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对流行音乐产业的理论支撑

2023-12-27 17:31苑小艺
轻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学跨学科流行音乐

苑小艺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强调与扶持, 流行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在近二十年中发展迅速, 但仍有如流行音乐产业未能形成良好、 健全的产业体系、 音乐市场生态缺乏活力、 专业人才流失等问题伴随出现。针对这一现象不少学者提出思考, 认为应从跨学科研究这一切入点解决流行音乐产业中的频发问题与薄弱环节。

霍姆斯提出: “让仅受过法律训练的人员对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行最终判定, 是一件危险的事。”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阐释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仅拥有音乐理论知识、 接受音乐学教育的人才无法支撑庞大、 多元的音乐产业走向更远。” 关于音乐跨学科的问题研究, 可以认为音乐学首先作为一切音乐研究的理论原点, 通过向其他学科理论概念的延伸、 发散与内化, 再进一步反哺到音乐学科中所涉及的各类事象与具体问题, 这无疑是理论高度的上升、 学科内涵的深化。 笔者认为跨学科理论强调的是两个学科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 二者之间要发生内在的质变而非浮于表层的量变。尽管目前关于音乐跨学科、 流行音乐产业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 但很多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可利用率较低。 根据这一现实情况, 笔者较为系统的阐释跨学科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指导作用, 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 流行音乐产业的起点——音乐传播学

“传播” 一词给语境设立了三个对象, 即 “谁” 传播、 传播 “谁” 和传播给 “谁”, 这也决定了音乐传播学需要多元、 跨学科发展的必然路径。

音乐并不作为音乐传播环节中的唯一传播物。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信息或符号被传播给个体和社会, 音乐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这是一种静态的传播; 其次音乐在个体—个体、 个体—社会、 社会—个体以及社会—社会的传播中, 不同的个体思维和社会现象互相关联、 碰撞, 将意识形态隐藏到音乐中, 赋予音乐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这就变成了动态的传播过程。[1]当然, 音乐传播并不一定仅仅传播给个体或社会, 早期的音乐传播行为大多没有特定的目标与目的, 更多作为一种自娱的方式存在。 综上所述, 被传播者的身份不是绝对的、 固定的, 音乐传播的范畴与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中呈现了其特殊的历史规律及时代痕迹。[2]

在流行音乐产业链上, 除了音乐创作环节, 几乎其余每一个部分都要涉及传播学的学科知识, 因此关于音乐传播学的学术成果几乎是所有音乐学理论跨学科研究中占比最高的, 音乐传播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前提。 关于音乐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已有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 因此, 本文集中将视线聚焦到音乐学与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在流行音乐产业中的内在状态与外部表现。

音乐的传播依托于有形或无形的媒介, 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为流行音乐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 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作为时间节点, 即传统音乐传播模式过渡到数字音乐传播模式, 流行音乐产业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当下的流行音乐产业可以概括为线下传播和线上传播两个方面, 线下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包括音乐节和演唱会等; 线上音乐传播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更为广泛, 如音乐节目、 短视频APP、 音乐平台等。 值得注意的是, 流行音乐的线上传播还能够将传统音乐传播模式下涵盖的唱片发行、 音乐推广、 演唱会等环节集中用数字网络、 音乐流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音乐传播模式与传播数量呈正相关, 所以基于音乐传播学视域, 寻求最能推动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传播方式尤为重要。 20世纪初期网络已经逐步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平台,由于当时音乐作品的数量相比于当今较少、 能够有意识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的音乐人也并不多, 一首音乐作品被上传至网络后会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之后的十几年中,这种方式一直被延续下来, 而随着音乐产业的繁荣, 一首歌曲想要通过网络引起人们的注意反而成了难事, 单一上传音乐的传播模式已明显不适于当下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 2016 年起, 将音乐融入短视频的方式以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的优势迅速将音乐传播方式的发展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歌曲创作者将歌曲的精彩部分制作成短视频的背景音乐, 将音乐作为背景性信息呈现, 再配以一些动作或舞蹈引起受众的注意, 同时完成了歌曲推广的目的。 在这一现状下, 目前大多音乐平台排行榜上的热门歌曲不再都是具有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作品,而是那些在短视频平台上被浏览、 点赞、 使用最多的音乐。 可见, 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传播方法能够直接影响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走向。

