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2023-12-27 06:53:24王弘
新校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民主法治道德

王弘

2022年3月颁布的《義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五大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作者以自己执教的一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多样化课堂活动,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一、研读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现了对2011年版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

本课主题从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对民主的追求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历史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以及国家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做的努力。基于此,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借助历史储备知识,体会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和探索民主的艰辛历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国的民主制度。

道德修养:借助视频和自身对现实和社会的观察,了解民主,认同民主价值,增强民主意识。

法治观念:拥护我国的各项民主制度,努力成为民主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自觉、理性参与民主生活。

二、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增进爱国爱党的情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要将历史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可以说,历史课本中的党史内容,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历史资源用好了,能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思考作用。

本课第一框“民主的足音”,从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对民主的追求入手,得出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对于这段历史知识的呈现,经民主表决,学生选择以情景剧的形式追踪这段历史。最终的演出,学生手执时间牌照依次上台展示中国人的民主追寻历程:

学生1:说到民主,中华民族是最有发言权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学生2: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饱经苦难和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人们的最强心声。

学生3:郑观应,拥护君主立宪;康有为,推崇变法革新,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结果,都失败了。

学生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学生5: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民民主的伟大胜利。

学生6: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真正确立。

学生7: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如今,全过程人民民主遍及大江南北。

同时,从时间线上定位至1954年,引出54宪法,设问:结合视频内容说说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宪法保障。

通过具有年代感的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民主的期盼,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探索,让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通过法治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幸福自由、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借助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以时间为线索,形象展示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从未停止,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反响也非常好。这也再次印证了在教学中贯穿知史爱国内容,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践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看”到“信”

面对现实、复杂、不确定的社会生活,如果学生单纯地积累学科知识,脱离实际生活和认知,就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道德和法治教师在课堂创设和实施情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设置冲突和矛盾,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学科知识,对所呈现的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考虑调动必要的资源和帮助,多角度综合考虑,对问题解决进行评价,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大量的内隐知识,提高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

基于以上理论,本课分别设置了依据学生生活和时事政治两类情境。

首先,在导入环节,设置场景如下:五个人约定集体出去玩,四个人想去全民健身广场踢球,一个人想去滨河公园拍照,怎么决策才合理呢?结合这个案例,你认为什么是民主?

师:从社会生活上升到国家治理,是否也要追求这种民主呢?试想一下,中国有14亿多人口,如果只考虑90%人口的利益,仍然有1.4亿多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样的民主行得通吗?

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解并不深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枯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从学生假期选择去哪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民主,然后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形象化讲解,上升到国家领域,加深对民主的认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其次,总结社会主义民主真谛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现场还原“去哪儿玩”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民主的真谛和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接地气”。

最后,学生在品味生活中的民主、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之后,回归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体会校园中的民主:调查你所在班级存在的问题,试着写出你的提案。这种形式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贯彻生活中的民主、增强民主意识,也是我们对“双减”政策下学科作业的一次探索实验。通过反馈来看,学生参与度比较高,部分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提案,比如走班制下不同水平学生的管理、师生须共同商讨晚餐时间的合理安排等。这也对我们下一步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以时政要闻为载体,在议题式教学中体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如何让学生更真切更形象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民主?教师结合视频和图片,依据议题组织教学。其中,“流程一”展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讲话原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流程二”播放视频《中国式民主的亮点》,从外国人的角度观察两会和两会代表,加深对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民服务的认识,以及党为保障民主实现做出的种种努力;“流程三”围绕教学议题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举例论证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各类保障制度,走进社会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最真实、最管用、最广泛”的内涵;“流程四”从理论学习转化为现实学习,教师播报相关新闻,让学生认识到政府实打实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心和做法,增强政治认同,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认同理论思想的浓郁氛围。

整个课堂不断地从理论学习走向行为实践,最终将学思想、知理论、勇实践、化行为融于课堂实践中,较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达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我认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化课堂和促进发展非常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跟上时代潮流的同时,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趋势,将党的理论政策讲真讲透讲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服务人民的行动,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商河弘德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民主法治道德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