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马巧颖
【摘要】阳戏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张家界阳戏为例,以其海外传播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传播、增强少数民族海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等意义为出发点,对其出现传承危机、传播渠道受限、存在认知差异等困境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创新传承方式、表演内容及形式、阳戏进课堂、探究新型传播渠道等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张家界阳戏的海外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阳戏;海外传播;创新;困境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3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海外传播的意义、困境及对策——以张家界阳戏为例”(S202210531053)的阶段性成果。
阳戏,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戏剧,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來的精神财富。截至目前,国内对于阳戏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艺术特征[1]和传承发展[2]的探析。而在其海外传播方面,国内暂未有学者开展研究。本文以张家界阳戏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海外传播的意义和困境,探究其海外传播的有效对策,助力提升中国戏剧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戏剧文明交流互鉴。
一、阳戏海外传播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新时期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不断凸显。[3]张家界阳戏作为土家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其戏剧内容融合多种民间歌舞,承载着少数民族地域内丰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正如胡娜在研究中国戏曲海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时提到“戏曲的海外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形成”[4]。因此,张家界阳戏的海外传播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树立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此外,对外传播是文化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传播在新时期国际关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5]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借鉴与融合国外戏剧文化优秀成果,以强化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命力,实现文化创新;在完善与传承地方性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国戏剧文化互鉴、共赏,有助于进一步建设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二)有利于增强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的民族凝聚力
对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张家界阳戏进行海外传播,能够唤醒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的思乡之情,使其在欣赏和聆听戏剧过程的内容中感受中国独特的民族风土人情及生活场景,以此激发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在新时期国际文化传播新局面下,海外华人华侨在传播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纽带与桥梁作用日益显著。而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以及对阳戏的独到见解,在本土国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内蕴的传播,寻求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新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海外少数民族华人在传播多彩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竞争力,以此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
二、阳戏海外传播的困境
(一)传承出现危机
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寻求发展机遇,偏远地区年轻人口逐步流失,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老龄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阳戏传承队伍断层、继承人才缺失,出现传统阳戏戏剧团萎缩,戏剧本体失守这一局面。阳戏传承暂未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因此学习过程较为零碎化,继承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于阳戏的认可度较低,易丧失定力与热情,阳戏传承出现困境。加之在新型文娱活动的兴起及冲击下,以演员为中心、以剧场为固定场所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再成为受众群体首选,受众群体规模逐步缩小,阳戏陷入被动局面。[7]
此外,阳戏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较为烦琐的工序流程,阳戏剧团对于剧作的打磨周期长、投入大。而地方政府对于阳戏此类营利性弱、回馈期长的文化项目资金投入有限,阳戏传承面临硬软件条件落后,支持资金缺乏等现象,无法保证戏服、道具以及表演场地的维护与更换,传承成为阳戏海外传播一大困境。[8]
(二)传播渠道受限
阳戏大多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较为落后,新媒体技术发展晚且较不成熟。而阳戏剧作演唱语言则沿用方言、土语较为特殊,文本风格差异迥然且阳戏戏剧艺术较为抽象,现存规模小,受空间因素限制程度高,传播难度大。戏剧普遍强调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即时沟通,以除现场外的其他方式观看阳戏表演将影响其美感,因此阳戏传播渠道挑选条件较为苛刻,传播难度较其他戏剧高,此类无实际载体文化需要选择合适的云端传播方式作为媒介走进观众视野,避免因缺乏感染力而无法在众多文化群中脱颖而出。
我国戏剧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而明显失色。[9]在网络云端平台能够影响到的观众面有限,无法将其优点完全发挥且极其容易受到其他文化形式的冲击。当观众以纪录片或者剧目视频等形式观赏时,无法身临其境或直观地感受阳戏本身的文化感染力以及阳戏剧目表演现场氛围,观感体验较差。因此从受众角度出发以实现阳戏艺术效果最大化为目的,并结合其自身特色对传播媒介进行创新及开发成为阳戏海外传播一大难点。
(三)存在文化认知差异
文化认知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各国与我国存在固有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背景及价值观不同、语言不通等方面,这对阳戏的输出与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国外本地文化市场竞争力度大,且海外观众缺乏对阳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其对于阳戏认可接受度的提升需要时间积累。
因历史原因,一些阳戏传统剧目鲜有文本记录或并无文档保存,且目前国内对于阳戏翻译方面暂无研究成果。在文化认知差异大且翻译不充分的前提下,译本缺失会对阳戏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面造成直接影响。由于语言不通,海外阳戏表演无法将其自身艺术特色最大化发挥,将减弱对于国外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自身文化传播影响力。而观众会因文化和价值观不同,在阳戏表演形式及内容上形成理解偏差或由于剧目理解难度系数大而逐渐失去耐心进而对于阳戏产生抵触行为和排斥心理,此现象会为阳戏的海外传播造成负面影响,使阳戏海外传播陷入译本少、传播难、受众窄的循环,加大其海外传播难度。
三、阳戏海外传播的可行性对策
(一)以创新性的课程形式培养继承人
