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松,马江雪
(1.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铸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
近年来,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并在研究主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就具体路径来看,在政治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保障②马冬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7-12.,通过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③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1-8.。在经济层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④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1-6.,需要通过不断加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互惠利益共同体,从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⑤邓新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14.。在文化方面,需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⑥刘吉昌,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11):28-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社会层面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每一公民的共同参与,因为其是在具体的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⑦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在现实生活中,各族人民的政治参与可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现实路径。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政治参与可以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国家责任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⑧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6.。各民族群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可以帮助其找到自我政治归属感,通过政治参与而形成的荣誉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来源⑨陈蒙,雷振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0-17.。可见,各民族合法有序参与政治有助于他们产生政治认同,最终形成政治共同体意识⑩陈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10-17.。然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重理论阐释和逻辑分析,鲜有文献从实证视角展开研究。鉴于此,本文使用中国社科院2019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探究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和方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认同,制度内政治参与这一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渠道对于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具有关键影响。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9.。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民族不断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它源于并强化于公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个人政治参与实践来看,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行为将会使个体对政府机构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产生共鸣,进而对认同起到积极影响②Finkel,Steven E.R eciprocal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fficacy:A Panel 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5(29):891-913.。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本质上是与政府机构、民主制度的互动,良性的互动将有利于个体政治信任、政治满意度和政治认知的形成,无序的政治参与损害政治信任、降低政治满意度③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No.129(3):39-55.④彭国胜.冲突应对方式与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基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的实证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1-48.。此外,制度内政治参与是公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利益诉求的清晰表达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最终影响对政府机构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制度内政治参与以具体实践构建个体的直观感受和信息来源,加强个体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同时增强个体的话语权,最终强化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⑤马得勇,陆屹洲.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9(3):180-192.。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中凝练而来的。它源于并强化于公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且在本质上属于政治认同⑥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1):14-21.。因此,政治生活实践,特别是政治参与这一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渠道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诉求也会随之提高,如果政治上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跟不上人们对政治参与的渴望,则会导致政治动荡和骚乱⑦[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教育普及以及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意识逐渐提高,公民期望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体现或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可以说,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还与社会政治稳定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尤其是基层民主制度,科学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总体看来,这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当公民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中,会促使其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发生改变,所以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会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看,态度的形成受行为的影响。“每个公民都想通过政治参与来主张和实现其利益”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9.,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实现与国家体制、政策的互嵌、互构、互动,促进国家与民众的亲密关系③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6.,从而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公民在政治参与这种政治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将政治共同体的信仰、价值和情感融入自身的认知和思维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当家作主,能够认识到个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公民政治参与使国民产品分配更为平等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0.,从而彰显公平正义。这种公民内心深处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责任感,凝聚成了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
总的来说,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这一政治行为,实现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归属两方面的逻辑统一(双向链接),从而达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认同问题实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⑤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2):70-74.,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⑥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研究战略方向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9.。基于此,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能够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1:公民政治参与正向影响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即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间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方面差异显著。在这种差异下,不同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效果可能也会有差别,可能会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本。而政治参与作为“有助于缩小经济不平等的一种潜在武器”⑧[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0.,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的西部地区,边际效用可能会比中部和东部更高,也就是说它促进社会公平的效果更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政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各民族有效参与政治的重要保障,能够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实现少数民族对自己事务的治理,同时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直接习得政治知识,理解国家政治价值和信仰,增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情感归属。此外,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援助、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同时鼓励东部与西部地区互惠互助,共同团结奋斗,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减少西部地区公民在经济上的“相对被剥夺感”,促进其与东部民族群众的“我们感”。使西部地区公民切实体会到“中华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2:西部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作用强于中东部地区。
