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 海纳百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对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

2023-12-27 17:31:51
轻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音乐作品多元化

梅 静

自秦汉以来, “大一统” 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精神的力量之魂, 古代不同部族、 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与时代相适应的。 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人类的音乐文化现象并非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 而是群体的观念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活动, 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传承中所形成的有目的行为活动, 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理念,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运用音乐教学法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承, 体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音乐文化资源丰富, 各民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文化长卷, 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 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交汇融合, 形成多元化的音乐, 音乐形式多样, 有民歌、 歌舞、 民间器乐音乐等, 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音乐教育而言, 民族音乐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资源宝库[1]。 多元文化音乐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音乐的传承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音乐中囊括了音乐活动以及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 音乐教育则是多元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这一行为, 建立高校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 通过基础性课程来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主线,按照地理区域划分, 学习各民族多元化的音乐, 了解各民族文化背景, 对多元化音乐律动做初步了解。 学习多元音乐文化, 重视综合化的学习, 通过课程学习改变学生价值观, 拓宽对音乐文化领域的视野, 加深对一体化多元的中华音乐文化的认同, 升华个人艺术情操。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文化间的差异持有相互包容、 相互理解的态度。 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为主体, 融入多民族音乐文化, 形成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氛围。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往往是建立在比较美学的基础之上, 平衡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各音乐之间保持平等地位。 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差异性, 除了关注音乐本体, 我们还需要关注多元音乐之间相互关系。 对于多元性的音乐, 那么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在音乐教授过程中, 不再单一地对某一音乐作品进行结构分析, 除了音乐要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 还应将音乐的语境、 文化、 历史来进行分析, 拓展音乐的教育内容, 将多元音乐教育做全面, 做深入, 与此同时也使音乐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关注人文内涵。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 其多元音乐文化是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积淀而形成, 如果说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当今 “全球化” 趋势的历史预演, 那么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则是当今 “多元文化主义例证” 的缩影[2]。 在新疆多民族音乐文化中涵盖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 音乐文化资源之广博。 千百年来, 音乐文化的交融、 碰撞, 从最初的识别到最终的音乐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多元音乐教育由于地域性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 使各地对多元音乐教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 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要加强在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在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中, 往往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意识形态、 行为习惯以及一定的价值取向, 这一切都以音乐的符号传递思想, 传递情感, 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手段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 包容的音乐价值观。

二、 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 “教” 与 “育”

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首先提出了 “作为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界对于多元音乐教育的价值也是被认可的[3]。 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是融合的,也是并存的。 我们需要通过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来对多元文化的音乐进行多维度的审美, 了解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 关注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状。 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来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一) 革新教学方法, 以 “教” 为手段

多元化的音乐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确立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环境, 实现最终教学目的。

1.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 多元化民族音乐类的基础课程可作为高校音乐类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提高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增设相关的多元化民族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 并在校本课程或第二课堂中通过实践类音乐课程对音乐理论进行具体化,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2) 在必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之外, 可在高校实践学期中加入与音乐田野相关的课程, 以小规模、 小范围的民间采风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融入音乐文化中, 营造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

(3) 通过多元文化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不同民族、 不同地域的音乐受地理区域、 历史文化以及语境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从多角度进行音乐的学习, 带领学生先了解民族的地理位置; 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将民族音乐置身于语境当中, 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所传递给人们的精神感受, 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学生最后将以上知识与音乐本体结合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 在音乐实践的教育中除了对音乐进行演绎, 还可以通过所学音乐知识进行拓展, 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 先尝试带再现的三段体小型音乐作品的创作。 例如教师可先创作词:

天山之巅

作词: 李辉

天山,

你气势磅礴, 你巍峨挺立。

你峰峦叠嶂, 你壮美至极。

你用深沉的爱滋润着土地, 养育着生灵。

天山,

风中我听到你嘹亮的歌唱,

雨中我看到你漂泊的神韵,

暴风雨中你依然为博格达呐喊助威。

天山,

你气势磅礴, 你巍峨挺立。

你峰峦叠嶂, 你壮美至极。

你用深沉的爱滋润着土地, 养育着生灵。

学生通过所学习的多元文化中音乐理论知识、 调式结构和旋法特点以及节奏特点进行谱曲, 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化。

2.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1) 整合音乐资源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对音乐文化的选择以及整理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过程, 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选择和整理的音乐资源能够体现音乐特征以及其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对音乐教育内容进行重新的构建, 使高校学生能够最有效地接受并掌握一体多元性的音乐文化的本体, 使文化传承达到统一性。

