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年贾湖再飘稻香
——河南农业大学“旱改水”水稻复种成功

2023-12-28 04:20周红飞冯春久通讯员杨艺辰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23期
关键词:舞阳县周教授滞洪区

文、图/本刊记者 周红飞 冯春久 通讯员 杨艺辰

金秋十月,在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上百亩水稻开镰收割,履带式收割机在稻田里翻搅作业,黑土间翻腾着丰收的喜悦。河南农业大学专家自主选育的3 个水稻品种在这里试种成功,微风吹过,稻谷飘香,复现了9 000 年前贾湖人所创造的稻作农耕文明。

9 000 年前,水资源丰富的贾湖,被古人选中为北方第一个稻米生产基地。经考古发现,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植硅石、稻壳印痕以及上千粒炭化稻米,证明了这里当时已经有人工栽培稻,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丰衣食而知酒乐的贾湖人,为农耕文明标记了一个精彩的节点,中原也由此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

然而,沧海桑田,曾经水草丰美的贾湖一度洪水泛滥,水稻栽种绝迹多年。贾湖遗址所在的舞阳县,地势南岗北洼中间多河汊。遗址附近的沙河水面宽阔,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距遗址约3 公里处环绕向东而行,一泻千里。灰河由遗址西4 公里处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 公里,贯穿全境。贾湖遗址东侧不远处,就是泥河穿越的几个乡镇围起来的大面积自然洼地泥河洼,1955 年在此处建成泥河洼滞洪区。滞洪区平时用于农田生产,洪水期间为了保护下游漯河市和京广铁路,成为临时留滞洪水的水库,是淮河上游沙颍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游水库建成之前,这里屡次进洪,先人在稻田里丰收的好光景,成了遥远的回忆。

近年来,我国雨带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北方地区降水量总体增多,舞阳县包括泥河洼在内的20 万亩低洼农田,彻底成了“望天田”。只要夏季的暴雨一来,降水量骤增,农田就会被淹,收成就会大减,常年亩产五六百斤,有时甚至绝收。这几年,极端天气增多,发生在关键农时的连续降水更让农民叫苦不迭,减少气候不确定性和次生灾害给作物和农户带来的损失成为当务之急。

2019 年,以贾湖考古遗址保护区为核心的贾湖田园综合体开始筹建,规划进了包括泥河洼滞洪区在内的近万亩农田,想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路子。在田间,却迟迟见不到水稻——这一贾湖遗址重要文化符号的身影。“尝试过,试了几年都没成,断了。”舞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胡彦奇感慨道,“没技术,没种子,这是最大的难题。”没想到,两年后,河南农业大学(舞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成立,让9 000 年的贾湖稻作文化再现生机和活力。

2021 年7 月,河南农业大学(舞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在舞阳县泥河洼滞洪区成立。试验站以“专家团队入驻、科研项目入驻、博士研究生入驻”为运营模式,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传承贾湖9 000 年灿烂辉煌的稻作文化,依托“旱改水”技术复种水稻。

滞洪区低洼田“旱改水”,顾名思义就是旱田改水田,旱作物改水稻。低洼水田因为蓄水能力强的优势,可实现旱涝保收,是旱作物产量的2 倍。把水保住,是“旱改水”成功的关键。当年5 月,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周带领水稻团队率先进驻,开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发现,田地漏水很严重。今天上水,明天地就干了。”为了解决保水问题,在李教授的指导安排下,对40 亩水稻试验田进行了精心严格的土地平整工作,田块落差控制在了3 厘米,采用农机反复碾压、施用防渗剂等方法,压实土地,灌水泡田,形成保水层,解决了田地渗水的大问题。

保水的问题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让李教授发了愁。虽说舞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基本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当地农民常年种植旱作物,对于水稻的种植十分陌生。“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都是李俊周教授‘手把手’教我们的,给我们详细的技术指导。”如今已经是大田负责人的肖米仓谈及此事非常激动和满怀感激,当时他还是一位“零基础”选手。“就拿育苗来说,怎么浸种,怎么催芽,什么时候露白,什么时候播种到盘里,都要进行详细的指导,我们几乎每天都沟通。”李俊周教授一边说,一边展示着手机里和肖米仓的聊天记录,“在种植的关键节点,我们在地里一待就是好几天。”

在李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当地人员的细心照料下,第一年精心选育试种的豫农粳11 号、豫农粳12 号等4 个抗旱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表现良好,在生长中后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依然获得高产。“种植的水稻田间表现抗病、抗虫、活秆成熟不早衰、籽粒饱满、丰产性好,在这个地区非常适宜……”测产专家组专家的评语给李俊周团队和肖米仓等农户打了一剂强心针。在接下来的两年,河南农业大学水稻团队持续提供优质稻米品种和技术指导,试验田扩大种植面积,完善排灌设施,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把“靠天田”转变为“稳产田”打下了基础。

今年10 月17 日,河南农业大学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测产现场会在试验站的田间召开。经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测产,“豫农粳11 号”产量每亩600.68 公斤,“豫香糯”每亩667.88 公斤。“从产量‘三要素’来看,穗粒儿数有一百六七十粒儿,千粒儿重达25 克,亩穗儿数有23万穗儿左右,平均产量能达650 公斤。”李俊周教授高兴地说,“今年收成更好了,产量又高一些,熟像也更漂亮一些,高产的田块甚至每亩能达到700公斤。目前,已经筛选出来舞阳‘旱改水’适宜种植的品种,这条路子算是蹚出来了。”

良种配良法,旱地也能种出“金水稻”,田间摇曳的金黄稻穗儿挠得农户心痒痒。李俊周教授说:“第一年试种成功后,就有试验田周边的种植户找到我们了,想要我们的种子种水稻。”

“没种水稻之前,这片低洼地块的玉米产量每亩只有五六百斤,农民收益不足千元。有了农大专家做‘军师’,种植大户盛改玲今年果断种下了80 亩水稻,平均每亩收获1 200 斤,光卖稻谷每亩就能收入近2 000 元。如果再能打响‘贾湖大米’的品牌,收入肯定更高!原本只是想借水稻打响农旅结合的文化品牌,没想到,带来的经济效益超出预期。”胡彦奇主任迫不及待地说起了未来的计划,“我们准备摸排统计适合种水稻的地块和有意愿种水稻的散户,普及水稻种植的技术和方法,继续利用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和资源优势,扩大实施‘旱改水’项目,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李俊周教授也表示,下一步将推广机器插秧、无人机施肥等科技辅助手段,提高田间管理的效率。“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进行品种、技术的落地,真正把舞阳的‘旱改水’项目做好,把滞洪区低洼地的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

9 000 年后,贾湖丰收正忙。明年盛夏,这里将再现稻田青青、绿浪阵阵的美好景象。在现代科技的支持和当地农民的辛勤付出下,文化进程链条被再次连接和印证,这片土地古老的农耕文明抖落了身上满覆的灰尘,重现生机。

猜你喜欢
舞阳县周教授滞洪区
东淀蓄滞洪区完成退水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结束
舞阳县审计局机关党支部 荣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胖头泡蓄滞洪区的工程管理制度与职责探析
舞阳县
出身寒门就是过吗
舞阳县
舞阳县博物馆藏汉画像石 汉代民众身后的理想家园
汾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滞洪区设计
郑绍周教授从脾肾论治低颅压性头痛经验
大庆防洪王花泡滞洪区容许污染负荷量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