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数字藏品:传媒产品迭代与业态变革的新风口

2023-12-27 04:24:38◎于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藏品区块数字

◎于 燕

(新华日报,江苏 南京 210092)

内容表达与数字技术的联姻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业的面貌,沿循技术驱动新闻迭代的发展逻辑,以区块链为底层支撑的新闻数字藏品很快出现在了我国主流媒体的产品序列中。譬如,新华网发行的“看得见的改变”系列、中国青年报社发行的“航天青年数字徽章”、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发行的“号角”等,给当下的数字文化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短期来看,新闻数字藏品可以理解为服务特定宣传主题的特殊传播形式,但放眼媒体融合大势,“新闻数藏”可谓是新闻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最新产物,其价值必须从传媒业界上层建筑的角度重新解读。本文即从此视角出发,关注新闻数字藏品给行业带来的变革意义,进一步探讨区块链和元宇宙技术背景下传媒产品迭代与业态变革的方向何在。

一、风口上的新闻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归根结底是新型数字货币的特殊呈现形式,其既继承了区块链技术多方管理、智能合约、不可篡改、开放透明、安全可靠等技术特点[1],也兼具NFT 加密数字货币非同质化的属性,并能够与画作、声音、影片、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关联[2],用以衡量虚拟物、抽象物的价值。新闻数字藏品则弱化了数字藏品原生的金融货币属性,更强调内容借助区块链技术展开传播,以新闻化的面貌和传播信道,实现更广远、更丰富的新闻价值。

早在2021 年12 月,新华社精选的“奥运首金”“疫苗接种突破26 亿次”等2021 年新闻摄影报道,即铸成了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3]。此后,上海证券报的“5 个有重大资本市场纪念意义的新闻版面”、澎湃新闻的《一个自闭症孩子对母亲爱的告白》、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的“星辰大海”等纷纷受到市场追捧。人民网、中国搜索、新华网和中国青年报等还建立了自有数字藏品发行平台,推动我国新闻数字藏品市场“由产到销到展”形成闭环。

短期来看,新闻数字藏品借助区块链技术,结合元宇宙概念和诸多新科技、新思维的运用,其在宣传乡村振兴、航天精神、中国文化和重大纪念日上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同时也实现了提升媒体知名度和话题性的目标。当然,对新闻数字藏品的研究绝不能局限于单个产品或单程传播,也不可仅仅把其框限在“藏品”领域而忽视了其日常化、通俗化的传播潜力。当我们将新闻数字藏品看作未来新闻产品的雏形,其带来的思考和启发也将更具革命意义。

二、产品迭代:新闻数字藏品推动新闻表里重塑

(一)内容重塑:价值延续和接力创作

新闻数字藏品的可收藏性不仅仅来源于发行数量的主观限制,也强调了对内容本身的更高追求,即足以抵挡岁月流逝的内容生命力——“藏家”对该类新闻产品的消化不再是瞬时的、短暂的,传统新闻强调的“时新性”须要放到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更动态的时空视角去理解,以进一步满足“常看常新”的期待。

除了跨越时间的能力,新闻数字藏品还需要具备吸引收藏的“魅力”。这就要求新闻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即可内涵化、精神化的空间,并真正实现内容的“重复观赏性”“反复品味性”。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将从碎片化信息中解脱出来,在抽丝剥茧里寻找问题或现象的本质,以超越时代的纵深感和厚度感,实现内容吸引和价值延续的目的。

但对时新性的颠覆理解和深度内容挖掘的强调均建立在新闻专业视角之上,藏品的“保值”工作其实也少不了普罗大众的参与式协作。得益于数字藏品的开源式结构和用户所有的版权形式,新闻接收过程将进化为一种可创造的阅读方式——这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时空的UGC,更要放在“藏品”全生命周期内进行用户接力式的更新和维护。区块链数字系统赋权的本质是保障了个体进行内容生产、传播与阐释的有效权利,以往以媒体为主导的叙事框架遭遇挑战,受众介入叙事过程成为能动的叙事者[4],真正推动新闻实现多视角、多时空的呈现,也将协同推进新闻朝着理想中的客观化、中立化迈进一大步。

(二)形式更迭:数字呈现与拟真体验

如果说对新闻数字藏品内容重塑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其“藏品”意义,那关于形式更迭笔者则更关注“数字”带来的革新。不可否认,数字化技术对于新闻传播的改变早已不是新命题,但从区块链的底层逻辑来看,新闻数字藏品带来的变革显然更具颠覆性和革命性。

