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优化的分析与探究

2023-12-27 06:46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卢一新
家长 2023年28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作品教学活动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卢一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初中阶段,美术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美术欣赏课更是落实美育的关键路径。美术欣赏课知识含量高、内容深广、美学价值浓厚,更具有探究价值,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与审美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僵化与死板,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设计为中心,详细地探究了当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欣赏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且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实践路径,以期让美术欣赏课得到全面优化,发挥其促学、激趣、美育的作用。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成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教师方面而言,当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优化难以实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方面。首先,多数教师具备较高的美术专业素养,而缺乏对学生综合情况的分析与考查,导致美术欣赏课在学生的意识中沦为“陌生”的专业课,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美术欣赏课有很多专业术语,如纸张肌理、立体构成等,这些术语在美术专业的学生看来可能简单易懂,条理分明,但是对没有接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却显得云里雾里、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并未采用更为平实、接地气的语言,或者没有对专业术语进行详尽解释,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便很有可能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其次,部分美术教师把美术欣赏课变成了简单的“故事会”,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强调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故事背景以及艺术家的生平趣事等,而此类内容少则点缀课堂多则喧宾夺主,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与欣赏水平的切实提升,与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美术欣赏课不是教师单方面输出,而是师生的双向互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较低,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美术在学校教学与家长的思想观念中不受重视,认为其为一门副科,双方的态度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让学生产生了功利化的学习思想,降低了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其次,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部分教师往往只从美术作品的角度出发,却并未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需求以及学习态度,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切实发展。

(三)教学理念落后、形式固化

教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各个环节彰显时代的特点。然而,我们从调查活动中不难发现,部分美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固化、教育理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水平的发展。当前,不少美术欣赏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一味输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更像是美术教学的旁观者,这样的美术欣赏课堂看似知识含量高、逻辑紧凑、时间利用率高,但实际上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不高,学习吸收率低下,是一种徒有其表却无法带来真正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优化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有兴趣才会主动思考,有思考才会激发探索。在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有意思”时,他们才能够紧跟教师的思维与步伐,对美术作品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教学成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在美术欣赏课设计中遵循趣味性原则,保证学生的学习有热情,让兴趣成为学习活动的最佳驱动力,让兴趣成为教学成果的“催化剂”。

(二)层次性原则

心理学将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以及未知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停留于已知区,也不能直接突破未知区,而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基于此,要想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层次性原则,对学生当前的美术能力和欣赏水平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索,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环节,让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与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让学生会欣赏更会评价美术作品的实际教学成果。这种教学设计不仅顺应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律性,还让教学活动的目标细化,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佳、学习热情备受打击,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成果。基于此,在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多参与、勤思考、勇实践,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与机会,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主体性原则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还给了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推动了教学成果的显著提高。

三、初中美术欣赏课优化的实践路径

(一)做好情境导入,发挥联觉效应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欣赏课通常采取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方式,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一时间难以接受教学内容,在理解与落实上倍感吃力。不仅如此,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美术素养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所学内容的落实上存在不足。课前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只有美术欣赏课“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学的效率与成果才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联觉能力,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转变成为集声音、图像、影视资料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

美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深化学生的感受。为加强学生的体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音视频,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初春》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春天奏鸣曲》,让学生沉浸在意境中,在脑海中联想出初春的画面,然后给学生展示《初春》这幅油画作品。在音乐作品的伴奏下,学生可以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洗礼下更快地进入欣赏情境,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调整。还以《初春》这幅画作的欣赏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些鲜花,放置一些与春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使得审美情趣油然而生。

情境导入、发挥联觉效应的教学方法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置身在艺术的海洋中,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跨学科融合,加深理解

理解能力是提升美术欣赏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仅凭教师的讲解与传递,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很难得到提升。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教师运用具象的手段辅助学生理解。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美术欣赏课中加入跨学科元素,让学生的理解得到全面深化,也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让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辅助美术欣赏的最优工具。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溪山行旅图》这一北宋山水画欣赏教学为例,教师要着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造诣,让学生通过画家所描绘的自然场景体会人的精神情感与内心感受,真正领悟到美术作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妙用。然而,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得到切实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与语文学科的《竹石》教学相结合,其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用简单细腻的笔触,寥寥数字便写出竹子生长于岩石之中的景象。竹品如同人品,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文学习中“托物言志”的理解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仅如此,在山水画欣赏的其他方面,教师也可以与诗词相结合,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简单的几个字便向读者展现出了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读来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在讲解到绘画作品的不同视角时,教师便可以利用这句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不同视角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三)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常见的两种教学类型为解说型和问答型,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都难以得到保障。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引入多种讨论方式,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辩论式、抢答式等模式,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做好预习,让学生对所要欣赏的作品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让教学活动有备无患。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首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后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当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让学生结成“组外同质,组内异质”的讨论组,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推举代表进行表达。其次,在表达完成后,各组之间可以进行提问与评价,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加深理解,调整思路。最后,教师再进行纠正与指导,进行总结与深化,对知识型问题进行释疑。这时候,教师可以再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学生本人在艺术欣赏的初级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错误,针对理解偏差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还提升了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认知的条理性得到了显著发展,教学成果也得到优化和提高。

(四)做好课后延伸,促进师生共长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忽视了课后延伸更为积极的影响与效果。课后延伸,顾名思义是指学生要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学习,从而更快地跟上教师的步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艺术欣赏类作业,让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不仅如此,课后延伸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成果,教师不用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解释与教学上,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与评论能力上,具有“一箭双雕”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课后延伸的成果比预期更为理想,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相结合,在网络上搜索了相关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使所学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欣赏梵·高《向日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学内容为灵感,思考自己房间主色调的布置方法,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品味艺术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育培养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要责任,而美术欣赏课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价值。基于此,教师应深刻展现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课程设计中遵循趣味性、层次性及主体性原则,通过情境导入、跨学科融合、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做好课后延伸等策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及美术素养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术作品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