二、 音乐学与管理学的融合互渗

音乐管理在流行音乐产业中发挥的作用更偏向于实践, 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也通常将实践课程作为教学重点。 管理学强调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去提升生产力, 即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管理方法、 思维促使音乐产业实现质变、 规范市场秩序、 解决单一音乐学学科视阈难以治理的现实问题并使行业呈健康态发展趋势, 音乐管理学贯穿了整个流行音乐产业, 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节都需要通过管理手段进行调节。[3]

从音乐制作、 唱片发行到音乐现场活动的策划、 运营、 执行再到后期一切相关事务的管理, 都需要具备音乐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 因此音乐管理强调人才的多功能性, 除了管理学背景, 管理音乐产业的人才还应在法律、 市场经济、 人际沟通、 内容创意、 执行能力等多领域有所掌握。 音乐作品制作完成后, 需要音乐管理者设计有效的推广策略; 音乐节和演唱会的筹备阶段, 管理者需要提前确认举办活动的场地, 联系相关的音响、 舞美、 道具等工作人员, 寻找赞助商, 协助舞台排演以及确认表演全程的各项事宜; 在音乐市场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寻求解决办法, 使市场能够继续规范地运作。 音乐版权也是音乐管理专业范畴中的重要一环, 音乐版权是近二十年来各个国家音乐产业统一强调的问题, 网络的进步引起了流行音乐生产的快速变革, 同时对于盗版音乐制造者来说, 破坏音乐版权的成本更低, 收益也更加可观。 针对这一现象, 国家、 政府层面一直在提供适时的政策和可行的办法, 归结于个人层面上, 亟需具备版权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 能够从经济学、 法学、 管理学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下思考解决途径。 20 世纪前后, 在一些国家已经将音乐付费作为强制性要求时, 国内网络上的音乐平台大多基本上仍在提供音乐免费聆听和下载的服务, 其版权意识十分薄弱。 直至 《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 (2009)、 《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 (2015) 等文件的发布, 音乐公司、 音乐版权社会组织以及消费者群体才逐渐意识到音乐版权的重要性, 国内众多音乐平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对歌曲版权合法的收购和再次销售, 并与其他在音乐市场上占比率较大的音乐公司合作共赢, 这一切的做法背后必定是专业管理人才共同决策的结果。

管理学是一门融合度较高的学科, 其本身就带有跨学科属性, 与音乐学融合互渗后的音乐管理学学科范围再次扩大, 学术价值进一步提升。

三、 经济学视角下的流行音乐产业

相对于音乐传播学、 音乐社会学等发展较早的跨学科理论, 音乐经济学仍处于起步阶段, 甚至还没有完全起步, 相关的期刊论文较少, 著作更是寥寥无几。 近年来将目光投射到音乐学与经济学学科交叉上的学者多是注意到了流行音乐商品化的重点。 2003 年版的 《牛津英语词典》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将流行音乐(pop music) 解释为商业流行音乐 (commercial popular music), 可以看出其肯定了流行音乐的商业性特征, 这从侧面说明了将流行音乐产业研究置于经济学的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产业要考虑到经济因素, 作品、 演出、 节目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直接决定了之后的音乐生产。 音乐商品的经济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经济学主要在音乐商品的整条产业链上发挥效用。 商品的制作费用、 人力费用、 推广费用以及边际成本等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费用都需要具备专业经济学知识储备的人才去评估、 预算和调节。

经济学思维能够指导音乐产业的运作。 商品流入市场后的一系列操作行为都需要考虑成本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音乐商品制作后要考虑其市场定位, 根据市场环境制定符合作品发展的销售模式; 还要对消费者的爱好、 消费习惯和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等评估, 合理定位产品价格, 扩宽销售渠道使每一个群体都能受益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追踪大众消费后的反馈, 以强化接下来其他音乐商品的制作。 目前一些经济学理论也已经被较为成熟地运用在流行音乐产业上, 如长尾理论被应用到音乐商品的经济模式中, 向数字音乐的生产模式提供了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解决了音乐学角度无法提供切实理论依据的问题。

商业化似乎成为每一种文化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失的发展方向, 尽管如此, 但商业化只能是附着于文化上的一个特性, 艺术性才是音乐的灵魂。 因此考量音乐学与经济学结合、 互渗的同时, 不要丢失音乐研究的内核。

