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新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乡村兴则国家兴。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数字乡村的内涵地位及安排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3 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加快推进郑州数字乡村建设,是我们必须破题作答的重大任务。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郑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郑州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将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发展相融合,使数字技术的信息红利不断向乡村扩散,催生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数字乡村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和数字技术优势叠加起来,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高效化水平,催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郑州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智慧农业作为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要素的渗透融合,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不断释放新活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化现代农业,从而极大地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也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新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高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技术真正赋能农业农村农民。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应成为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区。数字乡村建设既是郑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选项”,也是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答题”。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郑州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乡村文化创新高地等,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推进郑州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打造数字乡村样板、构建智慧城市,为建设更智慧化、更高水平的“数字郑州”注智赋能,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基层智慧和基层力量。
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在于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和“硬骨头”、痛点和难点。数字乡村建设是郑州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郑州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郑州做强做优做好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基层数字化服务,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数字文化,构建便捷智能的数字社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打通农村信息孤岛,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改革,推动农村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目前,郑州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仍缺乏统一、规范、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规划。郑州虽然制定了《郑州市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计划方案》《2022 年郑州市数字乡村示范建设实施工作方案》等文件,但是在乡村规划、规划实施、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等环节仍缺乏有效统筹,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基层实际的结合有待加强,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在县、镇、村层面,县域缺乏推动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整体规划;镇区之间数字经济水平、数字化治理水平等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部分乡村缺乏统一的统筹规划及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制度机制,缺乏数字乡村建设的敏锐度和先进性。
当前,郑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仍存在短板,还无法充分满足乡村建设的现实需求。5G、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也处于起步阶段。与东部沿海省市的乡村相比,郑州乡村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不够完善。与城市相比,郑州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也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农村大数据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数字技术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的数字化需求。
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制约是缺乏人才。一是缺乏数字素养较高的基层党员干部。一些基层干部对数字乡村建设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且数字素养不高,不擅长使用数字平台。虽然现在提倡基层干部年轻化,但是从总体看,各地仍缺乏数字素养高的年轻干部。二是缺乏数字人才。部分乡村缺少数字人才,尤其是缺少可以带领村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同时,也缺乏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和深度参与。三是村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村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但一些村民知识有限,接受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数字素养总体偏低,导致数字乡村建设成效不佳。
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乡村存在硬件软件欠缺、技术瓶颈等问题,导致数字乡村建设效率不高。当前,乡村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技艺、遗迹等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影响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有的村庄虽然建立了村务电子化平台,但仍处于初步推广阶段,未实现常态化运作。这是因为,一方面,村干部习惯了线下的办事方式,改变固有的习惯需要较长的调整和适应过程;另一方面,村干部、村民对电子化办理事务的操作流程不太熟练。此外,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降低了数字化党务、政务的处理效率。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许多乡村纷纷搭上“乡村旅游”“乡村文旅”的快车,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并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有的乡村盲目跟风,热衷“造村”,文旅融合项目“软开发”不足,存在村庄建筑装饰相仿、文旅运营模式单一、项目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近年来,农家乐、民宿、露营基地等发展迅速,一些乡村纷纷开始开发运营这些热门项目,商业气息较浓,项目产品同质化。一些乡村旅游地在宣传推介时,缺乏对自身独特内容、地域特色的充分挖掘,存在美丽、醉美、魅力等同质化概念滥用的情况。
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整体提升治理服务效能。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编制多规合一的数字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整合市、县、镇(乡)、村多级力量,统筹和协调政策、资金等,加强多方联动、协同发展。二是打造数字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村务”数字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力、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使群众关切事项“一键可办”,构建智治体系。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多功能展厅展馆、综合性数字场馆,补齐乡村新型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乡村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四是加强数字监控管理。建设远程监控系统,加强实时智慧监管,实现“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种、管、收、销”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开发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数字经济已成为乡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数字经济势在必行。一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数字乡村投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乡村发展数字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避免外来资本借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抱团下乡,以政府补贴和奖励为支点掠夺当地资源和利益。二是探索特色经济模式。加快数字农业物联网成果应用,加强“一村九园”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农村电商平台、电商直播基地、电商驿站、网红直播展厅等,构建“直播带货+云仓共配”的农村电商平台服务体系,发展V 经济;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强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三大产业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态势。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式开发、数字化呈现。一是传承传统乡村文化。有序实施一批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程,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普遍式、抢救式数字化采集和全方位摸排挖掘,充实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基因解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二是传播优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数字云平台和数字场馆,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和短视频等新兴载体,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场景开发和线上云端的复制重建,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三是创新乡村文化产品。精确瞄准市场需求痛点,加强新媒体平台联动,将文化创意带进乡村,把乡村文化资源搬上网络云端,开发乡村文化数字消费场景,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项目打造、数字IP 提炼等,打造具有郑州乡村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和文化品牌。
坚持外引内培、协同发力,强化数字人才的保障作用。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整合外部资源,用好文化反哺机制,引进和培养既熟悉农业农村情况、又了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市域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挖掘和培育乡土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制订乡村CEO(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培养造就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三是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乡村运营官”培训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业务培训,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对电商经营主体、电商服务站点负责人的电子商务应用和直播培训,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打开文旅生活新方式。一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借助数字景区服务平台强化智慧化管理和服务,运用短视频、直播等使一些长期以来未受关注、难受关注的偏远景点进入旅游爱好者的视野,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展示、宣传推广等,为乡村旅游提供新动能。二是开发数字旅游平台。整合市域内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智能导览系统和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打造游前、游中、游后全新服务体验闭环,提升游客出游意愿。三是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借助3D 数字孪生地图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乡村的村容村貌,运用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加强乡村旅游数字消费场景的开发和推广,发展云旅游、云展览等新业态,引导乡村旅游带动餐饮、民宿行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以旅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