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许雯燕,成怡琳,简晓彤
(珠海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农文旅融合是极具实践意义的尝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在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文化保护等相关研究中,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大量文献,为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次研究结合珠海市斗门区农文旅发展现状,明确研究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探寻促进农文旅协同发展的实践策略。
农文旅是以农业、乡村和生态环境为核心,将农业、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涵盖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从而打造融合型发展体系。旅游和文化融合,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附加值,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遗产,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方面,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农村地区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强文”,可拓展农业的旅游功能,促进一产、三产良性互补和农村农业生态资源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乡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合理开发乡村资源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经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市场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建设的独特之处是将乡村农业资源作为基础,将文化、旅游融入其中,构造融合发展体系。
作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点,珠海市斗门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该区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辖区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金台寺、菉猗堂、接霞庄、斗门古街等古迹。如接霞庄曾是富甲一方、鼎盛繁荣的赵家庄园,现已发展为一座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采用了有机种植、水培种植等多种农业种植技术,同时开设了农家乐、民宿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通过农业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接霞庄实现了农村产业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呈现了多赢的局面。十里莲江也曾面临农村空心化以及附近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斗门区对莲江镇进行了村容整治,对村庄岭南民居文化进行保护挖掘,通过农文旅融合、村企合作,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如今的十里莲江旅游度假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了以“农耕生活”为核心,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度假区内有多个景点,如油菜花田、稻田莲花、祈福墙等,游客可以进行水上漂流、生态摄影、露营野餐等活动。同时,度假区内也有酒店、民宿、温泉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和娱乐选择。这些地方的成功案例表明,农文旅协同发展机制是可行的,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斗门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许多新兴理念尚未在该区落地生根,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足,以及在城市化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等问题。因此,研究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探索解决之道,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全新的农文旅发展新理念,通过农文旅协同发展机制与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分析框架,构建斗门农文旅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评析农文旅发展演变数据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调控-适应路径。此外,还可以参考接霞庄、十里莲江等地的典型案例,加深对农文旅融合的理解和认知,促进斗门区农文旅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斗门区的综合实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各种条件得到了改善,民生设施、公共设施也得到了较好的完善,提高了农村的居住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落空心化和农村人文景观过度城市化,失去了原有的特点。如历史建筑老化,村民无序修建与翻新,对农村风貌二次破坏,使村落的观赏性受到影响。
各类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是乡村文旅收入构成的重要部分,但许多农文旅的产品单一、雷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首先,许多农文旅开发及其产品都是竞争关系,但他们却又出现同质化,使游客体验感低下。其次,许多农文旅的开发及其产品更新较慢,与大众审美不符,对游客吸引力较弱,导致游客黏性差。最后,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商品的交易量过度营销,拼凑各种文化、节日、活动,使淳朴的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味道,甚至一些民俗文化、绝活绝艺等因为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被弱化,民风民俗商业味越来越浓,文化味越来越淡,影响了农文旅的目标价值。
农文旅受当地条件和文旅市场影响,农村“精髓”“核心”与“灵魂”不明确,没有规划出发展蓝图,存在发展路径不明晰,策略定位不高、规划深度不够,与农村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化、乡村文明等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转变,出现规划滞后难以操作,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一些农文旅项目包装策划针对性不够强,忽视市场营销,没有专业的宣传推介。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营销宣传不够精准,整个环节缺乏全面规划,市场回报率不高。同时,由于投入回报比例不当,导致社会组织和企业拓展、参与项目宣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对于农文旅协同发展,国内很多地区探索了可供参考的发展路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以民俗风情小镇作为主要定位,以关中民俗文化作为核心主题,并与休闲生活方式相结合。在这里可游览其古朴的建筑,观赏其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品尝关中美食,近距离体验原生态民俗,从而促进了小镇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打造集稻田画观光、水稻种植等游玩体验于一体的稻米主题创意产业园。在给游客科普农耕文化的同时,还能沉浸式体验农耕的乐趣。这也推动了传统的农业观光游向田园乐园方向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坚定“竹海茶山明月窑”的发展思路,推出农事体验、制陶和竹编、织染体验等项目,还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实现了浪漫田园和文艺村落融合发展,使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共享。
云南楚雄市彝人古镇,以“昆明—大理—丽江”这一旅游线路为依托,将彝人古镇打造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集散地,在建设时融入了彝人原生态建筑文化、市井文化、生活文化、历史文化、歌舞文化和服饰文化等,打造了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乡村既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集聚文化旅游区可以将产业项目、特色文旅区连点成线覆面,积极构建以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核心吸引乡村文化旅游外围关联产业。同时,乡村聚集文化旅游区之间可横向、纵向联系,由此形成产业链,能够更有效率地在区域内整合大量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
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纽带。推进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对乡村旅游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系统全面的农文旅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更新的关键。可促进在乡村旅游集聚区内产业链的企业之间有机联系、横向产业之间围绕市场需求相互协作,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使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针对旅游产品同质化、模式单一、内涵贫乏等现象,需要致力于当地农文旅产品产业拓展,复兴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以文化为脉络,结合各种传统习俗、特色美食,形成地域独有的文创产品,并进行IP 的打造。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可通过创新设计等方式对其进行拓展,使产品多元化、特色化。也可打造体验式项目,在产品生产过程使游客参与其中。形成各种主题体验式农文旅活动,如参与文创手作,弘扬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传统美食制作,加入传统建筑的解读游览,参观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等。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将田园经济与农文旅策略相结合。依托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景观功能,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本研究基于对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验证研究区域的差别性和互异性,寻找促进珠海市斗门区农文旅协同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农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乡村旅游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乡村集聚文化旅游区的构建,则可对促进集聚区农文旅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这也证明了乡村旅游集聚区与农文旅发展的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