一个剧种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继承和发扬。“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本民族的成员才能准确地掌握和传播,也只有本民族的成员才能深度地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10]因此,对于阳戏的传承和发展,新一代年轻群体应当成为薪传接力的核心与关键。政府应联合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阳戏传承人才,并在课堂教育中付诸实践。在多元化课程中体现“阳戏进课堂”的丰富内容,于音乐课堂探索戏剧歌舞表演,于美术课堂绘制特色人物,于语文课堂鉴赏戏剧情感内涵,于德育课堂分析阳戏中鲜明的自强、爱国的典型角色。[11]通过直观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阳戏的认识和理解,感受阳戏中面具、服饰的魅力,体会音律美、动作美。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非遗传承的兴趣,有利于实现“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12]的目的。
(二)表演内容创新
阳戏是弘扬中华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海外传播时,其戏剧内容是影响海外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其内容创新,激发阳戏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新时代阳戏海外传播的必经之路。阳戏演出内容现多以农村生活、妖孤鬼神故事等为主。剧目内容虽然经典,但仍与人们当下生活相距甚远。在进行阳戏内容创造时,剧本编写者应了解群众偏爱喜好,立足于现今人们生活,挖掘其中内蕴元素及情感。需要在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阳戏剧本进行再次创作,使之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以引起观众情感共鸣。除贴近当代生活气息外,还应在内容创作上抓住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最终以阳戏形象化的语言予以呈现和传播。同时,可以采取将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与西方经典剧目进行融合的创作方式。例如京剧版《王者俄狄》《浮士德》《悲惨世界》等均改自世界经典剧目,以融合创作的方式就表演内容、音乐创作、唱词对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能够拉近与海外观众距离的同时,可以使观众领略中国京剧艺术的核心精髓。[13]此方式能够赋予戏剧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真正地走向世界,获得海外观众的认同。
(三)表演形式创新
在阳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应注重戏剧与现代化生活的接触和融合,在“质”的方面进行创新变革。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实现戏曲的复兴,须从表演、编创、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与兴趣,使戏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因此,阳戏传播者应在戏剧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如张家界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取材于湖南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其在保留了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就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并融合多种表演形式和音乐文化元素,以现代高科技的舞台特效将极具东方玄幻色彩的民族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样地,阳戏也可以借鉴此类实景性创新表演,将民族地方性戏剧的实景舞台搭至海外,以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淳朴的民族形象,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和传统习俗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至海外观众眼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同时惊叹于中国戏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利用新媒体探究新的传播渠道
阳戏若想于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好的传播,需摆脱传统的“搭戏台”传播模式,将眼光转投于新媒体这一传播渠道上。有学者研究论述,“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受众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15]因此,阳戏的海外传播还可与新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借鉴英国国家剧院对演出现场进行同步直播,通过借助高清影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不在现场,犹如现场”的观影需求。通过网络直播戏剧传播的全过程,将阳戏表演台前幕后的表演及花絮记录下来。以此,观众得以了解编剧的构思、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剧目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从而感受到阳戏作品跨时空、跨地域的时代意义。[16]
此外,可以借助数字化传播和全媒体矩阵传播手段,设计并推出阳戏文化创意产品,与游戏、动漫、纪录片等跨界融合,开发新的戏剧商业模式。或通过充分利用各国本土的新型自媒体平台,(如微博、QQ、推特、抖音、TikTok等)发布阳戏相关文章和趣味短视频以吸引海外观众的关注。[17]例如河南卫视出品的中国古典舞《唐宫夜宴》、水下洛神舞《祈》等作品再获得外交部发言人发文点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发点赞后,海外网友纷纷赞叹中华文化的魅力并自發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文安利,称《唐宫夜宴》是年度最精彩的节目之一。[18]阳戏也可效仿通过在海外自媒体平台发布相关推广等传播方式,吸引外国友人感受中国地方戏剧在音乐舞蹈、唱腔对白领域的独特魅力。
四、结论
本文梳理了以张家界阳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海外传播的意义,以及在外域环境传播条件下因传承、传播渠道、认知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实施性的对策。本研究旨在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期待日后在全球媒体上可以看到更多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田正铁.湖南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8,(04):52-53.
[2]张颖.张家界阳戏发展及传承现状研究[J].黄河之声,2019,(10):12-14+17.
[3]谭焱.文化外交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样态与战略导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164-167.
[4]胡娜.中国戏曲海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J].文化软实力,2017,2(01):85-89.
[5]刘阳琼.生态学视野下湘西阳戏传承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1,(03):111-113
[6]丁宏.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凝聚力[J].民族研究,2020,(06):67-75+140-141.
[7]范译鹤.论戏剧传播的困境与自我突破[J].戏剧之家,2018,(07):41.
[8]赵祥秀.阳戏保护传承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6):191+194.
[9]葛舸.试论新媒体生态下我国先锋戏剧的传播困境[J].视听,2016,(12):154-155.
[10]任天舒,田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与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06): 140-144.
[11]水琰.三年级戏曲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9):38.
[12]王伟光.让民族文化基因植根于青少年之心[N].中国青年报,2016-1-16.
[13]徐伟.中国戏剧海外传播之浅见[J].人文天下, 2019,(04):40-42.
[14]邱金凤.谈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J].赤锋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8):240.
[15]夏瑞芳.新媒体视域中国当代艺术对外传播研究[J].艺术品鉴,2021,(35):41-43.
[16]刘淼.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云演播”启迪[N]. 中国文化报,2021-03-05(006).
[17]徐磊.论短视频背景下戏剧艺术的传播模式创新[J].人文天下,2021,(03):36-41.
[18]https://super.sina.cn/shequn/post/detail_ 507959998968815617.html.
作者簡介:
王林,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阳戏海外传播。
马巧颖,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阳戏海外传播。