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信息化背景下农科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452020126);2022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基于农科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22XXM03)。
作者简介:李锐(1992—),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近年来,加强劳育和美育逐渐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影响,劳动最美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校园风尚。农林高校有着劳动教育的自然优势,高校劳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挖掘专业劳动中的育人元素,将劳育和美育有机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发掘专业学科中劳育与美育的基础元素,旨在找到“以劳育美”与学科的结合点。目前,通过加强专业劳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美育教育可以优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环境等,二者相互促进,高校应主动探索以劳育培养、践行美育,以美育反哺劳动、带动实践,逐步实现“美劳共生”,这也是当下适应新时代发展变革和实际学习生活的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劳育;美育;以劳育美;教育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146-04
随着“五育并举”要求的提出,国内各高校也陆续开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和路径,其中对大学生开展劳育和美育还没有深入挖掘和探索,针对“缺于劳”“弱于美”的现状,目前,相关实践探索覆盖面不足,对学生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整体劳美育人环境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各专业学科背景下如何将劳育、美育结合,而目前如何发挥农林高校的专业特色、如何提升教育实践的实效、学生如何通过专业劳动体会到学科之美、学习之美进而提升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和创新点[1]。
一、农林高校 “以劳育美” 的教育实践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此背景下,“五育并举”中劳育和美育相对存在短板,但二者结合,以劳育美是一种新的校园育人举措,农林高校在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中积极探索劳动育人路径与美育教育意义重大且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形象且生动地道出了“美”“劳”之间的联系。农林高校探索“以劳育美”教育实践模式,一是发掘专业优势,集聚校、院资源要素,探索形成农科特色的劳育美育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2]。在学生中进行劳动审美教育,挖掘“以劳育美”新途径,探索让学生感兴趣、劳动有成效、美育能落地的育人新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学农为农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创新劳动教育的美育渗透方式,形成系列具有农科特点的劳动实践和劳动育美品牌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懂得美、理解美,助力其成长成才[3]。
二、农林高校“以劳育美”教育实践探索具体举措: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
(一)欣赏美好事物,引导追求美
劳动美本质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体悟。校园内劳动模范是“劳动最美丽”的典型代表,而农林高校校园的师生有着切实的劳动体验,对劳动的认知和对劳动美的感悟更加深刻。“以劳育美”需要学生在认识劳动意义、体验劳动过程、享受劳动成果的前提下,体悟劳动,审美劳动。“劳动最美丽”理念的校园价值在于发现美好,欣赏美好,能够感受在创造劳动美中实现奋斗价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园艺人,劳动最光荣”“园艺·劳动剪影展”“艺起劳动”等认识劳动主题栏目,通过学习劳模的故事、展示劳动的成果、分享劳动的感想,号召学生参与到塑造劳动美的实践中。掏粪工人时传祥、大庆“铁人”王进喜、产业工人许振超,还有校园里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劳动光荣、创造美丽。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与高尚的价值追求成为劳动美的真正内涵。学院也积极创新性地开设了“艺课堂”“美育:艺植成长”“艺花独放”等认识美的主题栏目,将“以劳育美”的理念深入第一课堂,学生通过科普植物的美、捕捉校园的美、展示课程体验的美,培养学生具备欣赏美好事物的基本能力、追求美的价值观念,实现认知上对劳美的融合。
(二)体验专业课程,学会鉴赏美
课程是實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农林高校可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丰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教授学生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农林高校在完善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把劳育和美育的重要性在第一课堂上讲清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劳动实践课程的环节,学生将书面上的劳动理论知识和专业劳动结合,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感受劳动的美好。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万物开始生长,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获,冬天万物开始储藏,围绕四个季度,学院实践课程中每个季度依托试验示范站和基地,根据作物生长设置1—2个农事劳动活动,在“果、菜、花、茶”四个专业方向开展劳动体验,学生在劳动中回归自然,获得劳动体验,学习农艺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围绕“果、菜、花、茶” 设置1—2个农事劳动活动,开展劳动体验,设置“校园农场”,开设“园艺体验课”等课程,学生学习并体验了植物微景观设计、插花艺术、康养园艺(园艺疗法)、产品设计、园艺鉴赏、园艺植物趣味嫁接、创意园艺拼盘等,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兴趣引导,使学生对园艺植物更加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潜能,将劳动美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劳动教育目的。
(三)引导劳动实践,敢于创造美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农林高校专业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学生通过专业劳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美、追求美、完善美的过程[4],农林高校通过设计贴近学生需求的专业课程,结合实践能力,自觉自动地将专业技能与美育工作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将美育工作扎实推进,专业劳动恰恰是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挖掘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出以“畅享园艺”“TALK空间”“园艺空间”等精品特色的学科特色活动。以学院连续七年特色的“畅享园艺”系列活动为基础,逐步将美育渗透进劳动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出了“145”的劳动育人路径。学院依托学科方向,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园艺加工品创意设计大赛、休闲农园景观设计大赛、甜蜜毕业季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切身感受劳动带来的美的享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对劳动产生兴趣,从被动劳动变为主动劳动。学生可以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直接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感受劳动之美。
(四)创建文明校园,塑造行为美