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人的政治行动对政治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是值得个人去实践其公民责任的行为①Angus Campbell,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Miller,The Voter Decides[M].New York: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187.。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感知信念,它由内在效能感(个体的效能感知)和外在效能感(对政治体制的效能感知)两个维度构成②Balch G I.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The Concept“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J].Political Methodology,1974,1(2):1-43.。内在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政治理解能力及有效参与政治能力的信念,而外在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政府当局及机构满足公民需求的回应的信念③Niemi R G,Craig S C,Mattei F.Measuring in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 in the 1988 National Election Stud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rview,1991,85(4):1407-1413.。
政治效能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政治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其政治参与行为也较为积极。阿尔蒙德指出:“态度本身也可以在一个能动过程之中,不断受到社会政治经历的影响。”因此,政治参与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效能感,有学者研究发现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和其政治效能感确实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④Stenner-Day k,Fischle M.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Political Efficacy: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J].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2,27(2):282-305.。胡荣等认为,社区参与无论对内在效能感还是外在效能感都有显著的增进作用⑤胡荣,沈珊.社会信任、政治参与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J].东南学术,2015(03):23-33.,公民政治参与行为正向影响其政治效能感⑥Ikeda,K.,T.Kobayashi and M.Hoshimoto.Do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ke a Differ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hoice,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Efficacy[J].Electoral Studies,2008(1):77-88.。
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公民会更积极关注政治新闻,与他人讨论政治话题,更多地注意行政人员和民意代表的道德品质和执政能力,与其(行政人员和民意代表)沟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会有助于公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其权益诉求、政治意愿,促使政府积极回应公民的需求,更好地塑造“回应型政府”。因此可以认为,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其政治效能感。通过政治参与带来的“个体有能够影响国家政治的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和“政府能回应个体需求的感受”,自然会增加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从而激发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强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由此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效能感,进而强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鉴于此,提出假设:
H3:政治效能感是公民政治参与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介变量。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 年数据。总体来看,该调查数据除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外,还有较多变量反映了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情况,契合本研究需要。通过变量定义和数据清洗,剔除了缺失变量,最终获得9500个样本。
1.被解释变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可概括总结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①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001).。
一是“认同伟大祖国”。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体主观认可的、自己属于某个国家的感受”②Huddy,Khatib.American Patriotism.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7(1):63-77.。主要指公民对于所归属国家的政治结构、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祖国意识、国家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③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4-39.。因此采取“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我经常为国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这一问题的答案衡量。问卷中的选项包括“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好说”“比较同意”“很同意”,依次赋值为1~5,赋值越大,说明国家认同感越强。
二是“认同中华民族”。“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④杜尚泽,岳小乔.习近平: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EB/OL].光明网,(2021-07-23)[2022-09-19].https://politics.gmw.cn/2021-07/23/content_35020726.htm.,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平等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不可少的必要条件,是民族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每个民族都应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都需要平等地享有权利。机会平等是平等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据此,各民族都能拥有同样的机会获得财富和幸福是认同中华民族和民族观的体现。所以采取“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每个中国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得到财富和幸福’”这一问题的答案衡量并依次赋值为1~5,值越大,说明中华民族认同感越强。
三是“认同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在群体的价值和意义的归属,在对所属群体的文化认知的基础上确认个体的国家身份和民族身份,以及对所属共同体的认知和心理认同。”⑤朱尉,周文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与理论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4-22.可以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中华儿女这个身份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灵魂的认同的体现。由此采取“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愿意做中国人’”这一问题的答案衡量。以赋值的大小来表明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高低。
四是“认同中国共产党”。采用“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没有共产党,中国就会陷入混乱’”这一问题的答案衡量。仍然以赋值的大小来表明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的高低。
五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认同的根本是对制度所承载的利益的认同,而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原则是利益认同的重要前提,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鲜明地体现在它能够保证利益享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①刘昊.制度何以自信?——基于制度认同维度的分析[J].理论导刊,2021(2):53-57.。由此采取的问题为“总体来说,您对现在社会总体公平公正情况的评价?”本文将其选项赋值为1-5,赋值越大,认为社会越公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越强。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认同意识的凝聚②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30.。它蕴含着对祖国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表现出来的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认为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共同的生活和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最深层次的身份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党的带领下,在共同革命、斗争与建设的过程中凝聚的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产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因此,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五个认同”的赋值加总(5~25)来衡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变量,值越大则表示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如表1 所示,“五个认同”的均值都超过3.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均值达到21.39,说明我国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强。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公民的制度内政治参与。参照以往文献,由以下4 个问题(见表2)的回答定义,并据此整理为制度内政治参与程度五级量表,将全选“否”定义为一级“从不参与”;参与1 次定义为“较少参与”;参与2 次定义为“有时参与”;参与3 次定义为“经常参与”;参与4 次定义为“频繁参与”。
表2 政治参与代理变量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主要是样本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户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工作情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此外,本文还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采用“您认为目前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这一问题衡量。相关变量的构建具体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4.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为政治效能感,参照以往文献采用如下问题进行定义。首先,考察公民对“我有能力和知识对政治进行评论”回答,答题选项为1~5,数值取值越小表明对该问题的认可度越高。也就是说,公民越是认为我有能力和知识对政治进行评论,则其政治效能感越高。针对这个变量,进行反向赋值,既数值越大政治效能感越强。其次,“我的言论自由会受到政府部门的限制”,答题选项为1~5,数值取值越大表明对该问题的越不认可,则政治效能感越高。最后,“国家大事有政府来管,老百姓不必过多考虑”答题选项为1~5,数值取值越大表明对该问题的越不认可,则政治效能感越高。将上述指标加总后得到调查对象的整体政治效能感,数值越大相应的政治效能感越高。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分析制度内政治参与对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本文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Identity为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articipation为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Controls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δ为常数项,α和β为变量系数,ε为误差项。其中α1是重点关注的系数,代表政治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际影响。
