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漳园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高等院校毕业生供给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全社会在稳就业、育人才、促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面临着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莆田市城厢区为例,就新形势下稳就业、育人才工作进行思考与探究,并提出四点意见和建议,即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培育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集才聚智人才平台,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在当前形势下,政府要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桥梁功能,助力企业和青年人才实现双向奔赴。
在当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高等院校毕业生供给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莆田市在稳就业、育人才、促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而人才的培育,既关系着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稳就业和育人才成效
(一)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成效明显。一是全力稳定就业局势。坚持稳企稳岗稳就业一体联动协同推进,综合实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拨付一次性稳岗稳工奖补,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稳就业补贴资金,兑现节假日期间连续生产稳就业奖补、员工留莆过年奖补等各类补助资金,多措并举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稳职工队伍。二是加大企业用工服务。组织开展“城意满满、厢约云招聘”网络直播带岗活动、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活动,简化就业登记程序,推进档案转递和信息查询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对全区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和“白名单”鞋企用工情况进行跟踪,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有效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三是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对接重点企业,依托“城厢网上人才市场”,常态化推进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深入推进闽宁劳务协作,与宁夏同心县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书,设立首家对口帮扶县在城厢区的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海峡闽宁劳务”品牌成功入选人社部“典型劳务品牌宣传推广建议名单”,并获得“创新发展类劳务品牌”称号。
(二)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持续完善优化配套政策。升级人才“壶兰计划”,实施“人才支撑”行动,大力培育引进产业英才、智造匠才,通过对“高精尖”人才的柔性使用,对实用型技术人才进行集中培训,持续强化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城厢区获评大国工匠1人,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6个、3个。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2万人,高技能人才930人。二是强化人事人才服务保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基层专技人员倾斜政策。出台《城厢区区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组织事业单位高层次及重点紧缺专业人才招聘,聘用高层次人才3人,审核通过22名高层次人才入住人才公寓。三是深入實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人才培养引育,持续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互联网+)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该行动连续3年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技术人才参加竞赛,对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选手授予“城厢区职业技术能手”称号,对成绩合格的选手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四是培育产业领军团队。组织发动一批高技术、高成长、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申报福建省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云度新能源汽车、依顿电子、杰木科技和溢通环保等6家企业人才团队入选福建省产业领军团队。
(三)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平台。一是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院地合作,引导企业与中科院、厦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重大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合作,引导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机构与区内工业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技术中心和研究院建设,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把支持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投入,让人才在智力转化中实现价值。至目前,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个、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个、企业技术中心138个。三是搭建企业家培训平台。依托工信部、清华大学、深圳投石智库、北京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等优质资源,采取异地办学模式,选送500多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对标找差,提振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精英人才的现代管理水平,受到企业高度评价。四是搭建以赛代训平台。先后组织了“创客中国”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响福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莆田赛区等赛事;多年坚持举办“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2021年举办首届“中香杯”香器、香具设计大赛、鞋业职业技能竞赛,共培育“2019大国工匠”1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7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9名,省工艺美术名人139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50人。
(四)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继续开展“三支一扶”、基层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工作,扩大就业渠道。实施“就业红娘”帮扶行动,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跟踪服务。2022年城厢区组织申报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43个,占全市的46.74%,申报项目数创历史新高。二是发挥“双创”基地作用。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创业项目入驻“双创”基地,目前全市共有33个创业项目入驻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莆田),其中20个项目注册地在城厢区。组织参加“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11个创业项目获莆田市创业项目资助,拨付补助资金39万元。三是设立莆田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确定产业园功能定位、建设目标、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动城厢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提质升级,为城厢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人才保障。四是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制定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建成“两体两中心”(即产业综合体、创新综合体、生活邻里中心、服务中心)项目20个,新建成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着力优化人才引进产业发展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总量供给减少。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和贸易不确定性形势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企业减停产面积扩大,裁员减员风险增大,更多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趋向负面,投资也缩减了,导致招聘需求大幅度下滑。在对未来市场环境预测不利的前提下,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抬高学历要求、学校要求,去筛选更合适人选,更愿意聘用“熟手”,以降低培养成本。
(二)人才供应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不少高校大学生、海归博士等都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的尖端知識和创新想法不能转移到技术进步上来,不符合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希望引进人才能在技术产品研发上有创新,但通过省“千人计划”引进的博士,文化程度高,理论知识处于一流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上经验不足,工作成效并不理想,没有为企业原发性的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缺口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大量具备数字化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岗位的需求。一方面,传统信息技术人才进入跨行业数字经济领域成本较高,目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传统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较好,跨领域发展对人才而言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跨领域发展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同时具备数字技术专业基础技能及传统领域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人才不足,人才供给缺口较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促进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政策,针对构成丰富的各层级劳动力给予全面就业支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经济手段,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服务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莆籍学子“雁归工程”“技能福建”行动、青年就业见习行动、“八闽春暖”毕业生就业服务等,支持毕业生创业创新。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接收办理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对于新引进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给予工作津贴补助、毕业生安家补助、引进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补助。二是支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工程。建设省、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促进大学生创意设计成果在当地转化。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结合产业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布局,培育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鼓励园区职业能力提升中心项目。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公共服务,面向园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技术交流、技术技艺攻关,面向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继续教育,助力园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企业培养和储备技能人才,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培育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人才需求导向,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引育留用”的人才良好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一是推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深入实施省、市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分类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资格条件制、评审制、推荐制等多种人才评价方式,满足一定条件的人才,按程序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和支持。二是推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实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工种制度,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职业培训院校、民办培训机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产业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强化优秀技能人才带动作用,组织开展“首席技师”遴选;举办“莆田工匠”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推进专项职业能力建设,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三是推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支持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精准引才聚才,增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吸引一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城厢就业创业,提升产业人才竞争力。
(三)打造聚才集智平台。一是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服务新工科产业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的联动发展,推进北理工东南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协助做好成果转化落地工作。用好管好莆田市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帮助北理工东南研究院引进理工类高层次科研人才和教师队伍,赋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二是打造科研创新平台。紧扣产业发展,高位嫁接工信部所属七所院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共建产业研发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助推人才建功立业。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育平台。坚持招商与招才相结合,引资与引智融合,围绕服务新工科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就业和北理工东南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策划引进央国企资源,共建以软件外包、成果转化、创新孵化为特色的新兴软件园区,打造以才引业平台,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
(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坚持以服务中心大局为导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服务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坚持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导向,全面促进人社领域惠企便民事项落实到位,持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优化人才服务行动,构建人才大数据应用、人才驿站等服务平台,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努力实现人才服务“一窗受理、集中办理、咨询服务、全程跟踪”。推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障、居留出入境等方面便利措施落实。深入开展人才政策和各类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宣传,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二着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打造成由“政府主导、行业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科技+孵化+转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为企业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更多成果在企业落地孵化,提升产业活力。做好院士专家联系服务工作,继续实施专家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引导各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三是加大人才平台项目支持。鼓励和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创新发展平台,加快产学研结合培养青年人才。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内外访学研修资助推荐工作。建设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培育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创意领军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
结语:
总之,在当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桥梁功能,通过丰富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式,指导毕业生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积累,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助力企业和青年人才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