环境是一种天然的美育因子,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也是通过劳动实施美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农林高校校园内可以灵活营造劳动环境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真正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学生通过明确劳动任务,引导学生明白大学生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校园劳动中学会承担学生本职任务,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让“美丽校园”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行为义务,让学生成为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教、学、做”的统一。通过校园劳动让校园风气呈现崭新风尚、让育人在劳动中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劳动中激发奋进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采用“学生班级+党员示范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方式,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实验室、文明校园创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清理,以党团支部为抓手,开展党团共建共同参与校园劳动和校园环境维护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教室和宿舍进行环境维护和文明使用中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其“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劳动的责任感和尊重劳动的情怀。在校园内经济树木园连续两届举办“培养劳动技能,共创文明校园”园艺果树管护大赛,学生通过在校园内栽植的苹果、梨、桃、樱桃、柿等园艺作物进行划区认养(周期一年),并在专业课教师及养护技术员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在栽培管理的各重要环节进行实践劳作,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劳动中感受勞动乐趣,检验课堂学习成效、反馈学习问题、增强学习自觉,促进知行合一,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让“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校园内落地生根。
(五)塑造内在品格,实现心灵美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育对于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陶行知主张劳力基础上的劳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联系衔接,在体验劳动中努力实现“身”“心”合一。在组织专业劳动时融合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学生不仅在专业劳动的共情力、责任感、创造力上有了延伸,更对劳动道德有了心灵的塑造,理解了出力流汗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涵养健康品格,更好地在劳动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体悟专业能量,养成积极向上和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症状包括情绪困扰、专业就业选择焦虑、学业困扰、人际交往、校园适应等,在专业劳动体验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设置针对特定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开展辅导,在劳动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三者相互关联,在独特的劳动风格汇总,对于发现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有重要体现,对于“情绪劳动”的认识也有深入体悟,对于缓解“劳动心病”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更加认识专业,认知行业,提升了劳动技能。通过心理教育,学生能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劳动+心理”更是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有力举措,挖掘学科特色,促进劳育和心理育人,相互促进,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辐射育人成效,对于提升学农爱农的情怀有积极促进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举办花卉与蔬菜栽培能手大赛、植物学知识竞赛、植物盆栽养护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用辛勤的劳动感受生命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园艺·植心”为依托,策划“劳心共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田园农事之乐,通过一系列养成式、体验式、治愈系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劳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在出力流汗中认识自我,塑造心灵,涵养品格,引导青年学子在劳动中发现美、认知美,充分理解劳动创造美丽的意义。
三、农林高校“以劳育美”教育实践探索初步成效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学院长期坚持挖掘专业特色,自2016年学院启动“畅享园艺”系列活动以来,累计参与学生人数达到4万余人次,创新了体验式教学方法,稳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爱院爱校情怀,坚定了学生学农爱农决心,设计出了4大模块9个特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近年来活动常办常新,不断挖掘加入了更多育人元素。园艺学院始终将劳动育美元素有机融入“全民饮茶日”“甜蜜毕业季”“苹果文化节”等特色的“畅享园艺”系列各项活动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初步构建了美劳共生的育人范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园艺学院也依托学科特色,积极实践劳动教育,制订《园艺学院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了近20项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园艺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优质资源及活动载体,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出了“145”的劳动育人路径,对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劳动体验逐步认知专业,树立专业大有可为的信念,增强学农爱农的情怀。通过“以劳育美”实践探索,培养了懂知识、会劳动、擅创新、能生存、做成事的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教育效果良好,学生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辐射到非农科专业学生,学生在社交平台针对活动发表积极评价,营造出“人人爱劳动”的良好局面,授课教师和家长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宣传主题活动,在学生党团建、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文明校园创建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学生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育人成效显著。相关“以劳育美”实践品牌活动在人民日报、光明网、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四、结语
劳动教育和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劳育美”的教育必要性显著,劳育和美育也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二者的内在联系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新思路的重要突破口。农林高校在加强和创新开展农科特色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融合中具有独特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以劳育和美育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重视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相互融通,探索让学生感兴趣、劳动有成效、美育能落地的育人新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在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中积极探索劳动育美路径,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学生情感认同,正确认识劳动,感知美丽,认知专业,在专业劳动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怀,激励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參考文献:
[1] 张美凡,李怡怡,张小漪,等. 美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以劳育美途径探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2):139-140.
[2] 白芸.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J]. 福建教育,2019(38):25-26.
[3] 吕凤琴,宋晓玲,马克银. 谈劳动技术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践探究[J]. 宁夏教育,2021(10):73-74.
[4] 时梦雅.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美育的有效融合探究[J]. 时代报告(奔流),2021(12):122-123.
[5] 刘青霞,施庆晖. 劳动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4):72-73.
(荐稿人:李昕昕,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