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对甘肃“强省会”的启示

2023-12-28 19:45梁顺强张雨田窦雯婵徐彦英
发展 2023年9期
关键词:合肥集群产业链

梁顺强 张雨田 窦雯婵 徐彦英

省会强,则全省强。近年来,合肥市通过一系列投融资蹚出了“合肥模式”,即以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和股权纽带为突破口,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招商引资,工业迅速崛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合肥经济总量达1.2万亿元,约为兰州的3.6倍,比甘肃全省略高0.08万亿元,“合肥模式”可为甘肃“强省会”提供借鉴。

一、合肥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自2005年台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质量双提升,形成强大产业竞争新优势。2005-2022年,坚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推进路径,先后引进美的、格力、海尔、京东方,押注半导体产业,接盘科大讯飞,引入蔚来、大众汽车,投资维信诺,成功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5家,较2007年增长了2.88倍;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292.2亿元增加至2022年2603亿元。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895.66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44.63倍。

(二)工业体系加快构建

合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37个工业行业、涉及200多个工业门类、涵盖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获批家电、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集群、“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型显示集群、中国声谷、“光伏第一城”等高质量产业生态圈。

(三)新兴产业集聚壮大

合肥以前瞻眼光抓新兴产业,敢于“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新兴产业在先进制造业体系中作用日益明显,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3%,占规上工业比重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4%,创历史新高。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城市并列第4、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集成电路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晶圆代工产能位列全国前三,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占全球1/10。全球最大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量子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链产值同时首次破千亿元。

(四)企业实力持续提升

2022年,合肥净增市场主体16.6万家,总量突破150万家大关。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家,总量达2485家;新增百亿工业企业6家,创历史新高,总数达19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家,总数超64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总数达139家,总量实现一年翻番,居全国城市第14位;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4家,总量达77家,居全国城市第12位,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2位;新增“灯塔工厂”2家,总数达4家,居全国城市第2位。

(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2022年,合肥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35%左右,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全国第2个获建综合性国家科學中心,首个挂牌国家实验室,建成运行深空保测实验室,已有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0余个,拥有中国科大等高校60所,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新型研发机构37个,服务院士138位。“科大硅谷”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合肥成立,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诞生。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合肥跃居2022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较2021年提升18位。

二、“合肥模式”经验做法

(一)解放思想,创造条件谋求发展

解放思想,贵在实干。“合肥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思想的解放、眼光的长远、思路的开阔,抓开放、促发展的思维超前、措施超常。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战略取向,将主要精力用于搞开放、谋招商、抓项目、促发展,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向产业发展倾斜,推动产业加速集聚。坚持开拓创新精神。抢抓机遇,发扬拼搏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上,实施产业基金模式,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秉持求真务实作风。敢于接盘、不怕风险,在产业布局、市场开拓、实现路径等方面的许多做法,展现了政府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科学的决策和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二)创新引领,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抢占先机,创新优先。合肥借助“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创新生态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出台系列创新政策。在科技创新领域平均每年出台10条涉及企业类、平台类、成果转化类的配套扶持政策,不断激发企业科研攻关动力、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引培创新人才。聚焦引培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密集出台人才发展“6311”工程、人才政策“20条”等系列政策,壮大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打造强大人才“磁场”。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借助与中科大、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打造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地,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土转移转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投资驱动,助推工业提档升级

项目建设,投资驱动。合肥通过创新产业融资模式,有力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快速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金。建立“国资促投”招商引资新模式,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政策资金作用,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产业投资运作模式,筑强全生命周期投资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创新产业投融资模式。以股权投资思维做产业导入,以投行方式做产业培育,加大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投资,围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集群。强化基金支撑作用。先后成立了250亿元芯屏产业基金、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5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数十只产业专项基金,引导基金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四)招商先行,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发展,招商先行。合肥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强力推动招商工作提质增效。持续瞄定“招大引强”。塑造工业产业发展新优势,蹚出一条“领军企业重大项目-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产业基地”合肥路径,以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进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加速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高地。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前沿领域,结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联合头部企业,对准产业链以及产业生态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实施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开展投资型招商模式。通过财政资金增资和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等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以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的方式,用“股权投资”的思路代替招商和产业扶持政策,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

