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浔
周庆荣是一个清醒的诗人,有着丰富历史深度的精神世界。从创作初期至今,他一直有明确的目标,他的诗有一脉相承的哲思与灵性。随着年龄的变化,他的哲思因为丰富的经验,而使他的诗有了更多的共鸣点。为此,他作品的诗性也更具有感染力与穿透力。
在他的叙事里,严谨结构中包含的诗意或诗性,都透露出历史意味。而这些“历史意味”与当今的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联也显示了他诗歌与众不同的气质。
先来看一章他的近作《关于黄河》,在题材的选择,结构和语言表达上,这章散文诗均属周庆荣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内容太大,不容易表达。该诗有七个小节,从内容上来看是属于大题材的诗。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一开始就用“清”与“浊”这个有禅意的概念,来为这个大题材内容立意。而作者的切入点是从黄河“迂回再迂回,曲折再曲折”开始的,这个切入点和以往一直奔流到海是不同的,正如他诗中所说的“伟大的弯曲,伟大的跋涉。直到她勇敢地浊,沉默,不做任何解释”,为此,我们读到了周庆荣式的黄河,诗中为我们展现黄河两岸儒、释、道求同共存,迂回、曲折奔流到海的进化过程,从而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该诗从个人的精神层面,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表达了黄河所历经的苦难和荣耀。特别是儒、释、道融合在黄河的发展进程中的书写,使该诗在同类题材的书写中有了更透彻的新意。
同样,在他的《围夜而坐——观戴卫画〈十八罗汉图〉》组诗中可以看到周庆荣别样的构思能力。这组诗写了十八罗汉,画面感极强。但作者没有用常规的方法来叙述宗教中的人物,而是用新颖出奇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或虚幻或现实的十八罗汉在民间的生动图景。“或许该叫做‘乌有村’。镜中的物象、雾中的幻境,特别的乡音简直就是天生的佛语。”这是该诗的起句,句中的“幻境”“乡音”“佛语”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诗中的十八罗汉,分别是以乡亲的身份出场的,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构思。“孩童跳跃在高高的麦堆上,有人摇扇,扇走蚊萤,扇来风。有人抽着旱烟,吸进植物的火,吐出胸中的块垒。十八位老人,坐在一起。”在诗中,亲切的乡村场景,出奇的幻想,在虚与实中,呈现出民间对十八罗汉朴素的爱,让我们感受到十八罗汉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守望着生我养我的村庄。
总有人要从混沌中跑出来。/做追日的人,他的最后是倒在了光明之前。
是啊,汗水鼓舞了劳动;/卑鄙鼓舞了高尚,苦难鼓舞了希望。夸父鼓舞了太阳的高高在上。/夸父是我眼中的芸芸众生,他是生活中的好父亲,他是温柔女人的好丈夫,他有人间草木茂盛的倾慕,有改变纪录人类历史执笔人的朴实的力量。/这一切,夸父没有选择。/他选择的是跑呀跑,人类的摇篮摇呀摇。/跑出沙漠,跑出黑暗,跑出苦难,跑出人性的冷。/他用自己的倒下,抱住了人类的光辉。
这是《夸父谣》中的两节诗。作者一如既往用他的哲理抒情,用一个生活中的好父亲,也是温柔女人的好丈夫,来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夸父。这章《夸父谣》与上述的《十八罗汉图》一样,都是用角度的转换,让被描述的对象有了全新的面貌。这也是周庆荣写大题材诗的妙手之一。
大题材的诗如果叙述不当,容易出现假、大、空现象。而周庆荣的诗,立脚点都比较小,用小细节牵引大题材,用个体的情感点燃大主题,所以,他的大题材的诗,有血有肉,也有亲和力,从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结构上来看,诗人在诗中经常出现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境,这种不断变换场景和角度的方法,也让读者避免了审美疲劳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通过散文的形式来追求诗的精神,这是对散文诗的定义。当然,诗和散文是相对的概念,在当代的自由体诗中散文化诗与诗化散文却很难区别。我个人认为,写散文诗是由内容决定的,叙事内容多的题材更适合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同样叙事内容少的题材就适合用自由体诗来写。
周庆荣的大多数散文诗情感比较丰富,诗中有情节,有画面,还有代表他立场的旁白。如果说《关于黄河》《十八罗汉图》是他的大制作,那么,《创口贴》是周庆荣个人情绪的独白。他的这个组诗有表现主义的倾向,是以强烈的个性色彩来表现自我精神。《创口贴》有十二小节,诗歌在十二行诗句的引导中,他以“创口贴”这个意象,来表达“疗伤”的过程。在诗中,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怎么“受伤”已无须多说,关键是怎么“疗伤”。
周庆荣在该诗的引语中反问:如果只有一片创可贴,你贴哪里?由此展开了他一系列的回答。譬如:“目光要容纳一切”、“以忘却的方式拒绝”、“被巨浪拍伤的礁石的额头”、“总能找到黑夜中醒着的人”、“我担心这些面孔会成为春天的伤口”、“你想哭,眼泪也不能浊”等,这些诗句已明确描绘了一个与“浊”格格不入的“洁癖”者,一个经常受伤的对真、善、美的坚守者。诗人将自我完全融入到叙述对象之中,这种独特的吟唱也能够彻底表达自己的精神倾诉。诗中所表现出的爱情、人性、无奈、悲情的抗衡中所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它有着诗人朴素的诗性。从文本来看,心中的创伤是这组诗的创口,用光明来疗伤是诗眼。从立意来看,该诗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不断的自省中,诗人对现实的过滤式的审视、对自己的生存观的剖析,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的一次全面的反思。
成功的诗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值得思考、值得想象的内容与思想的,周庆荣的许多诗就是如此。他写了许多日常生活感悟的诗,题材众多,这些诗都有一种直觉感,也可说是他用诗记录的日记。如他在《我和希望互为补丁》中写的:“你是我衣服上完美的补丁。/我穿习惯的衣衫被生活正反两面地磨,衣服的漏洞也是我自己的漏洞。/但是,一想到你,我的希望,你修补了我岁月中破损的一切。”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他选择的意象多是生活中常见之物,经验性的反思层层推进,使诗有了深层的感悟。诗充满哲思,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性,在意象的选择,结构的创新,语言的表现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探索。
周庆荣是一位自觉的写作者,他善于观察与思考,语言干净犀利,寓义深刻,同时将禅意融入诗歌以扩展诗味,他有着高超的驾驭修辞的能力。他也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形象生动的细节与哲思性的语言巧妙结合,在自然的抒情中呈现理性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了莎士比亚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他以个人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感受,坚持忧患意识,关注社会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困境等都有深刻揭示,这些有着“良知”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不想做英雄已经好久了。/历史中大悲大喜的事迹成为我记忆的守望。/从意气风发到平静,占去我三十年的光阴。/史书在我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我知道,历史不会真正地沉睡。/开窗,让东风吹。/今夜,我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这是周庆荣诗《有理想的人》中的一节。诗中的“不想做英雄”,“从意气风发到平静”,让我们一目了然,此诗写得平静又充满感情,语言节奏的起伏感也很强,此诗也可认定为是他的阶段性的自况诗。所以,我想以该诗作为此文的结束语。是的,正如他诗中所说的,历史不会真正地沉睡,所以,他一直清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