范家营村深入采访,与本人、村民、村两委会、驻村工作队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采访,新闻素材丰富鲜活,最终推出一访赵元栋——《乡村振兴呼唤新型领头雁》、二访赵元栋——《让青春之花在田野上绽放》。两篇新闻专访一经播发,立即引起了社会好评和关注,省内重要媒体和网络也进行了转发。这一典型为返乡青年如何创业和振兴乡村树立了榜样,也增强了记者下基层、扎实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信心。
这些作品的背后体现的都是记者的脚力,他们奔赴兰州的各个角落,实地调查研究,挖掘新闻素材,用心打造宣传兰州这张名片。
三、脚力把握新闻真实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网红、快手、抖音等新型传播手段,正在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除专业新闻队伍外,社会上许多人员也加入了自媒体传播行列,使新闻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那些不利于稳定的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了不应有的舆情风险,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传播者的脚力不够,没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去伪存真、还原事实。
案例一:河南暴雨民众抢酒
2021年7月22日,沸点视频官方微博发消息称:河南郑州暴雨导致南四环附近一仓库被洪水冲毁,近两万箱酒全部被冲走。女老板跪地痛哭恳请归还,女老板的妹妹徐女士称,大家找酒时遭到哄抢,拦都拦不住。姐姐赶过去跪地痛哭恳请归还。
真相:经官方凋查后,河南共青团用官方微博发出了澄清声明,在微博中附上了现场的原视频,对沸点视频的文字表述以及视频配音和字幕予以否定。在该视频中,许多路人把洪水中捡到的白酒送还女老板,女老板对主动归还白酒的路人跪地感谢。
报道何以失实?问题出在事发时记者并没有在现场详细调查,错把“跪地感谢”编发成了“跪地恳请归还”。并发布相关视频,本应传播真善美,结果成了假新闻。
案例二:兰州将对全市进行空中消杀
2021年10月28日晚,在微信、微博平台有网民转发消息称“明早6点至晚6点,直升机对兰州空域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空中消杀工作,重点区域为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由于此次消杀浓度较大,请各区域市民紧闭窗门,非必要一律不许出门,严格封闭全市所有小区,规定时间内车辆一律不许上路,人员不许流动,注意安全!”一时间,搞得人心隍惶。当日晚,兰州晚报记者及时走访调查,经相关部门核查为假信息,纯属谣言,并及时进行了报道。望广大市民不转载来源不明的网上虚假信息,理性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中国甘肃网也进行了转载,以正视听。
事实证明,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新闻记者不仅要擦亮眼睛,更要脚踏实地。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痛点、焦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反对瞎说,及时传播正能量,发挥正效应。由此可见,脚力是获得优秀新闻作品的活水源头,调查研究更是杜绝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和虚假新闻的防火墙。
四、脚力提升新闻素质
众所周知,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达到的一定水平。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要想提升新闻素质,无疑路在脚下。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学会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2019年6月13日,湖南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深情藏沃土,青春献三农——记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周楠》,從这篇通讯报道中我们看到,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80后的“三农”记者周楠远离聚光灯,甘于寂寞,行走在山水田野间,话农事、听乡音,乐此不疲。9年扎根基层,进村、入户、下田、翻山淌水,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足迹遍布湖南广大农村地区。他采写的《洪水来处,那最温暖的深夜食堂》,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长沙市民自发抗洪的故事,被读者称赞为“洪水中最温暖的报道”。他是“荣誉村民”,老支书夸他“不简单,对农村问题很了解。”他更是拼命三郎,“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新闻价值,越需要记者抵达现场”。这是他的工作格言。由于深入一线,敢于调查反映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周楠先后有30多篇新闻稿件获湖南省、新华总社新闻奖项,也深受社会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记者周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脚力的活力和调查研究的内涵,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做出了榜样。正如他的感言,每一个字,每一篇稿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脚下泥土、背上汗水的多少。
由此我们可以界定,在全媒体时代,要想提升记者的素质,书写新时代的好故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关键。脚力深入生活、眼力辨别真伪、脑力勤思善考、笔力精彩纷呈,这是一个统一于新闻实践的过程。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走出去、走下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挖掘新闻富矿,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正能量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