(五)精准培育,打造产业发展洼地

精准施策,积极培育。立足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精准培育优势产业,加速产业集聚集群式发展。优化营商扶商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土地、人才、信息等要素支撑,促进更多社会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省级先进制造业政策资金投入,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撬动社会投资。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精准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加大对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通。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载体建设,利用互联网与制造融合技术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对甘肃“强省会”启示

兰州作为甘肃省会、黄河上游最大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在西北地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工业强,则经济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合肥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兰州“强工业、强省会”学习借鉴。

(一)强化市场化运作思维

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破冰,强化市场化运作思维,凝聚振兴发展动力。一是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对标先进地区,结合兰州实际,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向上争取攻坚战,形成抓工业促发展最大合力。二是转变行政化思维方式,用好市场化手段发展产业,国有资本投融资模式从“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为主转向“资本运作、基金支持”为主。引进发达地区成熟的要素市场在兰州设立市场分部,建立健全用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市场。三是强化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专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找准适合发展路径,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提高投资成功概率,培育一批支撑性强的高成长性企业,形成兰州产业创新发展独特竞争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借助创新生态优势,率先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一是强化协同创新,探索“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龙头带动,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二是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产业需求,建立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目录,组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交流合作,加强兰白一张江合作,在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科技飞地”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三是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化与主要节点城市、创新策源地城市重点领域科技合作。加强对外资源对接,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甘肃,加快兰白协同创新高地建设。

(三)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

始終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产业的“牛鼻子”,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式发展。一是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招商团队要对兰州及甘肃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仅要了解市域及省域发展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短板弱项,以及企业主要产品、原料需求,还要了解国家、省级、市级产业政策。二是把产业链精准招商摆在关键位置,围绕重点产业和细分领域产业链,及产业发展所需包材、检测、物流等关键基础配套,凝炼包装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形成产业生态。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落实惠企政策,助企纾困解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更多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着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增强项目投资吸引力。

(四)创新产业投融资模式

通过投资驱动项目建设,创新产业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工业快速发展。一是建立产业投融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政府资金投入管理办法、人才培育计划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和尽可能细化的操作程序,围绕主导产业全链条重新梳理形成重点招商名单,重新编制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引资目录图谱等。二是聚焦主导产业设立政府基金,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设立专项政府投资基金,打造“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模式。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城市建设、文旅融合和公共交通等领域,加快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国有资产投平台。三是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市场化投融资机构合作,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建立国有资产市场化安全退出和监管机制,确保政府资金保值增值、安全可控。

(五)加大产业精准培育力度

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精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一是以延伸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建立兰州“四梁八柱”工业体系助推全省“1+N+X”政策体系构建,聚焦传统支柱产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息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嵌入到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等产业链各环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石化、建材、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和高端医疗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链上下游要素配套协作,从补链强链、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基金支持等方面推进产业链从中低端迈向高端。三是抢抓“双碳战略”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及其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兰州发展的新引擎。

(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和优化县域发展布局为主线,形成强大发展竞争优势。一是加大对省会兰州三县五区在项目审批、土地指标、资金安排和政策制定等倾斜支持力度,举全省之力再创“兰州制造”辉煌,推动兰州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持续扩大,提升省会兰州城市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各市州一体化发展。二是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打造协同创新、联动互通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经济发展引领作用。支持兰白定地区加快同城化进程,提高省内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大力弘扬玉门油田“三大四出”等工业精神和红色文化,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全面提升“兰州制造”“精致兰州”“甘字号”“如意甘肃”等品牌影响力,借助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推动甘肃项目投资、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猜你喜欢
合肥集群产业链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