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的实质在于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新样态。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在复杂情境中,道德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资源成事与成人的能力。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便在于复杂情境的驱动、知识结构化为条件、亲历高阶思维的实践以及认知与非认知的整合。为此,构建核心素养导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样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从简化到复杂情境驱动的学习。复杂情境是驱动知识与素养相互转化的中介。简化情境则只是一道“真人秀”式的“应用题”,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套路性,难以驱动学生进行有挑战性的深度思考。核心素养导向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实现从简化到复杂情境的转变,所谓复杂情境即真实情境,意味着个体、共同体和学习任务间能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体现为开放性问题情境,进而能够将知识深埋情境之中,驱动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知识运用,从而实现素养生成。
二是学科与跨学科相协作的学习。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属性,它的生成要求学生能够建立学科间的联系,跨越学科的边界。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应帮助学生构建学科与学科间的连接点,超越特定学科领域的限度,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形成更强的关于知识之间联系、互动、交叉的理解力。
三是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学习。亲历高阶思维的实践过程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思维的发展不是简单遵循由低向高的线性过程,一旦脱离高阶思维的参与,所累积的知识难免异化为惰性知识。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旨在以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强调学习的发生,即对所学知识开展的高阶心智操作,将知识的识记、理解融入高阶思维实践过程中,成了高阶思维实践的副产品。
四是认知与非认知相整合的学习。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的学习结果,它还涉及道德观念与社会性情感等。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应实现认知与非认知的整合,既注重高阶思维,又强调价值观念的澄清与社会性情感的充盈。唯有使这两类学习均衡、协调地发展,才能为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价值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