首先,新闻数字藏品原生就是融媒化的,图片、声音、文字、视频都可以作为藏品赖以展示的手段,数字呈现在这一阶段显得理所应当。而追溯其创作元语言,新闻数字藏品也不再执拗于由文字阐发,甚至不少藏品正是基于有特殊意义的图片、视频等直接数字化而来,“图像世代”更为风行,相关内容的阅读体验也必将更加纯粹。

其次,技术空间提供了创意的无限可能,新闻产品也能用上更具前瞻性和未来感的呈现形式。比如,常见的VR、AR 技术即能让新闻数字藏品生发出更加多元化、更有纵深感的视角,媒体得以开发探索式、步进式的内容产品,诸如解锁式、闯关式、更新式的新闻阅读体验也会趋于普遍化,并鼓励用户从了解、阅读、使用到欣赏乃至真正收藏相关产品。

(三)传播变革:独家专递与效果反思

算法分发技术的出现,让依据用户兴趣投递新闻成为了现实,学界还因此提出了“个人日报”的设想。但算法技术所实现的分发智能依赖有限的用户标签,也就是说,内容分发不可能无限制地细化——只要两位用户所拥有的标签近乎一致,二者接收到的内容可能就是相同的。模糊的算法只是实现了信息接收的高效化,但渠道的保密性、源头的定制性均无法实现。

得益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加密化、点对点的结构特点,新闻数字藏品在这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势——独有编码的形式,首先确保了内容独此一份和独家所有;点对点的投递式传播则避免了第三方的窥私并确保了高精度的信息接收。而由于新闻数字藏品媒体发行与用户收藏间的双向选择性,“新闻茧房”效应也能进一步弱化,更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将成为现实。

传播渠道的革新以外,有关传播效果的探讨也值得重视。曾经的传播效果理论均基于较短的时间阈限提出,当新闻产品扩展到新闻数字藏品领域,也意味着其品读时间的无限延伸,如此一来,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是“魔弹”还是历久弥香?这有待于传播学学者进一步研究。

(四)价值调整:立体衡量与情感增持

新闻阅读的基本意义在于信息的获取,但对于新闻数字藏品传播而言,独特的呈现形式和消费形态正让其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进行转移。本小节从新闻价值的变化和情感价值的增持来理解新闻数字藏品的价值调整过程。

媒体在业务实操时,往往以新闻价值的强弱做出新闻“守门”动作或确定有关报道的版面位置。但原有的新闻价值理论建立在平面化的时空观之上,当新闻产品的生命周期被无限延长,从业者不得不站在更立体的视角对价值逻辑进行衡量——时新性的强调不止于内容写作的单一时间节点,而需要以长期延续或动态更新的形式确保其有效性;其他新闻价值则需要具备强“抗衰”能力,让相关属性具备典型意义而值得长时间收藏。事实上,新闻价值的延续并非没有先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生命之吻》《秃鹫和小女孩》等作品至今仍在行业内外传诵,“历史上的今天”也可算作对旧时新闻的二次价值发掘,甚至如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展览实体——“新华日报报史馆”更将新闻作为了展现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工具,这些与新闻数字藏品一道推动着新闻价值观从扁平化向立体化迈进。

三、业态变革:新闻数字藏品撬动媒体事业格局

(一)内部运行机制的变革:格局重塑与工作革新

传统媒体内部运行依靠采访、编辑、出版、发行、广告五大部分支撑,从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新媒体的冲击已使得该格局岌岌可危。新闻数字藏品作为新媒体出版传播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将进一步推动媒体内部构建新的格局。

发行部门是报纸时代媒体运行遗留的产物,其工作更多聚焦于订报等。但随着实体报刊的传播比例下降,“发行”工作开始向“运营”工作转移——兼顾实体报刊的订报管理以外,新闻产品乃至整个媒体品牌的运维工作亟需由该部门承担。在信息大爆炸、自媒体争抢流量的时代,媒体品牌的沉没效应越发明显,媒体自发的品牌传播愈发不可忽视。转型后的发行部门同样该具备此职能,以发行新闻数字藏品、打造文创、举办用户活动等方式,为媒体品牌树立一个稳定、活跃、深刻的对外形象。

同时,编辑和出版两部门的工作将进一步整合——编辑部侧重的文字处理能力与出版部侧重的图像处理能力,在未来内容生产中的重要性近乎并驾齐驱,一体化后的新部门更像是原生新闻内容的“后期工坊”,即对原生采编内容进行深度化、细节化的定制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文字—内容”的处理时序在未来绝难成为定势,甚至在新闻数字藏品这样的特殊新闻产品中,需要由图像去阐发文字,视觉化思维逻辑在未来的内容生产中将被格外强调。除此之外,技术也将以极大的比重加入到“后期工坊”的职能行列中,成为融合图像、文字必不可少的“黏合剂”,成为适配内容传播生态的关键砝码。