文化是积累的过程, 多元文化音乐也是积累的过程, 通过多途径收集整理具有多元化性质的音乐素材,归纳出多元文化背景中音乐作品的共性, 将不同体裁、不同乐器、 不同形式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纳入多元化音乐资料库, 以此来分析音乐的特点, 将音乐审美建立在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之中, 引导学生了解多元化音乐的精髓; 体会多元化音乐的包容性; 感受一体多元文化下的音乐作品所赋予的中华文化之神韵。 将 “多元化音乐” 在文化的脉络中传承, 通过不同的视角, 进行音乐形象的剖析;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致力于音乐本体的传承, 将中华多元文化中音乐的 “神” 与 “韵”, “意”与“境” 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中。

例如: 赏析 《东方红》 大型音乐史诗,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这部音乐史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 社会背景, 在以历史为主线的音乐发展中, 学生通过感官来体会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将情绪融入音乐史诗中;其次, 在体会了感官的审美感受后, 学生需要了解音乐史诗中多元化文化音乐在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交融交汇;再次, 对史诗中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各民族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让学生体会多元文化的音乐现象。

(2) 加强高校音乐教材建设

有关于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建设对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好的教材需要对文化的完整性承认, 很大意义上讲, 教材应该是由音乐教育者、 音乐人类学家、 研究文化学者进行合作完成, 并且在教材进入课堂使用之前, 教材的作者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历史文化背景, 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要回归到语境环境中去。在音像教材资料中要以民间采风所得的音像资料为主,还原原始音乐, 展现民族民间音乐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 缩小经过艺术加工的音像资料的比例。 教材中资料要尽量全面, 不可以片面地去描述某一民族民间音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 如何合理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教材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部好的教材具有科学性, 并且能够系统化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 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首先, 要重视高校中音乐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和课程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并按照高校教材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向课程教材进行有机的转化; 其次, 要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 具有时代性; 再次, 教材所选内容中要有一定的美育功能, 具有正确的审美导向, 能够体现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 最后, 通过教材建设,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 培养优秀人才, 以 “育” 为目标

1.优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 增强文化的自信

音乐教育理念的形成, 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最终结果, 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能够使多元化音乐教育实现其价值, 提高学生对所学音乐文化的 “兴趣”, 激发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兴趣不仅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 而且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 对音乐的兴趣促使我深入研究、 带有创造性地去学习”[4], 杜亚雄先生认为只有提高 “兴趣”, 才可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以此来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 不断丰富、 更新多元文化中音乐作品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多元化音乐探索的志趣, 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模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不再一味地、 毫无创造性地模仿学习, 而是将 “被动性” 学习模式转为 “主动性” 学习模式,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实施, 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多元文化的自信, 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强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目标, 实现全面育人目的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应该体现教育的价值, 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审美体验的审美价值; 实现文化传承的文化价值, 确立并强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 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但是我们不能单一的只是关注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这些仅仅只是表面价值, 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践中体现出素质教育, 协同并实现完成教育全面育人的总目标。

我国各民族有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以及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状态的优秀音乐作品, 要将这些优秀的、 有内涵的、 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放入我们的音乐教育过程中, 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 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以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音乐教育要发挥社会功能, 对心理进行美的陶冶, 引导社会正能量, 增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的凝聚力。 音乐体现文化, 文化中蕴含音乐, 音乐教育要将文化与音乐融合,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保持音乐的风格性, 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 保持音乐的风格性是尤为重要的, 也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的一项标准。 保留纯正音乐风格, 音乐的 “韵” 才会得以体现, 无论是对音乐的本体研究, 还是对音乐教育的研究, 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 不能违背真善美的中心思想, 正确地把握音乐教育规律, 弘扬多元化的中华文化。

结 语

音乐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折射, 智慧的劳动人民通过劳动生活、 民间礼仪、 民风民俗等多样的活动形成了某一形式的音乐文化现象, 这就是传统音乐。 再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将我们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的形式进行传承, 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进行发扬, 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活动使多元文化音乐进行代代相传, 通过音乐教育的活动可以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 音乐文化的核心精神进行总结归纳, 最终以人们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播。 音乐文化教育要始终持有平等的价值观去看待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价值观统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 音乐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丰富中华音乐文化的内涵,中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 “脉络相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要实现对不同音乐结构的音乐作品的尊重和欣赏, 建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价值观。 音乐文化现象只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 在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体验,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不再受 “欧洲中心论” 的文化意识的影响, 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体制, 创新教育改革, 在对多元化音乐的传承中, 要重视对多元文化的传承, 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又或者是音乐爱好者都要开放心态、 海纳百川, 使中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重视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土, 实现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使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音乐作品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