公式(2)(3)(4)为中介效应分析模型构建:
公式(2)(3)(4)的相关设定与公式(1)一致,Participation为公民政治参与,Politieficacy为公民政治效能感。
表4 第(1)列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第(2)列为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估计结果显示,政治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政治参与频率上升一个等级,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均上升11.5%~26.7%。这一结果表明,制度内政治参与是影响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假设1 成立。与制度内政治参与频率偏低的公民相比,具有高频率制度内政治参与的公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显著提升。本文所关注的制度内政治参与行为是基层制度内政治参与行为。基层制度内政治参与之所以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公民通过合法有序的制度内政治参与能够熟悉政治准则,切身体会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同时拉近了公民个体之间、公民与和国家间的关系,加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归属,从而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表4 基准回归结果
前述结果表明,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频率越高,相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越强。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替换解释变量使用政治虚拟变量(从未有过制度内政治参与定义为0,否则为1)、有序变量(制度内政治参与类型越多数值越大)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列(1)结果表明,与从未有过政治参与相比,只要有过政治参与行为,其认同感都会显著增加;列(2)中每个层次的政治参与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其系数值越来越大。这表明,相较于从未有过政治参与的公民,政治参与类型越多的公民,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更高,随着参与频率的上升政治参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增的趋势。此部分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5 替换解释变量回归结果
考虑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和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存在很大关系,为深入理解不同地区政治参与行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的异质性,本文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划分地域,将全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 个子样本进行分组回归。
表6 为分样本回归的结果,第(1)到(3)的样本群体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公民。回归结果显示,对不同地区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正向影响,只是系数的大小、显著性存在差异。具体来看,列(1)显示东部地区公民参与行为虽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却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东部地区历史上大一统时间长,公民个体民族身份与中华民族自然融为一体,参与决策讨论影响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际效用较小;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说,公民参与决策讨论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东部地区公民通过决策讨论带来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及情感归属的影响程度有限。列(2)结果表明,公民政治参与在1%水平上正向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3)结果表明,政治参与在1%水平上正向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来看,西部地区政治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系数明显更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并呈阶梯状,假设2 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方面东中西部有差异;二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差异很大,造成地区公民政治素养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公民的政治参与素养、频率也越高,因此通过制度内政治参与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西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公民的政治参与素养、频率偏低,导致这一地区的公民合法有序的制度内政治参与的边际收益会更高。因此,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公民,西部、中部地区的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行为,更能体会到国家战略、制度设计对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更容易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认同感。
表6 地区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
前文的分析指明,制度内政治参与会影响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且这种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并未对内在机制加以说明。为此,在文献部分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政治效能感视角出发,探究制度内政治参与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表7 为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的结果。第(1)列为基准回归模型中制度内政治参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果。第(2)列为制度内政治参与对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的结果。结果显示,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频率越高,公民政治效能感越强。第(3)列在模型中加入制度内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结果显示,制度内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较第(1)列的结果,制度内政治参与变量的显著性未发生改变,只是系数大小有所降低。假设3 得以验证。上述结果表明,政治效能感对制度内政治参与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也就是说,制度内政治参与既可以直接影响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可以通过影响政治效能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
基于CSS2019 数据,本文系统分析了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并对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度内政治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际影响存在地域差异,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更强,总体来看,影响程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阶梯状”;政治效能感是制度内政治参与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介渠道。因此,创新政治参与机制体制,扩大公民有序制度内政治参与,同时提高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质量,是进一步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进一步优化基层政治参与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每一个公民合法参与政治事务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可能。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丰富民主参与形式,扩展民主参与渠道。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二,拓展公民有序制度内政治参与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内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最有效路径,公民利益诉求的清晰表达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最终影响公民对政府机构的认同。因此,要进一步以制度约束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行为,落实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政策宣示。特别是在重大决策讨论中需要不断进行制度优化,减少矛盾冲突,引入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努力降低公民政治参与中的对抗情绪。要通过沟通协商,创新公民政治参与中的反馈机制,采用积分制和意见采纳反馈制度,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性,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要以制度内合法有序政治参与实践为导向,加强民族团结,强化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感知,最终使公民自觉自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充分发挥公民政治效能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政治效能感与公民制度内政治参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政治效能感又是制度内政治参与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渠道变量。因此,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为公民提高政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要推进政治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使公民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增强其政治参与的自信心,使得公民能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在政治参与实践中提升对“五个认同”的认知能力,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也应注意到政府的积极回应与反馈是公民政治效能感形成和提升的关键。政府应不断管理创新,建设回应型政府,多渠道回应公民的政治利益诉求,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加强和改进行政问责,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