跨学科研究是双向的。 例如音乐经济学存在经济跨向音乐和音乐跨向经济, 从字面上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由于研究者的主观性总是有意无意的渗透到研究中, 这两个方向所研究出的观点、 角度和侧重点会大不相同。 当下存在的音乐经济学相关期刊论文中,经济学学者研究时会简单列举流行音乐产业中能体现经济学思维和理论的问题, 音乐学学者研究时也只是阐述一些和经济相关的音乐活动。 大部分研究只是在两者的基础上 “开花”, 而不是从 “根” 部将两种理论融合,这也是其他跨学科理论研究时频频出现的问题。 仅仅在本学科学习基础上加入几点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不能足以成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 为了更好地使音乐跨学科研究全面深入, 在院校中开设音乐跨学科专业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能够训练出两种学科体系、 思维逻辑, 更好地建设跨学科属性明显的流行音乐产业。

四、 音乐社会学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影响

流行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 这说明解读流行音乐产业必然要与文化相关联, 那么用何种角度和视野去研究文化则十分重要。 任何一个领域的文化都离不开社会而存在、 发展和升华, 因此在笔者看来音乐学与社会学的结合能较好地阐释音乐与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范围是巨大的, 他可以涵盖音乐传播、 音乐经济、 音乐生产、 音乐社会行为以及音乐教育等。 社会是变化的, 因此音乐社会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 流动的学科。 曾遂今将音乐社会学定义为研究音乐在社会中运动规律、 运行规律的学科。[4]笔者延续这一定义并对其解读, 认为 “运动规律” 主要以音乐为主体, 而 “运行规律” 则以社会为主体。

“运动” 指音乐在社会中的传播、 发展、 更新和循环等一切音乐运动, 音乐作为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客观物质是有其规律的, 在社会中是有迹可循的。

“运行” 是基于音乐的运动下, 主体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或微观的把握与调控使音乐运动有规律和秩序,这个主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社会。

这两种概念全面概括了音乐社会学的范畴, 也说明了考量一切音乐产业上的行为都应该和社会相关联分析。 例如, 音乐传播环节要考虑音乐传播的对象和方法, 这种考虑一定是基于社会发展状况的, 工业化社会使用乐谱和唱片传播音乐, 信息化社会时二者已不再使用, 取而代之的传播媒介是网络媒体、 数字平台等, 也许当科技再发展时, 网络也会被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所淘汰。 音乐教育的普及得益于社会的发展, 早前音乐学科在中小学阶段一直作为副课存在, 甚至一些学校对音乐课程处于忽视的状态, 以其他课程替代。 在国家日益强调综合型人才、 文艺人才培养的现在, 音乐教育终于打破了常年被忽视的状况, 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大量中小学积极建设专门的音乐教室, 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 出台了在近年将音乐纳入中考的重要决策; 高等院校为了推进美育工作建设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这都是音乐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结果, 追溯这些音乐活动变化的轨迹更凸显出了音乐社会学的重要性, 音乐产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迎合时代的需求, 进一步在其各个方面得到不同层次上的深化。

结 语

接受两个学科体系教育的人, 在面对问题时自然的会有两种思维逻辑、 思考角度和考量范围, 其世界观更加发散、 全面, 更能切实地指导方法论, 流行音乐产业必然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可知, 音乐传播学、 音乐管理学、 音乐经济学以及音乐社会学均各有比例地作用在流行音乐产业上的每一个实践环节, 说明了跨学科理论是音乐文化产业强有力的支撑要素。 将流行音乐产业比喻作金字塔, 跨学科理论就是支撑整个金字塔最底层, 同时也是流行音乐产业这座金字塔的最高点。 张燚提到 “跨学科是流行音乐研究的必由之路”。[5]将音乐学作为流行音乐产业的理论出发点,向其他学科不断外延、 辐射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除了以上归纳的四个学科外, 仍有诸如符号学、 美学、 文化治理理论、 文化工业理论等可与音乐学发生化学反应的学科和具体的理论概念, 望能在今后针对性地对每一学科进一步学习、 探究, 构建完整、 健康、 有序的流行音乐产业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音乐学跨学科流行音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学人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