对于采访部门而言,依靠采访行为提供“元新闻”内容依旧是其主业,但信息的检索和归纳能力在未来新闻生产体系中也将越来越重要。单纯消息传播强调的时效性将在技术变革中逐渐追平,主流媒体所应倚靠的除了其体制身份带来的权威公信之外,还应以新闻专业主义提供全景式的信息呈现——不仅仅是写清事件的新闻五要素本身,更要从横向上搜集同一时空内多个视角的“蛛丝马迹”,从纵向上追索“过去—现在—未来”。当新闻脱离了单一视野和单一时空,其内容才能具备“藏品”的价值潜力,拥有不过时的阅读价值。

新闻媒体的经营工作长期围绕广告业务展开,国内外也有媒体尝试开辟内容付费,但过剩的信息传播和尚待培育的用户习惯并未使之形成可观的收入。新闻数字藏品的出现将为新闻受众提供限量化、定制化、纪念化、版权化的内容服务,成为媒体单位的又一重大财源。同时,建设了自有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媒体,也可盘活媒体内部资源,二次发掘沉睡IP 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数字藏品“代运维”业务,甚至利用数字藏品刊发广告信息等。值得经营工作者思考的是,媒体手握的大量版权在当今并未实现有效的变现,而借助新闻数字藏品内嵌的区块链技术发行,既可以有效解除内容侵权的困扰,也将使版权收入得到可期的提高,或将成为媒体经营变革的又一风口。

(二)外部社会身份的变化:平台定位与端口服务

媒体融合催生了一批新闻客户端,既刊发原创内容,也集纳属地多源资讯。因此,媒体融合也可被视为媒体从内容生产者向平台建设者的演化进程。而随着新闻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其社会身份还会发生更加剧烈的变化。

首先,未来媒体将继续向平台化方向建设,并不断增强平台的聚合能力。此处的聚合不单单是原创内容与转载内容的聚合,更有技术的聚合、用户的聚合、关系的聚合等等。例如,发行的新闻数字藏品,既是区块链、虚拟现实、3D视觉等技术的叠加,也将聚集起一批新闻产品“收藏者”,并发掘出人群中的关系明线,甚至组建一个共同的兴趣社区。此平台的意义在于重构了人、物、场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推动自身打造为超级连接的中心,这一价值也将超过其附载的内容本身。

同时,媒体建立的平台也将成为一个端口——新闻数字藏品等虚拟资产的繁荣将推动元宇宙的构建和应用,新闻内容曾经营造的拟态环境很可能成为元宇宙中的现实。真实世界中的用户通过媒体平台的端口进入元宇宙,人类感官得以全方位接触拟真新闻现场,以接近亲临的状态感受新闻的发生、发展,这种“再现”的新闻阅读体验甚至让端口成为了另类的“新闻时光机”。

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人们会从提到媒体就想起报纸、电视台,转变为联想至聚合了无限可能的平台、进入元宇宙的端口——群众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媒体社会身份的变迁以及整个新闻业态的强劲变革趋势。

四、结语

社会的变革发展要求新闻业提供更细致、更精准的服务,新闻数字藏品这一概念的出现目前虽更多局限于特殊化、具象化的内容命题,但不可否认,“新闻数字藏品”这一名称只是暂时的代号,深入其中的技术和理念正为未来新闻产品及新闻业态的变革打开窗口,展示出区块链化、元宇宙化的未来新闻雏形。

但技术的升级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新闻阅读门槛的提高——曾经的数字鸿沟尚未得到弥合,设备、技能、流量等诸多限制将进一步窄化和分流未来新闻业的传播渠道和受众人群,甚至再造一个精英舆论场,有可能导致社会出现新的分化。同时,“藏”的私有性和新闻的普惠性之间也有矛盾,甚至可能致使社会公器掌握在少数人之手,成为操纵舆论的罪恶工具。另外,“数藏炒家”早已对新型区块链型新闻产品虎视眈眈,将其视作收割公众财富、满足个人经济私欲的傀儡。

行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隐雷”自然也须一一排除。在探索未来新闻的路途中,我国主流媒体应该牢记自身工作的统战意义,在技术迭代中做好新闻产品和内容服务的普惠工作,推动外部监管与示范引领并进,强调发挥新兴技术的生产力属性,注重内容对实业的赋能价值,警惕市场过热和炒作行为,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场。

猜你喜欢
藏品区块数字
李杰森藏品
抱朴斋藏品
谭礼藏品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12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6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2
读懂区块链
答数字
罗妍妍藏品欣赏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6:09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